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知道几千年前《山海经》的作者是否也有预知:山海经动物在一千个人心中也会有一千个样子。也许是《山海经》所描述的世界与今天太过不同,它看似“写实”,实则超乎后人的认知,且越是如此,就越是刺激着后人对山海经世界的想象。这也是为什么近现代有很多人着迷于山海经,他们不断想象其中所描述的世界,并付诸纸上。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山海经》是一本既熟悉又陌生的书。我们的童年大多是在各种各样的动漫、影视和游戏作品之中度过的,因此怪兽、神禽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无论是动画还是游戏,总会零星出现几个名称怪异的动物,当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龙、凤、麒麟、白虎和玄武了。
使用这些怪兽形象的,有许多并非国内的创作者,其作品的背景设计也不都是远古时代或“中国风”很浓重的世界。这些怪兽形象既有科幻背景的机甲造型,也有奇幻世界的拼接动物,但总能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官享受。可惜的是,这些作品对《山海经》的使用往往是选取几个代表性最强的怪兽,例如食人的怪物穷奇、饕餮等,我们在观看的时候,也只有这个怪兽很酷很厉害的印象,而不会对它所在的世界怎样,环境如何、与什么动物共存一类的问题有所联想。
《山海经》记载的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而完备的幻想世界,袁珂先生曾说,“吾国古籍,环伟瑰奇之最者,莫《山海经》若。《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府。”虽然历代学者都承认《山海经》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料,但也有人认为认为其中记录的怪兽和神鬼是怪诞不经、无法被证实的。然而正是这份荒诞不经为我们打开了想象之门,让这个神话世界充满了奇思妙想,生动而鲜活。
近年来开始流行“宇宙”世界观的概念,无论是迪士尼的动画片,还是漫威的漫改电影,都在试着将每一个个单独的完整的作品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自成体系的宇宙,前作的每一个人物都生活在其中,虽然有可能不曾见面,却在生活的许多细节上相互关联,就像生活在城市两端的人,虽然陌生,但也可能每天都在同一个公交站擦肩而过。
2018年上映的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2》中出现了一个中国神兽驺吾,其源头便是《山海经》。当然,这不是《山海经》里的动物第一次在好莱坞大片中亮相,但这些让人惊艳的片段还是向我们透露出一个信息:这些动物基本上与自己的文化背景割裂,变成了炫耀电影特效的一个符号。比如我们提到西方的龙,立即能联想到它们住在阴森的山洞里,守着闪闪发亮的金币和珠宝,会喷火,还会突袭城堡,捉走公主。有了这些基础认知,便会欣赏各种各样的颠覆性改编,比如《驯龙高手》系列。而我们引以为傲的东方龙,我们却说不出它们爱吃什么,住在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样的性格和偏好,因此我们眼中所见只有抽象的形态,而无生动的故事。想想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当中的木须龙,它是花家的家神,个性张扬却怕事,绝非我们传统的龙神形象,可是看完电影,这条红色的小龙却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正因为这样,我们筹备这套书《奇兽:山海经动物图鉴》时的设想,就是在《山海经》刻画的世界里,像拍纪录片一样,用《动物世界》似的镜头,横扫过一座座山川,寻找到隐藏在山间的动物,用想象力呈现出它们的形态,补上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依照古籍所记录的山水顺序,让幻想乡中的自然风貌一览无余。
当然,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山海经》里有许多人面兽身的山神,或者具有非凡的神力,被各种形式的作品进行改编创作的神兽,我们很难把它们纳入奇兽的体系,因为我们更希望展现一个介于真实和幻想之间的世界,那个世界里也有老虎和狼这样现实存在的动物,而长得奇形怪状的那些野兽在这个世界里一如虎狼般常见,仿佛真实地存在过一样。我们希望读者在翻看《奇兽:山海经动物图鉴》这一系列的书籍时,就像在幻想世界里探险之前阅读着一本野外生存手册一样。
为了体现“科学性”,我们把所有的动物做了分类。不同于现代动物学上纲目科属的分类,我们借用了古代的五虫纲思想。《大戴礼记》中有“毛羽昆鳞蠃”五虫,分别代表五类动物。毛虫就是身上被毛的动物,以麒麟为首领;羽虫就是有翅膀、带羽毛的鸟类,以凤凰为首领;昆虫是指带甲壳的动物,除了今天我们熟悉的节肢动物,贝类、螃蟹等水生动物也属于此类,以玄龟为首领;鳞虫便是身上带鳞的动物,包括鱼类和蛇;而蠃虫也称为裸虫,指的是没有毛也没有鳞,裸露着皮肤的动物,包括青蛙、蚯蚓等等,我们人也属于蠃虫。
除了这五虫以外,在《西游记》中,如来佛祖曾说,“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加上孙悟空大闹地府的时候,一口气从生死簿上把猴类的名字都给划了,让猴子成了神话中别样的门类,志怪小说和民间传说中都常见到它们的身影。因此我们把这些神通广大的猴子也单独分了一类,称为禺。
用图画的方式呈现书中描写的动物,虽说有文字依据,却也不能完全照搬,而有的动物现今也存在,例如虎、豹、犀牛等等,它们在原文中不过出现一个名字,但我们有时也会思索,会不会同样的动物,有古今的差异?也许差别不在外形上,而在习性上。在“纪实”的基础上,更要发挥想象,而想象又要合理。其实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非常熟悉的九尾狐,在《山海经》里,它还没有那么多神怪,只是四足九尾的大狐狸,凶猛食人。但在后来的《玄中记》中,对狐狸如何修炼进化做了详细的描写,所以我们也采纳了这种补充,令九尾狐的描述更加完善。
《山海经》的世界繁复庞杂,无数形貌奇异的神灵、怪兽、异禽以及神话传说交织在一起,我们这套书很难囊括全部。我们从动物的角度出发,以南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北山经及东山经这五大山经为基础,选取了172种动物,或是现今仍见,或是玄奇无稽,都以好奇探秘的心态去解构与重构它们,由此形成了这套《奇兽:山海经动物图鉴》系列,构建起一个亦真亦幻的奇妙动物世界。
由于《山海经》的版本很多,注释纷繁,各家各派都有独特的看法,于是在不同的版本中,这些奇兽的名字、读音,甚至长相都有差异,比如羭次山上的一种猴子,在一些版本内写做“嚣”,而在另一些版本则写做“嚻”,二者的读音也截然不同。为此,我们不得不挑选出一个版本作为标准,将中华书局于2009年出版的“中华经典藏书”系列中的《山海经》作为依照底本,其中没有提到的注音则参考袁珂先生注释的《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在具体动物的注音、写法以及原型动物等方面,我们始终秉持着和而不同的观念,接纳多种意见,并希望能将我们的书籍做得生动有趣。
评论区
共 1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