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哩哔哩在五四青年节所放出的《后浪》演讲(广告)成功的引起了轩然大波,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可能是B站希望达到的效果。毕竟在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后面的广告位价格不菲,能成为社会热点这件事证明广告已经成功了大半。
何冰老师铿锵有力的声音配合着带有极强的情绪渲染能力的BGM,再加上各种各样年轻人的画面,《后浪》成功的感动了一批人——至少是很大一部分人。然而,对于《后浪》年轻一代人并没能呈现出和父母那一辈人同样的热忱,比起“前浪”那代人的转发和感动。80,90,乃至00后之中反而呈现出了复杂的声音
在对于《后浪》的批判中,演讲中所透露出来的“爹味”是重点的批判对象。以何冰老师这样年龄的中年人说着“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这种话的时候,实在是有种过年时候,你爸对着亲戚夸自己孩子的感觉:不是不好,是很尴尬。
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后浪》又进行了一次反转。不满于《后浪》的人用各种方式进行着自己的发泄,他们甚至跑到何冰的微博下面谩骂,进行这种纯粹没有意义的情绪宣泄,用行为反讽了演讲本身。
“后浪”这个词,原话说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本意说的是新事物将要取代旧事物。后来又引申出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讲的是新人辈出,年轻人蓬勃发展,超过自己的前辈。
不过,在网络上,“长江后浪推前浪”后面一般跟的是,“前浪死在沙滩上”
《后浪》的演讲视频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给央视放的版本,还有一个是B站内部的版本。B站内部的版本中,添加了大量年轻人各种潮流的镜头,有玩cos的,有电竞选手,有玩无人机的,有跳伞的,有搞VR的,这些年轻人的画面穿插在视频之中,构成了演讲的一部分。
中国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是3万元左右,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无法拥有像是《后浪》视频中年轻人那样的生活。大部分人都只是在努力活着,努力的为社会做着贡献,在房贷的压力,家庭的压力下努力的生活着。偶尔有几句对生活的抱怨,在《后浪》中却被指着鼻子说“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
B站版本的《后浪》之中,几乎没有那些从事“生产”的年轻人,反而都是“消费”的年轻人。新的手机评测,数码博主,这是电子产品消费;宅舞,电竞,这是娱乐消费;古风,cosplay,这些是服饰的消费。而生产服装的厂妹,送快递的小哥,在工地打工的工人,在《后浪》之中完全没有任何的呈现,就好像,他们不是“后浪”的一部分一样。和演讲画面中的人相比,社会中的大部分年轻人都是“弱小”的人
这并不奇怪,相比于消费主义的华丽外表,那些从事生产的人不够“好看”,姿态不够“漂亮”。大概率的是,人们也不想看到这些人的生活。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量产的流量偶像,资本操控中的“新世界”中,我提到过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有关“消费主义符号化”的观点。在消费中,人们消费的已经不再是产品本身,而是这个产品所代表的符号。通过这种符号,人们能够识别彼此。人被自己的消费产品的符号所代表。在演讲中,消费这些符号的年轻人闪烁在屏幕上,他们成为了“你们”。 然而,在任何的演讲或者文章中,只要是对外表达的内容,“你们”这样虚无的并且带有指向性的代词,应该非常谨慎使用的。这个词是一种指向性的代词,一旦用了这样的词,就将大量的人群都囊括在一个圈内,并且用这个圈去代表这些人。和“他们”不同,“你们”这个词更加带具指向性。
在《后浪》演讲稿中,“你们”这个人称代词被频频使用。谁是你们?是那些视频中所展现的有着丰厚家境的,可以探索自己爱好的年轻人们?还是那些没有家底,不能去消费,只能打工,996,还被人说“福报”的年轻人?
任何人都不应该被任何人代表。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在使用“你们”这个词的时候,有意或者无意的都会忽略了每一个个体的不同,而将一群人的所谓共识强加给个体,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种行为。
当一个不是生活在《后浪》世界中的年轻人打开这个视频的时候,视频中那些从小就有天“卵巢资本”的年轻人过着的炫酷生活和大多数人真实的世界毫无关系。大部分的人无法过视频中那样的生活,因为缩小贫富的差距不是依靠喊口号和努力就能够实现的,不是依靠打鸡血的宏大叙事能够实现的,支撑这些“后浪”年轻人生活的恰恰是一个个在浪花中的泡沫。
年轻人的对于生活的热爱不是靠中产阶级的高档消费实现的,是靠每一个人脚踏实地的努力拼搏实现的。热爱生活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热爱消费。
真实的“你们”是《后浪》里面那样的年轻人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这些不是“后浪”的人又在哪儿呢?
如果“后浪”不是代表年轻人的话,那么这个演讲的标题为什么又是“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呢?
近些年来,B站在有意识的将自己的人设从很久之前的“亚文化聚集地”变为了“年轻人的聚集地”。它不管对上还是对下,它都试图将自己和年轻人划上了等号。
但是,在B站最早一批的核心用户之中,它并不是这个样子的。B站在从叫mikufans的一开始,就是一个宅文化,亚文化的聚集地。最初的B站的视频大量都是来自于搬运niconico的视频,那个时候B站甚至没有自己的视频服务器,UP主需要将视频偷偷传在新浪的视频后台,然后用嵌入的方法再放在B站上——那个时候acfun和bilibili都是这么做的。
B站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步抛弃了自己的核心用户,背叛了自己的核心用户。诚然,亚文化不够主流,不够“安全”;鬼畜和兄贵是上不了台面的,所以应该扔掉;那么之后就是二次元,因为“动漫”不够主流,不够年轻人,再然后又是什么呢?
随着“洗”用户的这个过程,虽然少部分的核心用户选择了离开,但是更多的轻度用户加入了进来,他们现在构成了哔哩哔哩的主流人群。他们是年轻人,可是他们又真的像是《后浪》中所描述的那样吗?
在《后浪》出来后不到24小时,就有B站的UP主做出了《前浪》。视频充满解构性,配合着何冰老师的演讲,B站内部所产生的梗的“奥力给”,“影流之主”,“三天之内sa了你”,“我向佛许愿”都出现在了视频之上。比起来《后浪》中空洞的中产阶级年轻人的消费娱乐,《前浪》中的那些梗反而看起来更具讽刺性,更真实,更接地气。
移动端全面采用信息流的B站,对于每个个体用户来说就是一个个孤岛;在B站学习知识的人,在B站看鬼畜的人,在B站看动画的人,在B站看游戏实况的人,他们从未交际。而在《后浪》中,哔哩哔哩将一部分人的生活拿出来,指着所有的用户说“你们真棒,你们这些年轻人真的很好”,很讽刺。
诚然,广告的意义在于展示产品最好的那一面。B站的这个《后浪》的广告和快手在春节期间推出“在快手点赞可爱中国”相比,也过于空洞。就如同B站有各种各样的内容一样,快手上也同样存在很多“低俗”内容,但是在这支广告片中,没有什么宏大的口号,也没有什么“尬夸“,而是展现了各种人群的生活状态。
我能够接受广告中的那一面和真实的那一面有所差距,但是不满的是将广告的内容当作全部,忽视本来的核心内容,去盲目讨好所有人。我知道“它”不是这样的,但是我不能接受“它”把这样当作了全部。在哔哩哔哩晒豪宅的视频比不上认真做视频的几分之一,在弹幕里面“后浪”喊着“爹”,爹这是调侃,播放量的暴涨却是真实。
当二次元文化为主的哔哩哔哩走向主流的时候,它自然会不可避免走向“背叛”的道路。哔哩哔哩新年晚会的破圈和哔哩哔哩拜年祭之间充满了割裂,前者是对年轻人的喊话,是对主流社会的喊话;平安夜的噩梦主催的拜年祭,却是每年一次给B站核心用户的礼物。关注前者的人,媒体们,可能根本就不会看到这个坚持了快十年的拜年祭,它现在终于变成了“非主流”。
《后浪》强行的将那些非“主流”的,那些亚文化的,那些喜欢小众内容边缘化了,将那些不美丽的,讽刺的,解构的内容忽视了;他们不是后浪,他们也不会出现在《后浪》中。它“背叛了他们”。
在对于《后浪》的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中,有一种观点很有意思。那就是《后浪》压根就不是给年轻人看的。这种观点在正方和反方中都有出现,前者认为《后浪》的目标其实是“前浪”们,是手握着金钱的中年投资人们,后者则认为哔哩哔哩不懂年轻人了,真正的“后浪“都没转这个广告,反而是朋友圈的父母辈给自己的孩子转发这个广告。
中国的亲子关系一直以来都非常奇特。很多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知道自己的父母是爱自己的,是为自己感到骄傲的,但是从来不在自己面前说,反而会去打击自己。他们会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指点,甚至会凭借过往的经验,帮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句话可能是很多人都曾经听到过的。但是,在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很多固有的经验已经不能被当作真理了。十年前,有人说自己想要做网络主播,可能所有人都会反对,现在有人说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主播,这已经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了。
当“后浪们”的父母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后浪》这样的演讲稿自然会触动他们。我同意《后浪》不是给年轻人看的这件事。它是给中年人看的。广告于其说让年轻人与之共情,倒不如说让年轻人的父母与之共情。
青年的成长之中,和自己父母辈的矛盾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时候,父母大可以分享给你一个《后浪》这样的演讲,借着别人的口说出来“我理解你,我为你骄傲”这件事情。似乎这样就可以弥补过去的遗憾,就能够表达出来对于年轻人闯荡的支持。
但是这种话,怎么就不能亲口说呢?就一定要借着这种演讲来说呢?
这不奇怪,《后浪》之中充满了“爹味”,它就像是一个父亲对着孩子拍着肩膀说着“你真棒”一样,这种关系从来不是平等的,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赞扬。这更像是一种“前浪”对于“后浪们”的认可。“你自己说自己行,那不行,我说你行,你才是真的行”。父母辈依靠《后浪》再一次树立了权威。
“好好加油,我看好你”形式的鼓励,忽视了真正的问题在哪里。青年,年轻人早已经不需要父母辈的夸奖来证明自己。他们不应该,也没必要通过这样的视频来证明自己的优秀和独特。如果说父母真的需要做什么的话,那么不是转发什么《后浪》而是在孩子成年之后,再把他当成一个“孩子”,一朵“后浪”来看待,而是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依靠讨好上一辈的用户,《后浪》确实起到了品牌上出圈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关心真正的“后浪”们怎么想。
这句话是A站以前的slogan,也是以前的世间万事万物都能解构的这种心态的代表。现在回头来看,这句话和狗粉丝的抽象化,和“图一乐”是一个意思。现在的对于《后浪》也有很多人是这个态度,你何必对一个广告那么在乎呢?
通过炮制叛逆的故事炮制出叛逆的幻想,再把这种幻想送给年轻人们,告诉他们,你们很棒,你们很厉害,我们为你们骄傲。塞下这口鸡汤之后,你应该觉得好喝,不觉得好喝的人是“弱小的人”,是“不够积极乐观的人”。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后浪》本质上是一个商业广告,哔哩哔哩是一家美股上市企业。这样的网站,还在宣扬“小破站”这种说法,是很鸡贼的一种行为。它不小也不破。
我很喜欢哔哩哔哩,或者说,我很喜欢哔哩哔哩上面的用户创作的内容,因为它是百花齐放的,几乎什么内容都能找到;从广告的角度上来说,《后浪》是一个非常好的PR案例,何冰老师的演讲非常优秀,文案的设计从传播的角度上极具煽动性。它所引发的讨论每一次都加深了B站品牌的二次传播。
但是我对《后浪》依旧有所不满。因为在夸奖一个事务的时候,不能就要求人去忽略它的问题,否则就是不够全面,以偏概全;也不能在批评一个事情的时候,就要求人去不能忽略它的优点,否则就是不够全面,以偏概全。
少一点预设立场和扣帽子,假如能真的拥有“选择的权利”的话,那么至少我可以选择不满。
评论区
共 71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