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卡朋特,出生于1948年1月16日,其父亲是一名音乐教授并且在某乐团担任指挥,也许是源自艺术世家从小的熏陶,卡朋特不仅具备敏锐的影像感知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天赋异禀的音乐才能。与诸如众多恐怖片大师一样,卡朋特从小对西部片冒险片、B级片恐怖片情有独钟,在日后的拍摄中,Howard Winchester Hawks等导演的影片对卡朋特的影响也不言而喻。
卡朋特在上高中前就曾用8毫米胶片拍摄恐怖小短片。1968年到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就读,在大学期间,受《2001太空漫游》的影响,他和在大学结识的好友欧·班农在1974年协同拍摄了处女长片《黑星球》。兴许是成本低的原因,影片中有着诸多粗劣的特效、大量内景拍摄、长篇段子式的人物对白,它们共同组合以后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异效果,获得了巨大反响,也因此影片获得金卷轴奖-最佳特效奖。卡朋特亦收到好莱坞投资人的青睐,开始接手拍摄一些低成本的b级片。
两年后,卡朋特的《血溅十三号警署》也继承了他对于在极低预算下对于电影独特的掌控力。而随着1979年经典恐怖电影《月光心慌慌》的推出,则彻底奠定了卡朋特在恐怖片领域无可撼动的大师地位。
约翰·卡朋特在拍摄电影伊始,便独自操刀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剪辑、作曲等工作,在减低预算的同时,也促进了他在影片中对于个人独特影像风格的表达。
1982年,卡朋特推出了其名垂影史的经典作品《怪形》。
影片中,不论是来自外星的怪形、沾满黏液的未知生物、还是不安的幽闭氛围、互相猜疑的调查员、开放式结尾这些无一不彰显着卡朋特开始在影片中克苏鲁元素的使用,为电影塑造了一种真正意义上unspeakable的独特恐怖氛围,但由于比《异形》时间要晚,在当时也有言论称其是对《异形》的拙劣模仿,而有趣的是《异形》的编剧正是欧班农。而这,则标志卡朋特“天启三部曲”的开启。
兴许是由于同年斯皮尔伯格《外星人ET》和斯科特·雷德利《银翼杀手》的冲击下,《怪形》票房表现不佳,而且因其风格被归为了邪典电影。约翰·卡朋特本人对此颇有抱怨,他认为是《外星人ET》导致了《怪形》的不卖座。
洛夫克拉夫特在其著作《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中写道“我们不应完全以作者的写作目的,或仅仅以剧情的构造来评析一部怪奇作品,而是应观察它在文中——特别是在最不起眼的部分——对气氛感情的营造;如果某一部分的气氛恰如好处,无论之后描述的剧情怎样平淡无奇,这一部分都应被当作优秀的怪奇故事来对待。”
在《怪形》中卡朋特尽可能打造了一种未知的、神秘的末世氛围。很多人诟病《怪形》的配乐,觉得过于单调,而我认为正是这样有些过于简单配乐才能塑造卡朋特所想要表现的“不可名状的”恐惧,极大渲染了影片的恐怖色彩。缓慢沉重的鼓声在影片收尾相互贯穿,并与茫茫的南极大陆被大雪封闭的幽闭环境达到了完美结合,非常有效地将一种心神不定的不安感强加在观众上,这正是洛式小说中反复彰显强调的“不可名状”的恐怖。
卡朋特擅长拍摄室内空间来控制成本。正如众多运用幽闭空间的作品一样,《怪形》将镜头的重点对准了室内,大量的内景拍摄更加有利于导演精准地对于小景别中塑造人物与当下环境的关系。卡朋特特意地在南极科考站中走廊、个体人物房间等独立房间中减少了光源的使用,使得整个环境更加黑暗,充满不可知性。而怪形的出现则进一步放大了这样的场景所营造的“未知的恐惧”。
由于怪形自身的模仿属性加成,卡朋特故意减少了对怪形刻画的正面镜头,而是以主角带领的剩余科考队员的逐步探索为叙事单线作为本片的主要视角,因此观众也同样和剧中人物一样对周遭环境一无所知,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谁被袭击,谁变成了怪形。这样的设置使得南极科考站这个封闭环境之下人物之间的猜忌与矛盾最终爆发。
同样是由于经费的限制,卡朋特再次发挥了自己对于小成本制作的优秀掌控力,通过大量使用跳切的手法,将发掘真相与事件的失控同时进行,节省成本的同时也精简了影片节奏,甚至有意无意地使影片对于“未知的恐惧”塑造更加具有了感染力。影片很大一部分笔墨刻画了成员间在科考仓内的日常起居,这里也凸显了卡朋特个人出色的场面调度,这样的处理既没有使其显得冗长无味,同时为后来面对危机时团队出乎意料的冷静做足了铺垫,而团队关系最终的崩塌意在表现各个人物的精明强干最终都会走向崩溃,而这样的设置在当时任何一部科幻恐怖片都是前所未有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卡朋特在《怪形》中所表现的正是人在不可知的神秘事物下的无力感,即人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是多么渺小,正如洛夫克拉夫特在《克苏鲁的呼唤》中所描述的一样:“我认为,人的思维缺乏将已知事物联系起来的能力,这是世上最仁慈的事了。人类居住在幽暗的海洋中一个名为无知的小岛上,这海洋浩淼无垠、蕴藏无穷秘密,但我们并不应该航行过远,探究太深。”
评论区
共 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