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前,特斯拉发布了新款卡车Cybertruck,以其极度简洁、锐利的造型引起了广泛讨论。作为一名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这辆车在造型这一方面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困惑和一系列的左右互搏。因此在工业设计的造型设计一方面出发,理了理自己由此事衍生出的一系列想法和疑惑。
(全文存在一些自己捏造的名词,存在模糊或是错误之处还请多多指教,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现在学生作品真是越来越大胆了……啥?特斯拉的?……什么?量产车?这玩意放我们毕业答辩都过不了好吧……”
这是我初见时的心活动。我在最初见到这个车的瞬间(尚未知晓其实际定位),我对这车的造型设计还挺有好感的,这种简单粗暴的外形简直是在扇现在汽车(造型)设计行业的嘴巴子。但在发现这是量产车的一瞬间,立刻将其判定成了一个不合格的、设计水平低下的笑话。接着,我开始不断查看各媒体有关Cybertruck消息下的评论,并惊讶的发现叫好和唱衰的比例几近五五开。
当天晚饭时和同学聊起这事。我提出了自己开始产生的一些怀疑,因为我对这个产品外观的态度,先由看戏一样带有一点欣赏,变成了惊讶(于其量产化的定位),再产生一些它冒犯到在我潜意识中对工业设计的态度而有些许生气,最后看到不在少数的叫好声后开始变得迷惑。
两同学所持有的观点简直是我和“这群人“的写照,一个把Cybertruck喷成了一坨,另一个大致是这样说的:你别说这车设计成这样,但放眼整个行业,想到这么做并且敢去这么做的,就特斯拉。
这个评价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一瞬间我内心就把Cybertruck和死亡搁浅给对标起来。这不就是前阵子死亡搁浅发售后游戏圈内的反应的翻版么?那是不是说明这两个行业的潜在规律是共通的?游戏业有没有可能把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拿出来做出分析以指导自己行业内的发展?或者游戏业一些标新立异的案例反过来知道汽车行业?各种极其抽象的问题开始充斥在脑中……
Cybertruck的造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汽车造型的几个趋势:
在基本吻合这些特征后,Cybertruck把车身一切处理,都交给了硬直线。你在整辆车上找不到一根曲线,就连轮子也是一系列小特征拼结合成,所有平面相接处也看不到一点点倒角痕迹,这是任何一个做产品的人都不敢想象的。在大街上看到这辆车,你都会担心它锋利的边角会擦伤行人。
但特斯拉就是把这样一个粗暴的设计给做出来了,而且还要量产给你们看。这给我的感觉就像刷牙时牙膏挤完掉到水池里好不容易拿牙刷捞回来放进嘴里才发现挤的是火山泥洁面膏一样不知所措。
我在和一些朋友聊的时候发现,不只我一个,觉得Cybertruck的外观方案很像当初自己才开始学设计时会画出来的那种方案。直到看过发布会之后才慢慢理解Cybertruck会成为现在这样。它给我们直接的观感已经是种接近简陋的简洁,我把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归咎于其造型细节特征的扬弃。它不存在一些其他车上常见的各种装饰性细节。没有功能,那就不要。
Cybertruck都有哪些比较突出的细节:长条形的前后灯、藏在转折面里的转向灯、三段硬转折的轮眉、长方形的按压式车门把。这些细节的构成无一不源于两个基本要素:功能要求与风格定调。前后灯=照明+硬风格;转向灯=两侧警示+硬风格;轮眉=分割车轮与车身+硬风格;门把=开门+硬风格。让我惊讶的是,不同于其他大部分汽车将框架与外型分开,Cybertruck的造型部分本身就是经过处理的框架。对,Cybertruck=硬功能+硬风格。
这是可能会有人觉得,所有产品不都是把它的功能加上一个风格,再经过一系列结构、材料等工程实现出来吗?
这就到了Cybertruck的“硬风格”上,就造型的美观观感来说,它的确大胆到有些简陋,初看很难看出它有哪是经过设计的。但是,从与功能相结合上来讲,它的确抛弃了一切不必要的造型装饰,同时能够经过设计处理后把框架部分直接作为造型主体呈现出来,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以雷克萨斯、丰田为代表的一系列日系车,单从外观看来,冗余、杂糅、堆砌,充斥其身。我承认雷克萨斯的不少车型细节的确做得很好看。
并不是想说所有设计都应该向这种极端功能向的处理看齐,只是觉得,放眼汽车行业,这种“好看的冗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眼光,放到一些更实质上的地方,好好考虑一些系统上、整体上的东西,怎么让交通更高效、更安全。
至少做到“饰出有因”,设计总监提出了新一季的造型语言之后,能不能更好地将其与功能部分很好的整合、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地纠结在意向、形态上。
不是一刀切,只是别溢出来,这是我关于方向性上的一些想法(现在绝对是流的满地都是)
一八年纪录片《Rams》中,迪特拉姆斯在一场演讲中回答了关于自己并未涉及汽车业的一些问题。不同于我纠结于造型,拉姆斯更多考虑的是未来宏观的发展方向,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b站搜索观看。
回看之前我这一系列的纠结,又涉及了另一个问题:个人主观评价与信息获取量的关系。当你对一个东西了解得越多,你对它的看法可能会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初见时略微积极的看法,到了解后的惊讶-困惑-愠怒,再到一定信息获取后的理解。
有趣的是,现在回看这些时,发现最初心里那一瞬间的看法可能反而是最客观的。我在查看媒体、大众评论时,潜意识地有一种想要看到和我同想法的声音占大多数,而恰恰正是这种对半开的局面,给我了打击,给我了反思的契机。所以说能带来争议的东西,它的创造者在一定意义上是成功的,一点不假。
所以到现在再面对Cybertruck,实际上挺期待看到它走向市场后,无论是好是坏,的情况。无论是哪种,都是对拓宽现有体系可能性的一次尝试。
评论区
共 19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