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即Bauhaus的音译,来自德语词汇Hausbau(即房屋建筑)的转置,最初是德国一所设计学校的名字。
该校由德国现代主义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于1919年在魏玛创立,1925年搬迁至德绍,又在1932年搬迁至柏林,最后于1933年为纳粹所迫关闭。虽然仅仅存在了14年,它却几乎奠定了现代设计从美学到思想的一切基础。
包豪斯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典型代表,以至于它已成为简明、几何化、现代感设计的代名词。如今生活中的各种设计,都或多或少体现着包豪斯基因,它早已融入如今设计的方方面面。
现在人们所追捧的“硬核”包豪斯,以“冷硬”为设计特征,具有出色的审美,但更多却是一种艺术上的形式主义模仿。包豪斯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其所代表的现代主义设计精神。
现代设计教育范式是包豪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如今的设计教育方法大致都是承袭自包豪斯学校。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快速发展,旧式的贵族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新教育运动随之兴起。它的主要精神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重视合作与团队学习、关注社会价值、为社会需求设计课程等等。
大致在同一时期,现代主义设计也在20世纪初开始兴起。包豪斯作为其中最耀眼的部分,后来成为其典型代表,同时代的著名运动还有比如荷兰的风格派和苏俄的构成主义。
现代主义设计最早的标志之一,是1907年成立的德国工业联盟(The Deutscher Werkbund),它的创始人之一彼得·贝伦斯被称为“第一位现代工业设计师”。1907年至1910年格罗皮乌斯正是在他的事务所工作,后来成为包豪斯第三任校长的密斯·凡德罗,以及另一位同时代的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耶,此时都是他的同事。
1919年,格罗皮乌斯在合并两所魏玛工艺美术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包豪斯学校,并撰写发布包豪斯宣言,以及教学纲要。
包豪斯的基本宗旨之一是艺术与工艺结合,学生们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参加各种工作坊训练,包括金属、纺织、陶艺、木工、印刷等十余种。它更为后世开创了基础课模式,通过色彩理论、形式理论、材料特性等训练,塑造学生们观察和分析世界的方式,从而为以后设计任何产品。不论是建筑还是日用品,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帮助他们确定继续学习的方向。
包豪斯的教育方式在当时相当创新,与之前的传统艺术学校全然不同,奠定了后来现代的设计教育基本范式。
1925年学校搬到德绍后,格罗皮乌斯亲自设计了校舍,它是标志性的包豪斯建筑,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期间的1928年至1930年,由汉内斯·梅耶(Hannes Meyer)任包豪斯第二任校长。
包豪斯学校集中体现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理念,比如:艺术、工艺、工业相统一,形式适应功能即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功能主义原则。产品设计适合工业化制造,设计着重解决问题而非装饰外形,设计服务大众而非仅仅是贵族。工业制品不应粗粝而应具有设计审美,以及支持工业化肯定大机器生产,反对多余装饰倡导简约几何设计,以科学理性指导设计而非纯艺术,以及强调设计的标准化等。
这些理念继承了凡·德·威尔德、海尔曼·穆特修斯等现代主义先锋的探索,直接影响并塑造了其后至今的世界设计理念。
20世纪初是变革的年代,如果欧洲显得陌生,可以联想彼时中国正发生着什么,比如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当时欧洲的设计师们深信设计可以改变世界,包豪斯最初也充满乌托邦色彩,其主要参与者往往带有用设计塑造社会的想法。因此包豪斯不仅影响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和教育范式,也带来了外观和功能之外,用设计实现社会理想的追求。
包豪斯以学校为载体,汇集了一批当时各国最激进的现代主义大师,在此进行教育改革、设计实践、和思想探索。这些大师们全都个性斐然,为包豪斯运动带来了各自特别的元素。
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带来了表现主义的影响,并发明了伊顿12色相环。更重要的是,影响后世的设计基础课正是他所开创。
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是构成主义的支持者。他推行几何形式的设计,不同于伊顿的表现主义偏好,他将包豪斯带回到设计与工业统一的理性追求上来。
特奥·范·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是荷兰风格派运动(De Stijl)核心人物,他极具个性,为包豪斯带来了风格派、构成主义、达达主义的影响。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是与马列维奇、蒙德里安齐名的抽象艺术大师。他1922年至1933年在包豪斯任教,其重要的设计理论著作《点线面》最初是包豪斯的形式课程讲义。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是格罗皮乌斯在贝伦斯事务所时的同事,1930年成为包豪斯第三任校长。他是与格罗皮乌斯、赖特、勒柯布西耶齐名的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名言即出自于他。
除了举例的这些教师,包豪斯培养的学生也成绩卓著,有些学成后曾留在包豪斯任教,比如设计了著名的瓦西里椅的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以及图像设计大师朱斯特·施密特(Joost Schmidt)。
1933年包豪斯被迫解散,却也从此开始真正影响世界,其师生此后陆续迫于纳粹迁往世界各国。他们整理传播了包豪斯的教案、数据、作品等各种材料,让包豪斯传遍了世界,尤其是美国,包豪斯的发扬光大,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此时美国高速发展的商业。
创始人格罗皮乌斯任教哈佛大学并继续传扬包豪斯理念,纳吉在芝加哥建立New Bauhaus,即后来的IIT Institute of Design (ID),密斯·凡德罗任教于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并进行广泛的教育改革和设计实践。
德裔建筑师们甚至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建造了有4000座包豪斯风格建筑的“白城”,是最重要的“国际主义”(The International Style)建筑群之一,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包豪斯的含义,也许可以这样表述。它以包豪斯学校为载体,聚集了20世纪初最出色的现代主义大师,共同创造了包豪斯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设计师,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范式,确立了现代设计精神,其艺术形式被后世称为包豪斯风格。
很多发明往往并非一时一地的成果,而是来自慢慢演进。比如瓦特并没有发明蒸汽机,而是改良了它并将其广泛应用到大机器生产,Alfred Sloan也没有发明现代公司制,而是在它演进的过程中引入了新的组织结构。
诸如此类,有些像研发中的研究与开发阶段,如果现代设计是一个研发项目,那么在包豪斯之前的探索类似于基础研究,而包豪斯的出现标志着开发阶段的开始。此时研究仍在继续,但项目也已开始产品化和资产化,包豪斯引领了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因此人们往往就称其开创了现代的设计。
包豪斯风格崇尚纯净的设计和功能主义,反对旧式设计多余的装饰,认为设计对象本来的样子就是美的,而设计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将它呈现出来。这类似于烹饪技术中,相信真正的美食不是来自作料的堆砌,而是源于食材本身味道的展现。
但包豪斯对于简约、几何的过分追求,也在后来招致了非议,人们认为其风格太过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尤其是以其为代表的“国际主义”风格20世纪初在世界各地流行,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式建筑被批评为忽视了各地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了形式主义。
2019年,包豪斯成立已100周年,世界各地都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
一百多年前,在铁路、发电机等大量科技发明涌现的推动下,19世纪末工业革命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对社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带来了大变革的时代,各领域纷纷作出对工业革命的回应。现代公司制是来自商业的回应,新教育运动是来自教育的回应,而包豪斯则提供了属于设计的回应,它不但深刻改变了设计,更通过设计改变了世界。
评论区
共 5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