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文章开始之前,我想我从作为一个机核不算太老的用户谈谈在机核这几年,对于机核“讨论”分为的观察和感受。根据用户资料显示,我是2016年1月1日进入机核的。但我最早接触机核,收听机核节目应该是在2015年5月,而且还是在荔枝FM上,距今已近5年。
我还是记得刚进入机核的时候,机核的讨论环境很开放也很友好。我自己也发表过一篇文章,虽然水平有限,但还是能够激发大家的讨论,获得批评。但是随着机核影响力的扩散,用户的增多。应该是在2016年6月份左右,机核的评论区氛围突然变得恶劣起来,出现了很多怼人的,喷人的。我自己在那段时间也在评论区被喷过好几次,所以自那时起也不再机核发表评论和文章。文章也不浏览,只是听听电台节目。最近重新开始在机核阅读文章,忽然发现文章的热度没有16年时候那么高了。与以前动辄100+的评论数相比,如今的文章仿佛反响平平。但评论区的氛围却又变得友善了,我想这应该是机核的运营者们努力维护的结果。
最近关于“讨论”的讨论在机核引起很大的反响。先有@沙丘研究所 的文章《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后有@白广大 和@四十二 两位编辑的电台节目《关于“讨论”的讨论》从他们站在机核的管理者和运营者的角度来讨论这个议题。这个议题引发巨大“讨论”也无可厚非,毕竟当今互联网讨论风气的极端化与标签化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信息同温层存在于互联网各个平台之中,原本复杂的人进入其中被简化为一个又一个标签,产生连续不断地对其他人群的攻击。
说来也很值得玩味,机核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同温层的产物。不同于大众媒体平台面向普罗大众,机核将大众中“玩家”甚至最早是“主机玩家”这个群体提取出来,以“游戏”为基础,对游戏组成的各要素进行延伸,碰触到其他专业领域,因此产生了“在机核你甚至可以谈游戏”这个梗。它产生于信息同温层,却又在不断突破信息同温层。但由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其他网络媒体平台的产生也是首先要凝聚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可以是一个理念,也可以是一个身份。譬如NGA最早为魔兽玩家的社群,知乎最早为”分享知识“等。这些“共识”有的大,有的小。但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在承认原生“共识”的情况下,平台内信息开始增多,由原生“共识”下逐步派生出许多小”共识“。这些小“共识”间彼此会有摩擦,当摩擦激化到一个爆发点的时候,会出现大规模冲突。这些冲突又甚至会反过来通过”破窗效应“冲击原生”共识“,直到最后将原生”共识“彻底洗刷。但我们可以反过来问,凝聚起社群的”共识“是否天生就具有不稳定性?
在远古的年代,人类通过血缘为纽带形成氏族,氏族间形成部落,血缘是最大的共识。但血缘往下传递会经受许多现实因素的冲击,氏族部落会分裂,会爆发冲突。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王”字,就是一个刃向下的斧头——王权来自于战争。如今的意见领袖们通过自己的观点来吸引受众。通过与其他群体的论战,能够将受众紧紧围绕在自己身边,获得影响力,甚至让受众们参与论战。字典中这样解释“权”——能支配或指挥别人的力量 。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信息所构建出来,生命过程中我们不断接受信息,有的是别人的话语,有的是自身的经历,它们构建出我们的思维和意识,形成自身的价值观。而我们又再不断地向外传递信息,试图获得一种认同感。但认同感却是一种虚无飘渺的自我欺骗。我曾经有一段很可笑的经历,当我有一天在现实中见到了曾与在微信群组中交流的人的时候。我发现那个经常与我站在一边的人与我有很多的不同,而那个经常与我对骂的却也有很多的相同。
我有过一段减肥的经历,整个2019年我独自居住,每天坚持着适度的运动,计算着热量饮食。在甩掉25公斤体重的同时,我感觉到了自由,那种打破了人的本性的束缚的自由。
在宏大叙事退潮,理想破灭的21世纪,机核的用户和编辑在努力维护着这一方还能讨论的天地。也许理想的“讨论”根本就不存在,但若能克服冲突与分裂的本性,保持彼此尊重的态度,或许我们离终极追求就能更进一步。
评论区
共 4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