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碗里的东西都是免费的,你就别跟那挑三拣四的了。”
“你再怎么免费,也不能喝一口粥半口沙子对吧,难不成给我粥的是和珅?”
——《霰弹枪与神经病:第二年》
如果我们十年后再次分析2020年的电影市场,那肯定有人会奇怪自己为啥要分析一些不存在的东西:老派制作者遇到了改编危机(陈可辛),因为一个名字闹得焦头烂额;新派制作者(陈思诚)看人下菜,宣发能搞出三六九等还要路人皆知。
但这两位大佬,最后都没有干过公共卫生事件——这也是我认为电影并不是一种优秀的投资产品的原因,因为千算万算,天机难算(Timing is the key of a comedy show)。
作为连接两代创作者的桥梁力量,中生代的徐峥更是玩出了“提档——撤档——在线点播”的一系列迷离操作,让整个春节档如同闹剧一般,他的《囧妈》也在这场闹剧中,颇为无奈地从大荧幕走进了小屏幕,也从线下的影院,跑到了线上的视频巨头。
跟我以往的文章不同,我这次不会单纯的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我更想尝试去以更大的层面,来聊聊这部让我哑然失笑的电影。
这部电影看到30分钟时,我基本预测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的评论基调。黄梅莹作为国内这个年龄段专业技能炉火纯青的演员(我喜欢她那部《万水千山》,所以某人,下次不要Diss我不看国产老电影),用最短的篇幅把观众带入近一位有着浪漫幻想,却又被生活折磨的浑身是伤的知青女性形象。
过往岁月的热情浪漫和现实生活的婆婆妈妈糅合在一起,让她充满控制欲、不讲道理的同时,执着的追求着属于自己人生的光明。尽管电影中为她强行加入了很多不符合她人物的行为与动机,但她笨拙的尝试作为家庭感情的纽带时,依旧能把观众带入情境中去。
徐峥一如既往的扮演者他“中年危机男人”的经典形象(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上面有老人,左手有妻子,右手有不靠谱的亲戚。事业家庭都要面面俱到,并且身不由己的踏上不属于自己的旅程。
在《囧妈》中,徐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中年无奈的情绪表达:与《港囧》“清风徐来”带来的歇斯底里的爆发相比,《囧妈》表达的是一种小心翼翼的愤怒。亲人毫不理解,家人毫不在意,情绪上头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能砸碎锅碗瓢盆,火候恰到好处。
如果仅仅按照这两方面来看,整个故事的表达是十分工整的,就连母子的情绪也十分对仗(例如指挥别人的态度)。但是徐峥忘记了角色加工的“余量”——所有角色展现荒诞行为时,其力度均应在观众的接受范围之内,从而为后续故事创造机会。可能是刻意强调引爆笑料的效果,徐峥直接选择了“前进三”。
在《港囧》和《囧妈》当中,某些角色的行为过于平面化(包贝尔和黄梅莹),让他们单纯为主角添堵。过犹不及的角色设定,往往让人抗拒角色,进而抗拒整个故事。平心静气的说,《港囧》有一半的篇幅虽然荒诞,但是因为角色性格的问题我根本看不进去。而《囧妈》的前40分钟都在角色失控的边缘来回摇摆,这让我不得不担心徐峥后续作品的人物质量:如果他们仅仅为了某种情绪而选择不干人事的话,那么这样的电影我选择放弃。
可能是因为徐峥的年龄和演艺经历,他十分沉迷于探索中年男性的生存价值:他们犯错了怎么办?他们想要成功怎么办?他们面对以往的浪漫怎么办?他们面对自己的家庭怎么办?这是所有成年人进入社会都要面对的问题。
徐峥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都塞进了一系列反套路的荒诞旅程中。先把他们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下整的死去活来,然后一个情感甜枣让他们死者苏生。按照知乎路冠均的说法,“甚至在国庆献礼片里还要折磨一个小男孩的恋情。”这是属于中年男人的独特残忍。
尽管徐峥的中年探索逐步深入,但也许、可能、甚至是很大程度上,他设定的“中年男人身边的世界”正在逐渐枯萎:与《泰囧》里面鲜活的竞争对手、温情常在的妻子和难以让人讨厌的宝强相比;《港囧》的老婆退化成了一个家里有钱的憨憨(我已经想不到不骂人还能形容这种角色的词汇了),家里的亲戚则变成了吃里扒外,毫无本事的寄生虫。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徐峥过于执着的追求“中年”的概念,已经放弃了对周围世界的客观勾画:作为电影中与母子旅程几乎同等重要的故事线,袁泉一如既往的继承了她“演哪个角色哪个角色没有味道”的神奇演技。整部电影中看似树立了一个事业女性、创业伙伴的形象,但是作为主角的妻子她却依旧面色苍白的读完了整个台本。
而郭京飞虽然还是“鬼精”式的角色路线,但是至少能活泛一点。如果在徐峥的故事里,妻子(虽然是即将离婚的)是这样的形象,那我有理由怀疑徐峥以后创作的故事会不会沦为一个人的荒唐冒险。
这就牵扯到了另一个问题,“囧”系列的搭档:以小罗伯特唐尼的《预产期》和《法官父亲》这两部作品举例的话,我们会发现这类明显的“一主一配”的故事中有着一个发展原则:二人的人际关系越近,发生强烈故事冲突的距离就越远。《囧妈》这回是角色的亲妈,除非这位亲妈呼吸需要一副面具并且玩光剑,不然故事当中不会出现真正的矛盾和危机——因为观众不允许。
《囧妈》当中角色背景板的失衡,导致故事强烈的集中在母子矛盾身上,偏偏母子之间的戏剧冲突前半段就已经演完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在80分钟的时候主要角色冲突已经全部梳理完毕。怎么办?Deus ex machina(机械降神)!
于是我们在电影的后半段,看到了根本没有在观众预期之内的戏码,这些段落似乎也是匆匆过渡到电影结束,没有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本来足够深刻的角色,因为平淡乏味的故事而聒噪难忍,不得不说是《囧妈》的最大遗憾。
一般而言我是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评论电影行业的相关商业决策的,因为这背后的博弈并不是我们能想到的复杂与多变。可这次让院线相关人员毫无准备就除夕加班的事态发展,确实超过了我的想象,更令我惊讶的,是舆论的相关节奏。
我是一个坚定的院线支持者。于目前的中国电影而言,没有人能有十足的底气去说我们能保证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我们能拥有同样杰出的产出。因此,院线就是一个最好的约束,比起网络大电影,院线能够更有把握的让一套电影团队用体系化、产业化的故事说完并且获得收益。在目前电影院线仍然在继续下沉到基层的基础上,一部爆款电影带来的临时提价,并不能彻底动摇观众欣赏方式的基本盘。
但这些年来,制片方和发行方因为自己的商业考量随意撤档提档的行为。让相关排片和院线工作人员苦不堪言。拍片和每一个影院的按期上映,都是一线人员的辛苦付出换来的,在除夕夜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上,还要求电影院的售票员为了屏幕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加班,似乎并不公平。
而之后线上免费观看的宣传更有戏耍之嫌,这并不是谁能挣到钱的问题,而是反复折腾之后连环失约的问题。如果你让电影院搭好海报,播好宣传片严阵以待结果就是让人回家看小屏幕的话,那院线就有理由认为这是一种欺诈和不尊重。
《地铁:离去》的平台之争时,我见看到过“一切都是生意”的言论,当时我只是一笑而过。而现在《囧妈》几乎是重演了这个操作,“一切都是生意”又开始甚嚣尘上。我只能无奈的表示,如果你真的认为一切都是生意,那么先请你学会不爽约。态度反复无常的合作伙伴,并不是值得考虑的对象。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对《囧妈》的一切产生疑惑,它究竟是好还是坏?我只能说,它很复杂,但对于徐峥来说,他可能更想提前交卷。至于成绩如何?那是另一个故事。
PS:感谢路冠均对本文的协助,本文部分观点也引自路冠均的相关文章
PSS:这部电影里的蒙古人或者鞑靼人完美了诠释了男人酗酒+心眼小+没本事的固有印象。
评论区
共 9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