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多地的博物馆都举办了捷克大师阿尔丰斯·穆夏的作品展,这位生于19世纪的东欧广告画大家,百年后似乎在中国成了“网红”。随着“穆夏热”的到来,另一个艺术史上的名词也进入了大家的视线,那就是——新艺术运动。
阿尔丰斯·穆夏被称为“新艺术运动的旗手和先锋”。看展之前也许你需要了解一下,丰富庞杂的新艺术运动究竟是什么?它缘何兴起,为何能迅速席卷欧美,又如流星般闪现后留下惊鸿一瞥?
后浪前不久引进的《新艺术运动》就从新艺术的起源,到新艺术运动在欧美各国的发展流变,以及市场反馈、工艺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这一现代设计史上的光辉篇章。被上海交大工业设计专业主任“三七莲华”老师盛赞为,“在国内看过最详尽的对新艺术运动的介绍书籍”。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三七莲华老师为《新艺术运动》撰写的书评,一窥百年前的这场席卷设计、艺术、建筑界的文艺风潮。
基本上所有的现代设计史都是这样开头的:英国的工业革命引起的工艺美术运动,威廉莫里斯对手工艺的短暂复兴,然后进入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
通常篇幅不超过一章,飞快地进入Thonet chair,赖特流水别墅,红蓝椅,荷兰风格派,包豪斯,设计师的名字一个个出现,密斯凡德罗,巴塞罗那椅,柯布西埃……为普通人认知可能是因为穆夏和高迪,为艺术爱好者认知是因为劳特雷克、比亚兹莱、克林姆特,为设计学生认知是因为蒂芙尼、拉立克、麦金托什、瓦格纳……一个短暂至极又绚烂至极的艺术年代。
对我个人来说的认识历程是这样的:小时候看了太多日漫,天天世界末日,看罗德岛战记,经由山田章博发现了穆夏;喜欢天野喜孝的画,发现了他受克林姆特的影响,随后发现了比亚兹莱,然后就惊叹:怎么会有这么美的东西啊?就开始收集相应的资料。但真的很少,只能找到一些图册。
现在反过来想,同样是在世纪末,新艺术的兴起带着唯美主义的印记,从日本海报招贴中获得养料;日漫从新艺术中获得灵感,同样铺陈了一个个颓废华美的世界观……
这让我不禁会想,“世纪末”这个词是多么令人着迷啊。结束与新生,更何况还有个1999的预言。19世纪的人们不由自主地用神秘主义去装饰,沉耽于“装饰的罪恶”中,享受挽歌一般的仪式感。佛洛依德、象征主义、催眠术……
科学的高速发展的另一面带来了对欲望的放纵,奢靡、灵修……一面飞快地发展科学解放了思想,一面迫不及待地拥抱混乱,与端庄自洽的古典主义撇清关系,真是又作又美。
但新艺术,Art Nouveau,何为新?新是与旧不同。世纪末毕竟短暂,很快从新世纪开始,更多的艺术家不满足于“旧”,要做新东西了。
对照21世纪的前十年,一百年前的前十年也是这样,惶惑、兴奋,充满希望,急迫于想改变——有的改变可能是好的,但世界政治则走向了极端动荡。
新艺术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是与民族主义的兴起紧密相连的。欧洲艺术家们再不满足于过去一百年里法国精致优美的巴洛克风格统一生活品位,新艺术成了一个极好的新口袋,可方可圆,于是纷纷从自己的民族传统里寻找东西往里塞。
德国的新青年风格开始强调雅利安人的高贵;英国的新兴港口城市格拉斯哥,新晋富豪们急于用新的艺术风格标榜阶层,也想摆脱法国文化的影响,麦金托什很对他们的胃口;维也纳对帝都荣华逝去的追忆,试图追上新的风潮证明自己,他们有克林姆特和瓦格纳;
捷克迎回了自己的大师,在布拉格大兴土木,穆夏画出了颇具民族主义色彩的斯拉夫史诗;西班牙作为最传统的天主教国家之一急于摆脱旧哥特传统,唤起新的民族意识,于是他们有了高迪……
芬兰、俄罗斯、北欧对本民族文化的提取;美国对欧洲大陆的倾慕与学习,对自身缺乏历史文化积淀的反省,于是有沙利文,并带出了赖特……
轰轰烈烈,伴随着19世纪末的殖民狂潮,全球都在被影响。(中国的话,书里没写,但主要是青岛、哈尔滨等当时在德国和俄罗斯治下的城市里,跟随殖民脚步有少数新艺术作品存留)
任何艺术都是社会精神的呈现。如果说19世纪末的殖民潮是第一轮全球化运动,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兴起则显然走向了它的反面并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新艺术运动少部分走向了装饰艺术,很快偃旗息鼓。(除了高迪那个要到2026年还不知道会不会竣工的教堂“圣家堂”,要一直到60年后,它才会短暂复生)
还有一个我非常有兴趣的点,现代社会的到来,工业化的扩张,艺术家们对自己身份和作为的认同——一个矛盾就是,很多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标榜自己做的是艺术品,以跟具有复制特征的设计品剥离,但他们事实上是在接委托做设计。
现代意识已经产生了,中产兴起了,传统工艺要跟工业化规模生产结合,生产便宜美观的产品。艺术家们坐不住了。赝品!抄袭!法利赛人!拉力克被逼得转行,蒂凡尼却一直以设计师自居。
工厂们也在观望,新艺术真美啊,但代价昂贵,是否适合市场?少量被制造出来的产品无一不付了高昂的代价,销量惨淡。艺术家们对装饰、实用艺术——甚至更廉价更普世的工业品设计的观点值得深思。
而建筑,因为其独一无二的定制特征得以幸免。但我恍然记得也不过几十年前,欧洲的设计思想风潮还是“装饰即罪恶”,“装饰是原始人无法控制进行修饰的欲望”。创作者对艺术风格的追求和由此产生的高昂的代价,无法平衡的市场也是新艺术运动无法持续的原因之一吧。(这种矛盾性老让我想起包豪斯的一堆设计,也是过于前卫过于昂贵以至于无法持续)
尽管如此,现在的新艺术风格——而不是运动本身——被人所熟悉,更多还是以装饰和产品的形式。无所不用其极的工艺,手工艺和刚刚兴起的机械化生产结合最美的产物,那些优美的自然形态被称为最早的设计风格,这些艺术家们也被称为现代设计师的先驱。
说回书本身吧。彩图很多,但这个不是重点。最好的是,这真的是我在国内看过最详尽的对新艺术运动的介绍书籍了。
并没有停留在图像美本身,而是以写史论的方式把艺术家、赞助者、相关者、影响和被影响的人、社会思潮……都串联了起来,以前看过的零零碎碎的资料以点带线,就有了更清晰的印象。
这点做到蛮难的,因为新艺术运动不同于印象派等传统艺术流派以绘画等艺术品为主,它是一场包罗了装饰艺术、建筑、工艺、绘画等多方面的文艺风潮。
你开始意识到,这种绚烂的出现必然又偶然,它诞生于世纪末反理性的颓唐里,在民族主义的浪潮里达到巅峰,因其包罗万象而广受欢迎,作为艺术和设计结合的初次尝试,终结于新世纪无法抵挡的工业化生产和战乱中。
是其中的人,比亚兹莱、恩德尔、加莱、霍夫曼、麦金托什、瓦格纳、贝伦斯……在那个混乱的世纪之交致力于创造新风格,创新、不断创新,突破物质的阻碍,以新的美的形式把自己的追求固化下来,为后来的人们留下的闪亮的路标。
虽然短暂,但流星一样照亮了之后设计艺术的发展。一道旧时代蔓延至新世纪,戛然而止的荣光。
评论区
共 1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