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在公号下留言,被安慰被治愈。现代人离自然太远了,离安静太远,离这种蓬勃的生命力太远,所以看到这样的影像会感动会震撼。羊把这叫做「⻘少年影像陪伴计划」: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陪伴,也是相机陪伴着我们,认真活着。摄影变成了把彼此陪伴的被看见的介质。
山间游乐场最打动我的第一点是以相机为媒介的游戏和玩耍。
我们发明了八个明发(作品拍摄地点)。但这不重要。让人高兴的的是我们八个人都拍到了自己的照片,都为了做好一件事投入了热情。在山里我们走向草甸和雪山,再城市我们走向街道。都是在日常中去发明游戏,用行动把此时此地变成游乐场。
一个发明游戏的小小技巧:把学术理论投入现实去寻找素材发明新的游戏规则。
最近在读《理解媒介》,书里提到游戏这种媒介是一种经验转换器。我们曾经在一种情境下感受到的或看见的东西,突然之间以一种新鲜材料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样,游戏也将熟悉的经验转化成新颖的模式,使事物暗淡和模糊的一面放出了光辉。游戏被为什么可以被用来恢复感知?因为在欢乐嬉戏中我们才能恢复人整体的天性,而在工作和专业生活中,我们只能用上整体人的一小部分天性。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游戏,就等于堕入了无意识的、行尸走肉般的昏迷状态。艺术和游戏使我们与常规惯例中的物质压力拉开距离,使我们去做这样的观察和拷问。
除了游戏作为媒介带给我的对于互动的启发,山间游乐场更让我感动的是影像记录的深一层的功能。大概是羊开始就是抱着摄影师的梦想,所以她一开始就用一种纪实的眼光在观察这一切。而与孩子们一起生活的这三年,这些记录不是轻易用一个”留守儿童”标签,而是认真观察身边,肯定身处的此时此地。社工室的墙壁上(和很多照片一起),写着:“你了解你周围的人吗?”
放羊娃贫穷处境的循环故事和留守儿童的称呼是标签。别人问,那你觉得问题在哪里?想了想:在于你和我,他们,想做什么样的事情,想做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想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我意识到在哪里工作其实都一样(无关阶级和地域),最差的地方在哪里?最好的地方又在哪里?还会差到哪里去?都很好就会万事具备不欠东风吗?这世界上的痛苦无处不在,除了:我要做一个什么样子的人的自我发问,还有就是,我是不是可以去试着感受他人的痛苦(并只不是因为物质贫乏产生的痛苦),而不总是感觉到麻木和忽略、无力和嘲笑、势力和不屑、害怕和绝望(我也承认这个时代扑面而来的讯息让我们不得不更多的出现这些感受)。
网友留言,或感动或同情孩子们的生活状态。羊写道: 这是一些日常的照片,是在此地的日常。照片里面的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烦恼,也许长大以后还要为某些小时候的事情痛苦,久久想不明白,也不能释怀。但是他们既不悲惨也不可怜,他们就是这样的生活着,和你一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羊给孩子们开展的课程内容包括:阅读、手工制作、美食、绘画、自然、音乐、舞蹈、科学实验、摄影、卫生、性教育、体育活动。「我并不认为动手能力、情感的表达、肢体的运动是因为培养特长和兴趣才被需要的,这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这些东西自然而然会发展成一个兴趣,两个兴趣。但是并不为了有一个特长和兴趣,孩子才跳跃起来的。」
我最近越发发现,教育不是只适用于孩子。好奇心俱乐部开始给自己定位就是自我教育,是成人的再教育。而且我总觉得,教育是教育者自己收获最多。最近在研究光圈出版社给孩子做的摄影书《Go Photo》,这是一本活动手册,书里介绍了25种8到12岁的小朋友能够亲手完成的创意拍摄游戏。我也在看羊给孩子们上的华得福学校的课程。重新学习做一个眼界开阔的人,观察现实,理解世界。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