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种深度内容的人是什么人?大概是思维开阔,有强烈好奇心和极客精神的人。某种程度离线在用内容筛人和聚人,这和好奇心俱乐部在做的事本质上没什么不同。我自己好奇的是:
在我看来,不论是「工具」还是「路」,离线提供的都是一种可获得性。一如在全球概览的封面上,写着「access to tools」。每个策划的选题都是一种“访问服务”, 提供“值得获取的信息“和从哪里获取信息“,把你不了解和不会注意到的信息串联起来,提供一种新的视野和角度。content curator 的意义就在于此,作为内容生产者和内容阅读者的中间角色,更好的连接分散的跨领域信息。
“当我们围着篝火来讲故事的时候,技术就是那堆篝火。”
有人说,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离线真正该卖的不是内容,而是它的会员?
回溯历史看看当年《全球概览》这波人是怎么做圈子的:
人们相互帮助,是出于在彼此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的精神。唯其精神存在,每个人才能从更加现实的交易中得到一点额外的东西,一点智慧之光。
离线最后一期 Issue Night 开放讨论社区共同输出的可能性,有人留言:"尽管离线的初衷和愿景都是有如“围着篝火讲故事”这样一个精神家园,但毕竟能讲出好故事的只是少数人。" 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社群成员质量参差不齐的互动怎么解决,社区共同输出注定是一个小小圈子的事吗?
有次跟朋友聊起这事儿,她给我画了个三角形的图,大意是三角形顶端是行业专业人士,中间层是从业人员,底下层是爱好者。从上往下在做的是:知识转移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专业人士希望扩大影响力;从下往上是在寻找可参与的 event,底层小白希望被带领。通过为这个参与的 event 制定标准和规则,可以让三角形里不同的成员找到参与的方式,化解前文提到的社群里人的不确定因素。
still exploring,欢迎来跟我讨论呀。
评论区
共 2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