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海更深》中最重要的一场戏(之一)或许是台风夜,良多整理已故父亲的香炉时与母亲的一番谈话。此前,他偷窃失败,还遭到姐姐恶作剧般无声的嘲弄。短短几分钟,母子两人从生死谈到幸福和爱,背景音是邓丽君的日语歌《别离的预感》,其中一句歌词,“比海更深”,被是枝裕和用作电影的名字。也正是听到这句,母亲发问,有没有爱过谁比海更深的?良多回答“有吧”,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回答,也正是他的回答触动了我,让我想简单谈谈这部电影的主题和我的感受。
曾是个作家,第一部小说得过文学奖,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建树。为了积累素材,他在征信社兼职私家侦探,但同样失格,用调查来的信息敲诈被调查者,但得来的钱又被他投入赌场,以至于连儿子的赡养费也付不出。在情感层面,他同样没用。无法实现母亲换房的愿望,也无法与前妻响子复合,面对响子的新男友,只能采取跟踪这样卑劣的手段。
有趣的是,电影开头,母亲与姐姐有过一段关于“大器晚成”的谈话,母亲说,他(良多)块头是很大啦,电影正是用块头之大与无用对照:吃冷冻的可尔必思时笨拙的样子;帮母亲搬花,却撞碎了玻璃,母亲收拾玻璃碎片时,他躲在卫生间里打电话。这种对比,形成了一种滑稽,乃至荒诞的感觉。
但这个角色又并不让人觉得讨厌,或许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善良但无用的人身上看到了身为普通人的自己。
电影里有一场戏,良多敲诈委托人的太太时,太太感叹道:“我的人生哪一步出错了”,导演给了良多一个侧脸特写,是他若有所思的表情。在这部电影中,侧脸特写镜头几乎是良多的特权(响子也有少量侧脸特写镜头),正是这些镜头泄露了他们内心的感受,也承载着导演想说的话。
是枝裕和在剧本的第一页写着:我们都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良多有着文学上的坚持与抱负,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也想尽为人子和为人父的责任,为什么变成了失败者?是在哪一步出错了?这是良多的诘问,是导演的诘问,亦是银幕前很多观众的诘问。
文学系毕业的是枝裕和爱用隐喻,尤其喜爱用食物和植物喻人,像《步履不停》中的萝卜,《海街日记》中的梅子树。《比海更深》中也有两个绝妙的隐喻。
电影开场,母亲在煮蒟蒻时说道:“蒟蒻要慢慢放凉,放一晚后才有好味道,就跟做人一样”,是母亲一直以来对儿子的包容;而被母亲当做良多照料的橘子树,多年来始终没有开花结果,唯一的用处是喂养青虫长大变成蝴蝶,正如文采之于良多,宝贵,但“无用”。都是一语中的,同时,也显示出是枝裕和温柔的一面,而他的电影之所以动人,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其中看到了真实的人,和对人真实情感的包容和理解。
秉承是枝裕和电影一贯的主题,“父与子”依然是电影的立足点。但比起以往的作品,多视点的《比海更深》显然更复杂:良多眼中的父亲,他眼中的儿子,真悟眼中的父亲,甚至良多与助手,也构成一组对照关系。错综的视点让电影呈现出更丰富、更有层次感,也更深厚的内容。
是枝裕和在情感的表达上,一贯克制,喜欢“藏着掖着”,这部电影更是如此。
比如,良多已故的父亲,他生前是怎样的人、与良多的感情如何全是侧写,母亲的口中、当铺老板的口中(前后两次)、真悟的口中、自己的记忆中,挤牙膏似的,要观众自己拼凑。它是《步履不停》式的,是人生途中的慢一拍。
而对良多态度始终不咸不淡的真悟,是枝裕和也设计了彩票的情节,才泄露了他的情感。对真悟而言,彩票所代表的不是金钱,而是“大房子”,是全家团聚的希望,才有了台风雨中三人追逐彩票的镜头,这也是全片克制的表达中唯一的宣泄。
在电影的最后,台风结束,三人离开母亲家。在列车上,良多与真悟分别抱着没有舍得当掉的父亲的遗物与彩票,从他们平静的脸上,看见了比海更深的家人/父子之间的情感。但是枝裕和的电影向来没有和解,三人在见面时的车站分别,一切仿佛没有改变。但实际上,破坏性的台风过境后的景象,暗示着再次失业、下个月15万赡养费依然没有着落的良多,更为困窘的前景。
这部电影中,台风贯穿始终。第一个镜头,收音机播报台风预警,是铺设故事的情境,营造出平静中带有紧张感的氛围。不仅如此,台风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因为台风,三人留在母亲家过夜,台风过境,是三个感情最后的爆发,而破坏性的台风结束,也带来了复合失败的恶果。
是枝裕和仿佛有恋物情节的人,不舍得浪费电影中出现的每一个细节,台风,关于字迹的探讨、封锁的滑梯、当铺的对话……全都出现两次以上,它们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承担着情节的递进和情感推进的作用。这也在客观上造就了电影枝枝蔓蔓牵连在一起的感觉。如果说父子关系是根系,与母亲、妻子、同事、姐姐的关系是枝蔓,那么这些密实而生动的细节与伏笔便构成了叶脉,正因如此,他的电影像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每一次重看,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
值得一提的是,《比海更深》拍摄于是枝裕和生活了近20年的团地,家附近的蒙布朗蛋糕店,因事故封锁的滑梯,与母亲在开着杜鹃花的小路上关于蝴蝶的谈话,全是他的私人回忆。纪实与虚构结合,沉淀下来的情感搭上想象的翅膀,或许也正是电影中的细节如此真实,情感如此动人的原因。
在《步履不停》之后,再拍这样一部相似的电影是危险的,电影上映后也常为人诟病“自我重复”。但实际上,随着是枝裕和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变化,两部作品无论是在主题,还是视点,均有明显的偏移。《比海更深》是对同一主题的变奏,也是对同一主题的延展,是已为人父,处于50岁这一阶段的是枝裕和的思索。从“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到“我的人生到底哪一步出错了”,漫漫人生路上,有人延续着对家庭关系中“人”的追问,作为观众是何其有幸。
评论区
共 1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