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开文档,习惯性地让食指指尖寻找键盘上的凸起。你试着写点什么,关于你近日沉迷的游戏《极乐迪斯科》。剧情?玩法?还是游戏开发者的轶事趣闻?你打开浏览器,试图从别人的创作里为自己寻找一些灵感,但鉴于游戏发售已久,你所能想到的方向似乎都已经被人捷足先登。你正在试着寻找一些全新的思路……
昨夜刚刚下了一场雨,这让窗外的空气变得凉爽而又清新,你觉得自己不能辜负这个难得的清晨,趁着适宜的温度还让你的大脑保持清醒。
《极乐迪斯科》在去年的TGA典礼上大放异彩,直到今年年初,这款以文字魅力为核心的传奇作品才得以被广大国内玩家所接触。可对我来说,前有无人岛的阳光明媚,后有魔晄都市的恩怨情仇,每当我在“闲暇时光”打开《极乐迪斯科》,看着那大半个屏幕扑面而来的文字聚落,在字面意义上的“望文生畏”下,我总是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心情去仔细体味这部作品,直到……
听着伙计,我不确定有人会喜欢看你在这儿掰扯自己的私人经历,赶紧找出你的重点,要么吹,要么喷,你知道现在的网民爱看什么……等等……你该不会在还没确定到底要写什么就开始动笔了吧?
你找到了一种有趣的叙述方式,现在你需要向读者解释你这么做的理由。
如果你从未接触过《极乐迪斯科》,那么这番怪异十足的对话和文本结构便基本向你展示了这款游戏给予我的第一印象——我能够看懂游戏文本里的每一个字,但似乎并不知道它(或它们)在讲什么……
要命的是,文本,几乎占据了《极乐迪斯科》的半壁江山。
四个分类,包括“五感发达”、“疑神疑鬼”、“从容自若”在内的24种角色卡片代替了传统RPG中的细化属性条目,而在数值构筑之外,它们也皆是剧情演出的重要配角:24种角色卡片分别对应了主角的24个人格倾向,在通过“数值检定”的方式触发事件的同时,人格角色也会自发与玩家产生讨论、建议甚至是争吵。
主角深得《JOJO的奇妙冒险》里“时停解说”的精髓,在每一个分支行为开始之前都会以严格的“自我审判”和“自我质疑”与内在人格展开一番长篇大论。这听起来确实有些疯狂,但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交行为之中,这种依据经验主义和性格特征的心智解构的确每时每刻都在思维意识里保持运作。
我更愿意称之为创意,这应该比系统的语言描述更加直观。
说到这里,你或许开始能够理解这篇文章行文至今,颇为拙劣的模仿:角色属性【检定难度:检定结果】——《极乐迪斯科》的似乎是将跑团桌游的说明书一并塞进了文案,别具一格的文本结构成为了《极乐迪斯科》的一大叙事特色。
(为了保证阅读流畅,游戏中另一个标志性的**梗就不去模仿了……)
当然,《极乐迪斯科》的文字魅力远非于此,编剧在游戏中的每一处对话细节都毫不吝惜自己才华横溢的文学功底(对于中文玩家来说,这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汉化组的功劳)与博古通今的知识储备。故事的创作者们生长于前苏联时代、在苏联时期科幻作品的熏陶下长大成人,他们憧憬过未来的美好生活,而后却目睹了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与文化随着苏维埃联邦一起支离破碎。
王室倒台、革命失败……他们将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稍作架空,全然放进了这个躁动不安的哥特城市。从飞旋褴褛旅店到马丁内斯海滨(故事的主要舞台),从主角的内在人格,到街头市井的每一名可对话角色,在酒精与药物的迷幻气息之中,不安、狂躁、麻木和艰难求生的人性光辉杂乱无章地混合在了一起,奏响了这曲五味陈杂的“极乐迪斯科”。
游戏的剧作者为他们的处女作倾注了规模惊人的文字信息,他们仿佛是要倾倒出自己毕生的文学备存。超过100万词的文本量让他们将自己关于历史、宗教、文化、政治,复古的与流行的、理智的与过激的、现实的与幻想的、一切的见证和思考,全然记录在游戏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背景旁白是位明察秋毫的诗人,它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精准无误地向你描绘着身处时空的瑰丽风光;你的潜意识是一群思维活跃的散文家,他们甚至可以从一片电话忙音中联想到一个孤单的读者,在橙色灯光所照亮的黑色大厅里寻找笔记。马丁内斯的每一个成年居民都饱读诗书,即便是一伙嗑药狂嗨的朋克少年也可以与你严肃讨论公共财产的归属和社会宗教的历史地位。
是的,这就是你所身处的世界,拥挤的人文信息填鸭式地为你灌输那些平日生活里被认为是与己无关的空中楼阁。在你习惯这种信息密度、陈心定气地强迫自己的思维通道保持畅通之前,你甚至可能会像主人公一样被逼入疯狂,空荡荡的脑袋里只剩下一片苍白。
虽然创作团队决定开始制作游戏的初衷之一恰恰是“如今已经没有人看书了,要不试试电子游戏吧”,但这群“愣头青”竟依然单纯到要将如此庞大的叙事文本全然搬进一款游戏。
这在很多游戏制作者和玩家看来似乎有些本末倒置,毕竟,现代电子游戏的大部分视听交互表现,都是为了稀释文字阅读在信息传达中的比重。
我从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比起印在纸张上的名篇巨著,我总是更加倾向于动态影像的感官刺激。所以,我对自己能够通关《极乐迪斯科》这一“壮举”感到十分意外,同时也很庆幸,一款游戏可以使我重新燃起阅读的热情。
编剧们不遗余力地用密集的文字向玩家展示着马丁内斯地理人文的极致细节。他们会将地图方位的概述写进一篇短小精致的情景散文,也能在主角前女友所留下的明信片中写下一首饱含爱意的情诗。这为很多慕名而来的玩家设立了很高的入坑门槛,但对那些决心要在文字江河中激流勇进的阅读爱好者来说,《极乐迪斯科》确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精致读物。
所以,比起前文所说的“本末倒置”,我更加愿意将《极乐迪斯科》形容为“返璞归真”。它不厌其详地为玩家描绘着每一个场景、每一次烘托氛围的想象,它诉说着角色心中的每一处细腻敏感的悸动,也努力发掘着每一场天灾人祸的背后,躲藏在逆来顺受里的小小的希望。
这便是文字阅读在《极乐迪斯科》中不可替代的惊人魅力:它脱离了来自声光刺激的感官迷惑,将作者心中真正想要宣泄的情感娓娓道来。一阵清风的温度、一片花瓣的重量、一处弹坑的历史、一个面无表情的老妪心中,深不见底的忧伤……在我所能想象的任何一种表达形式之中,文字——或许正是唯一贴切的选项。
剧作者事无巨细的表达欲望并未让《极乐迪斯科》的故事显得臃肿或是矫情,剧情中的人物来自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身处看似相近却迥然各异的生活环境。他们的人生片段因为一位酒鬼警探盲目的好奇心被串联在了一起,又随着玩家视角的往复转移被解构剖析。
你会同情那个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的女孩儿,想方设法地说服她那迷信的母亲将她接回店铺。你拿着女孩儿赠送的牛仔帽,为自己偶一为之的善行洋洋得意;你会好奇那个铭刻在意识深处的电话号码,因为回忆起一段早已错失的爱恋而撕扯开新鲜的伤痕,又在如真似幻的梦境之中被迫经历了另一场不可挽回的别离。
故事主线的谋杀案就像是一根细细的长线,在线头的终点,打着一个看似讳莫高深,也理所当然的结,而那些被它沿途串起的故事,才是闪耀夺目的宝钻。
一个失忆的落魄警探,一个吵闹的人格聚落成为了我在游戏世界的替身代言,他是一张白纸,为我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来填写关于自己的定义。但随着剧情流程的深入,主角找回了自己的姓名、自己的记忆。对于他所身处的世界,他所持有的信仰,都开始具备了清晰理智的判断。
你开始觉得主角仿佛摆脱了你的支配权限,他不再是你,而是他自己——哈里尔·杜博阿,你只是在体验他的故事罢了。
我承认,这种诡异的转变似乎与游戏制作者的初衷背道而驰,或许也与大部分玩家的体验不尽相似。在游戏结尾的最终结算,我被同伴定义为一名康米主义者、自由种族主义的抱歉警探、一个猜谜人,将所有的精力放在阅读、破案和调查未解之谜上,以此取代酒精和香烟……
我想游戏的确记录了一些我的选择倾向,但至于我是否真得有在信仰某种主义?对何种意识形态抱有热诚?很惭愧,我只是一个“希望在虚拟世界里尽可能地保持善良与探索精神”的普通玩家。我的选择驱动力仅仅在于一份不切实际的“单周目完美通关”的执念……或者说得更加直白一些,我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玩懂”《极乐迪斯科》。
如果我对社科文学拥有更加充裕的知识储备和阅读积累,我也许可以向你生动解读《极乐迪斯科》对现实政治、文化的真实映射;如果我对政治、哲学持有更加敏感、系统的理解追求,我大概也能深入道明其中构思精巧的明嘲暗讽。但事实上,当某些角色兴致勃勃地和我谈论起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民族思潮的时候,我早已将视觉的焦点落在了问题之下的回答选项,而后把选择的权利全然交给了眼缘……
不用感到遗憾,游戏的初衷就是提供乐趣,你只是来“找乐子的”。
我从不觉得任何一款游戏理应成为精英知识分子的特供,即便是《极乐迪斯科》也不例外。马丁内斯“汹涌如潮的人文迷雾”的确令我困扰不已,但当我误打误撞地走进了一段扣人心弦的剧情,结识了某个性格丰满的角色,即便是一通来历不明的电话,一场随性而起的街头闲谈,或是一次循规蹈矩的警方通告,都曾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无比清晰的触动:
我在广场的角落倾听了退役老兵的峥嵘岁月,见证他骄傲的身姿在滚滚向前的历史动荡中失去了光影;我乐此不疲地往返渔村与旅店,满足了神秘动物学家夫妇所有的固执与期待,并向他们奇妙而永恒的婚姻致以祝福……
见鬼!你说的对!去他的政治形态和种族思想!你只靠故事就能玩到通关!
所以,我其实并不确定《极乐迪斯科》到底适合于哪一类玩家,或者那些来自社科名词的理解障碍是否真得如此不可逾越。但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来,仔细读上一段故事,你或许也会同我一样,在这曲硬核迪斯科中找到一些打动自己的音符。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安利理由,话说你在一开始就提到“自己也很难找到一个仔细体味的心情”?你至少应该在最后和读者分享一下你的入坑窍门……
呃……我并不确定这个办法是不是适用于所有人,但为了代入“酗酒警探”的身份,我确实有在某天晚上小酌了几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原本看不下去的字儿是更看不下去了,可原本只是有点儿兴趣的故事……居然变得格外迷人……
评论区
共 1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