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安妮奖最佳独立动画奖颁给了一部欧洲动画《养家之人》。动画改编自同名文学作品,由三家动画工作室制作。这其中就有著名的Cartoon Saloon,曾经制作过《海洋之歌》,另外两家工作室之前也有合作的作品。《养家之人》的原著则是2000年出版的英文小说,是基于作者黛博拉·埃利斯对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难民数月采访后的作品。后来被翻译为包括中文在内的39种文字,且获得过彼得潘奖和中东图书奖。
《养家之人》大概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末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个普通的人家中,主角是家里的二女儿帕瓦娜。有一天,她的父亲被塔利班士兵抓捕进了监狱,她和母亲试图去乞求放入,结果只是被守卫一顿殴打。在这之后,母亲变得意志消沉,家里也没有任何的收入来源了(当时阿富汗不允许女性独自出门)。为了养活家里的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妹,帕瓦娜在母亲的朋友维拉夫人的帮助下,女扮男装出门打工赚钱。在故事的结尾,父女才得以团聚,一起去马扎里沙里夫寻找家人们了。
将这个故事改编为动画的是Cartoon Saloon的爱尔兰动画师诺拉·托梅,她也是这家工作室的创始人之一。改编后的动画剧情相比原著来说,没有太大的变化。笔者认为制作者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动画的画面、音乐和画风安排上了。
《养家之人》的开篇就以简单的方式回顾了阿富汗的历史,对于这个位于亚洲的心脏的地区来说,征服和被征服一直在这里循环着。波斯人、希腊人、印度人、阿拉伯人、贵霜人、蒙古人、伽色尼人都曾经征服过这里,又被其他人征服,留下一点痕迹后就销声匿迹。即使是火药时代的日不落帝国,在这里也让无数士兵死在了“五卢比的鸟枪”(拉·吉卜林语)下,这里因此又被称为“帝国的坟墓”。
即使帝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阿富汗似乎还是没法逃离被征服的命运。
动画开头回顾的最后征服者是强大的苏联人。1979年,苏联第40军开进了喀布尔,杀死了阿富汗总统哈菲兹拉·阿明,以报复后者推翻了亲苏的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吉。在1978年的苏尔革命后,激进的社会改革导致阿富汗国内反叛不断,苏军出兵阿富汗进一步导致局势恶化,阿富汗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一开始苏军认为只需要最长一年就可以撤军,但是游击队的激烈抵抗和阿富汗共和国军队的士气低落让苏联人不得不留下来继续作战,最后这场残酷的战争持续了九年之久。直到1988年苏联才开始从阿富汗撤军,留下共和国军队对抗各方军阀的部队。1992年,阿富汗共和国倒台,战争才算结束。不过在这之后,为了夺取地方霸权,几个军阀手下的阿富汗民兵在周边国家的支持下互相敌对,导致战火并没有平息。
1994年后,大部分地方的派别都被号称“潘杰希尔雄狮”的沙·马苏德击败了,他随后在阿富汗展开全国选举,试图重新统一支离破碎的国家。但是阿富汗南部的塔利班最后拒绝了和平谈判的请求,1995年开始,塔利班开始进攻北方的阿富汗伊斯兰国,虽然一开始被“北方联盟”(主要由阿富汗防长,塔吉克人沙·马苏德、乌兹别克军阀阿卜杜勒·多斯图姆和什叶派卡里姆·哈利里的三大派系组成)的军队击败,但是在1996年9月他们就占领了喀布尔,建立了伊斯兰酋长国。
这是一场不会有胜利者的战争,此时在阿富汗的北方地区战斗还在继续进行,而在阿富汗的城市里,普通的百姓则还要继续承担战争的代价,一个普通家庭的小女孩,在塔利班统治下的喀布尔,有怎样的出路呢?
整部动画的风格建立在足够现实的基础上。动画中,所有人物的服装都基本上和现实中一致,不同于《海洋之歌》的奇幻风格或者是《凯尔经的秘密》的混合风格。
另外,动画中整体环境的色调偏向昏黄色,和《海洋之歌》绚丽的背景差别明显。画风的变化也在无形中体现出动画整体的写实向,而其中穿插的“童话故事”则采用了比较迷幻,多彩的剪纸画风,和写实的主体剧情区别明显。
动画的主体发生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这是一座四面环山的城市,海拔较高,气候干旱。喀布尔河横穿城市,把市中心的巴扎分成两半。喀布尔河上有几座桥,21世纪以来因为全球变暖的原因,喀布尔河只在冬春两季有水。在喀布尔河北岸,是城市的工业中心,空气污染是城市的主要问题之一。动画里对这些细节都做了非常精确的描写。
动画里的另一处场景是喀布尔以东的坦克坟场。这是阿富汗战争时期留下的,当1988年苏联撤军的时候,很多受损的机械化装备已经无法带走,索性直接扔在了这里,任凭这些钢铁猛兽在山风中腐烂凋谢。实际上阿富汗的坎大哈还有一处坦克坟场,不过动画里出现的只有喀布尔的坦克坟场。
另外,虽然说女孩子扮成男孩在一个危险重重的城市打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这未必不切实际。2003年,阿富汗电影《奥萨马》(和那个恐怖分子没有关系)就讲述了一位阿富汗少女假扮男孩打工的故事,这也是塔利班政权禁止电影拍摄以来第一部阿富汗电影。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位阿富汗的女孩剪掉头发,像男孩一样出去打工问题应该不大,而且她也不是长期打工。
动画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动画的女主角帕瓦娜性格坚强,为了家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挣钱养家。她的父亲努鲁拉是一位知识分子,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只能在街上叫卖为生,但是也从未放弃过对家人的责任。帕瓦娜的母亲法蒂玛也只是普通的阿富汗妇女,在面对凶恶的塔利班士兵时显得很无力,但是在最后关头,面对想把自己和女儿分离开来的堂兄,毅然决定留下来,体现了一位女性对家人的感情和母亲的职责。她的坚持,最后也换来了家人的团聚。
作为动画反面角色的是几个塔利班的士兵。首先是努鲁拉的学生伊德里斯,他因为一点小事就把努鲁拉抓进了监狱,还想杀死外出打工的帕瓦娜,可谓把恶行做到了极致。但是当新的战争(2001年9月北约对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的战争)爆发,塔利班纷纷上前线的时候,他却显得迷茫不安,在卡车上紧紧抓着一把枪。
“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这句话显然非常适合伊德里斯。他的命运大概和战争里很多的塔利班一样,要么死在了战场上,要么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监狱里度过余生了。
相比之下,动画里的另一位塔利班拉扎克就没这么穷凶极恶。
他因为不识字的原因,让帕瓦娜帮他读一下一封寄给自己的信。在得知信里说的是妻子被地雷炸死的噩耗后,他并没有迁怒于人,而是和帕瓦娜结成了朋友。他帮助帕瓦娜去监狱营救父亲,最后当监狱里开始“清理囚犯”的危急时刻,他救出了努鲁拉,自己则受了重伤,留了下来。尽管他没有多少知识文化,但是他还留着作为一个人的善良,而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坏人。
整部动画都在讲述战争下的普通人的故事,故事里的那些角色,其实也反映着现实中的人。在恐怖的统治和残酷的战争下,有的人选择了尽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一份自由,去保护自己所爱的人,也有的人扭曲了人性,释放了兽性,成为了战争中的施暴者,为人所不齿。但是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做成伟大的事,帕瓦娜当不了花木兰,不能“归来见天子,赏赐百千强”,但是她保护了家人的安全,救回了自己的父亲,保持了自己的尊严,这不也是很伟大的事吗?
动画里帕瓦娜讲述的那个故事可能是最难懂的情节。在这个故事里,帕瓦娜的哥哥是一位无畏的少年勇士,要去夺回被邪恶的象王抢走的种子,让村民吃上饭。他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危险,也帮助了很多人,最后获得了三件装备。
在象王的脚下,他成功打败了象王手下的豹子,对象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我是苏莱曼,我的父亲是老师,母亲是作家,姐妹们打闹不休。有一天我在路上捡起了一个玩具,结果它爆炸了,之后我什么都不记得了,因为我死了!”象王被感动了,它交出了种子,把苏莱曼放走了。
这个故事一直贯穿整个动画,最后恰好在帕瓦娜等待拉扎克的时候结束。直到这时,观众才知道帕瓦娜的哥哥是被诡雷炸死了,让故事里缺失的最后一块被填补上了。但是这个故事的意象相当晦涩,笔者也很难理解苏莱曼的历险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在里面。象王指的又会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大概都很值得深入分析。
《养家之人》的主题应该有两个,一个是普通人在战争下的抗争,一个则是女性为了反抗压迫的抗争。其实动画里的故事还是存在“取巧”的一面,帕瓦娜一家人面对的危险似乎最后都能“挺过去”,在现实中阿富汗女性面对的危险还要更多。此外,帕瓦娜虽然为了救回父亲尽了很大努力,但是最后她还是被挡在了监狱的高墙外面,只能靠着自己认识的另一个男人完成自己的目标。
和平之花在战争的车轮下是很脆弱的,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命运也是很悲惨的。在涉及到这些深入的东西的时候,动画不可避免要为了观众而做出调和。不过瑕不掩瑜,《养家之人》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动画,能给每一位观众带来不同的启迪。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