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题头这张图出处的那个gif或者短视频,并且或多或少的感叹过三哥的奇妙冒险是多么“开挂”,这些出自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两部曲的图片和gif在中国互联网上很是出了一阵风头,但遗憾的是在风头之后人们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一下这些作品本身。
事实上不仅仅是巴霍巴利王,中文互联网上对印度和印度风文艺作品本身的探讨惊人的少,与其热度完全不成比例,堪称机核文章区周常的“赛博朋克”内容再繁杂也能横竖看到对吉布森的追溯,而能走入人们眼中的印度和印度风文艺作品却碎片而肤浅,以至于人们甚至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质量,乃至使明珠蒙尘。
《光明王》偏小众的选题和文风使得尽管泽拉兹尼有着一批忠实读者,光明王一书的知名度仍然低的可怜,很多读者在听到印度两字时就已经对其失去了兴趣,而《巴霍巴利王》两部曲诞生自宝莱坞更是似乎成了它的原罪,让人觉得用超过四个小时看完这两部曲在这种百无聊赖的日子里都成了一种浪费。很不幸或者说很幸运,我浪费了远远不止四个小时,而回头看来,如果我不从这些我浪费掉的时间里里整出来点啥东西,那这些时间和那些值得深入的内容就真的白扔了。
在为数不多的印度内容作品中,《光明王》和《巴霍巴利王》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两个写“王”的故事实际上一个讲的是神,一个讲的是人,而二者都选择了介于神和人之间的王作为表达的切入点。《光明王》直接化用了大量的印度史诗和神话概念,拿倒叙手法讲了一个很欧美的故事,《巴霍巴利王》吸取了很多现代电影工业的创作和叙事手法,用好莱坞的手段拍了一个属于印度人民的电影,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对比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内容,不过鉴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在此展开,本文只简单梳理梳理二者涉及的印度文化元素,在机核抛砖引玉,也方便自己填坑。
剧透自然是几乎全篇剧透内容的,不说故事发生了什么我怎么讲和他们相关的东西嘛,不过鉴于几乎没什么人会完整的看完《巴霍巴利王》(说实话我也没有,更不推荐,想看可以跳着看),文章倒是可以放心读一读。
先从《巴霍巴利王》讲起。印度人自然是了解自己的,所以《巴霍巴利王》里的印度教要素不仅俯拾即是而且圆润自然,电影开场在瀑布下方捡到男主角的小村子和村子的女村长就反应了很多内容,从这个村子母系氏族的结构体系和对湿婆的崇拜上来看,这个村子很明显信仰的是印度教内的性力派。性力派作为和湿婆教,吡湿奴教印度教三大派之一,通常崇拜湿婆神女性的一面和杜尔迦等其它女神,并认为女神从男神那里得到性的力量是宇宙万有创造和诞生的本源。 这个教派的女性信徒偏多,并且和印度教的其它教派相处比较融洽。在信仰崇拜上,性力派除了对各种女神塑像的崇拜之外,最主要的崇拜对象是林伽,也就是电影中多次出现的莲台上的圆形石柱。
林伽,作为印度教十分重要和知名的图腾它代表的是,请不要笑,印度教主神湿婆的阴茎,象征着湿婆神的纯洁,至高,独一无二和不可超越,也经常像电影开篇那样被拿来指代湿婆本身。除此之外,林伽这个单词本身也有“标志”之意,因此在涉及印度教时也有一些“一即是全,全即是一”的意思,湿婆即是宇宙,是一切。而林伽象征着湿婆,它对标志符号的象征和独一性赋予了涉及到林伽的行为一些神圣而玄妙的性质,比如《巴霍巴利王2》里摩哂陀王子手扶林伽那一段,不了解的人可能看着很莫名其妙:“这人怎么就扶着这柱子了,怎么给了个长镜头,还往身上拍香灰?”而在了解了林伽的宗教意义之后,这段镜头表达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人和林伽的重合象征着湿婆的正义(或者世界)站在哪一方,血从林伽上流下象征着血仇将在湿婆的见证下得到公正,而香灰(或者是净盐和细沙?)则是供奉给林伽(也就是湿婆)之物,涂抹香灰既是证明王子信仰坚定,也表达了湿婆的力量降临于他,将助他复仇。湿婆不仅是主神,同时也是凶暴的破坏神和复仇神,湿婆之怒至今还在被用于形容那些凶蛮残忍的破坏和武器,比如光环里UNSC的湿婆核弹,因此电影中的手撕战车拳打雕像这些行为也在某种层面上超越了“凡人”的境界,而是人神,或者神赐福的战斗。
说一点关于林伽的题外话,湿婆,吡湿奴和梵天围绕着林伽有这么一段传说。宇宙肇始之际,毗湿奴和梵天遇到了湿婆巨大的林伽,双方分头前往寻找林伽的起点与终点。毗湿奴寻找终点梵天寻找起点。毗湿奴变成一头野猪,不断向下挖掘;梵天则变成一只天鹅,向上飞翔,但找了许久双方仍然找不到目标,毗湿奴选择放弃,他向湿婆下跪表示湿婆才是宇宙真实的梵。但梵天并不轻言放弃,他不断地飞翔,直到发现露兜树花并要求其替他作假见证,说梵天已经发现林伽的起点。而此时全知的湿婆动怒了,他诅咒了梵天使他不被三界众生所崇拜,同时祝福了毗湿奴,说他将得到和自己一样的崇拜。 我也不晓得这和孙猴子被压五指山有什么关系,但是一个巨大漫无边际的林伽......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林伽在印度教里地位如此重要以至于能代表湿婆本身了吧。
说回电影本身,巴霍巴利王这个故事因为其发生的时间和具体地点都不甚明确,可以理解为其本身是一个半虚构的新说史诗,由于我懒得去考证影片开头抽象地图的现实历史对应(理直气壮),所以这里只简略从角色形象上随便发掘一些电影的历史参照。
首先,和摩哂陀王子名字极其相近的摩揭陀王国,这是一个在印度史上延续极长名气极大的王国,大体领土位置位于先进印度东北部的比尔哈邦,虽然中国人民听说它可能是因为摩揭陀王国在西游记里出场过(严格来讲是被大唐西域记记载)。这一王国前后延续了近千年,历经了幼龙王朝,难陀王朝,孔雀王朝等多个王朝,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更是印度历史上的知名贤君。根据剧中摩西施末底所在的大致方位,包括落雪,远景中疑似喜马拉雅山的山脉及摩揭陀王国历史上的位置,可以猜测摩西施末底王国的地理位置有对摩揭陀王国的参考
之后,是与《罗摩衍那》齐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巴霍巴利王系列的导演拉贾穆里在采访中直言巴霍巴利王的剧情有对《摩诃婆罗多》的致敬(或者说改编?)老王和王子的身世经历分别化用了史诗中般度五子和奎师那的故事,几乎是最早的几个国王争权和王子复仇的故事之一。《摩诃婆罗多》本身则长约五百万字,近十万节,在《格尔萨王》被发现前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期从公元前四百年到公元四百年,前后近800年,经历了大量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抄写后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开始被完整的整理成书,这一工程历时半个世纪,于1966年《摩诃婆罗多》的精校本才得以出版,中文译本的工程则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2003年完成翻译,2005年出版
此外,在影片中作为衬托老巴霍巴利王出场的野蛮入侵者名为卡拉克牙斯,Kalakeyas ,作为标准的二号反派,在剧情上除了衬托老巴霍巴利王的英勇仁善和头号反派巴拉迪瓦的残暴邪恶之外并无太大建树,甚至没有近些年时兴的对其目的和心理变化的描写,标准到不能再标准的一次性背景板恶人。
但是Kalakeyas这个名字本身却并非毫无价值,这个名字出现于印度教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史诗《女神颂The Devi Mahatmya 》第八章,作为森巴统御的一百支阿修罗军队中的一股势力攻打女神(有趣的是女神颂成书于公元400-500年,电影中的摩西施末底王朝的几个可能参考朝代之一孔雀王朝也在这个时间段),而在与这支军队对抗的过程中女神同样获得了湿婆神的附体神力赐福来对抗阿修罗的毁灭军队。女神颂的内容在性力派中有广泛的传播,而巴霍巴利王在广泛涉及性力派内容的情况下,选用阿修罗军队卡拉克牙斯Kalakeyas作为反派野蛮人的名称合情合理也颇有渊源。
然而阿修罗军队作为蛮族登场属于现代的演绎。在印度史诗中,阿修罗和罗刹则是一支参与神战的力量,其威势甚至能撼动湿婆神,在这一点上,《光明王》对印度神话史诗的运用则显得更“原教旨”一些。
尽管网上的大多数关于光明王的文章里几乎不提到《女神颂》,小说正文中也没有《女神颂》直接出现的痕迹,但实际上《女神颂》可以说是对《光明王》影响最大的印度经典,甚至可以说泽拉兹尼就是化用了一遍《女神颂》,而我这么讲并非毫无根据。
首先,《光明王》中的主角叫萨姆,无量萨姆大神,于天空中被流放而又转生,被称为光明王,而在女神颂里,引出故事的国王在向女神祷告之后,女神赐予他胜利,并且允许他死后转生:“ 你死了以后,你会生在太阳神苏利耶之家,成为第八个神人,叫萨梵利 ”。其次,《光明王》中最重要的配角和反派,迦梨女神,司毁灭和战争,又名杜尔迦,是天宫中最高领袖梵天一职的候补,而女神颂歌颂的正是杜尔迦女神,诗中的这位杜尔迦女神则诞生自梵天与湿婆的意志,为众神的敌人阿修罗和罗刹带去了毁灭。最后,《女神颂》故事的开端是被推翻的国王聆听圣人讲远古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的内容,也就是女神颂的主题,是女神杜尔迦为众神清扫了大地上的修罗和罗刹,使众神的统治得以建立,人的文明得以发展的故事。而《光明王》中最重要的,存在于历史中的战役正是杜尔迦和萨姆,阎魔等人清扫灭绝封印了这个世界的各种原住民,才使得这些星际殖民者建立了他们不朽的神国统治并分化了“神国”和“人间”。
至于杜尔迦女神的原本形象基本类似下图,八臂(或十臂)骑狮,手持众神给与的宝器,这一形象出自《女神颂》原文描述,并且后世的杜尔迦或者迦梨女神的形象几乎全部与此相同,只在坐骑和手持宝器上有些许的变化,看完《光明王》之后我个人一直有并不充分的理由怀疑印度诸神的多臂形象其实是某种高科技的光翼展开。
不过泽拉兹尼化用《女神颂》并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黑暗童话,不然《光明王》也拿不到1968年的雨果奖,与作为印度教象征代表的《女神颂》相对,泽拉兹尼在正篇中引用了大量的佛经和印度古籍,这在《光明王》一书中称得上神来之笔,不仅选集饱含深意,精心挑选的句段更是契合小说本身的情节发展。
文章开篇引用来呼应萨姆被射进大气层的《法句经》是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左右的对佛祖法句的整理,类似论语;在第二章引用的《杂阿含经》作为原始佛教四部经典中讲述杂事的一部,泽拉兹尼将其节选用在了讲述《光明王》中转生设定和萨姆再创佛教的故事中;用于描写世界原住民罗刹的《旃多格耶奥义书》我并未找到什么较详细的说明,如有详细讲解万望各位在评论区不吝赐教,不过奥义书则是印度文明中最古老的一类哲学和神学著作,早于后世《女神颂》《杂阿含经》等印度教和佛教典籍,在小说中很明显的呼应了罗刹作为世界原住民的古老身份。
此外,在书中用佛经和背景中隐而不现的《女神颂》的对立,同时也是萨姆化用佛教与“原初”的种姓制的对立,更契合了现实中佛教与印度教的对立,至于萨姆作为原初却反抗原初,也几乎与佛陀悉达多出身婆罗门宣扬众生平等而反抗印度教的种姓压迫——事实上萨姆在书中就有一个名字是悉达多——毫无区别了。而这也正是《光明王》一书的精妙所在,泽拉兹尼用现代的手法新说了一个历史层面的旧事,并且使用彼此对照呼应的文学典故和小说情节让这个已经在历史中上演过的旧剧本散发出了新的活力,在将它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进一步拔高的同时用一个平易近人的故事把这一切讲述给了读者们。
当然,《光明王》中的印度元素并不仅仅只有这些,泽拉兹尼也绝非复读机,只会僵硬复制粘贴概念和人名,他对印度文化的了解使得他所运用的印度元素已经成为了故事合理性的一部分。比如书中最重要的配角阎摩,死神,萨姆曾经的敌人和最终的盟友,在印度教诗歌经典《梨俱吠陀》中,阎摩是世界上的第一个死者,因此成为了死神。而在《光明王》中,阎摩是第一批移民者“元祖”中的一位天才科学少年,却因为一次事故不得不将意识转移进一个中年人的身体中,也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第一个意识转移者,他本身的力量和令人惊叹的技术天赋创造了无以计数的死亡。再比如俱毗罗,一位掌控富贵福德的财神,在书中则是“元祖”中德高望重,热爱享乐的学者。
除了他们,《光明王》中极乐尽善之城中的诸神也大多都化用了印度神话中的神名与自身的威能对应:持弓的风神楼陀罗有一把能射出热感追踪箭的宝弓,火神阿耆尼能操纵激光和等离子(疑似)。只不过在书中,神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有一些也更像一个职位,为了维护天庭的统治,总有新的半神被擢升,以填补漫长年月和因萨姆行动而造成的人员空缺,至于那些无可替代的“元祖”又各怀什么神通,化用了第六天魔王“魔罗”之名的梦者和被天庭放逐的女神拉特莉神力的本质是什么,我觉得各位最好还是去书里亲自看一遍才划算。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杂七杂八写了没多少东西,必然有疏漏错误和照顾不到的地方,希望各位多多探讨,尽量斧正,如果这篇文章能引出其它对印度文化的考据和分享,证明我顶着低清画质的资源瞎忙活的这段时间也就没有全部木大。就像我文章开头说过的,印度有着绚烂而璀璨的历史文化,尽管遭受了殖民者的摧残,但我们不应就这样带着自大的眼光,放任那些值得学习和欣赏的精华被淹没在灰尘中。
我知道当然我没写完,很多内容我其实查到了,挺有意思,巨有意思,有意思疯了,但是我就是不展开说,我就起个头,好奇我起了个头的东西后面是啥自己动手看去嘛,名词都列出来了,书在核市也有得卖,看我扯淡哪儿够劲呐是不是。不爽?带着你的考据来机核打我啊!我已经从这儿解脱啦!(来自一个开始散发咖喱味儿的头大灵魂)
评论区
共 3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