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忽然歌荒,抱着收藏的专辑列表翻来翻去最后发现了在角落里尘封许久的这张《Random Access Memories》。或许说到这你们还不太知道是哪张专辑,那我把专辑封面放上,你们瞅瞅。
封面上的这张脸是两个机器人拼接的,他俩一个叫托马斯一个叫盖-马努尔。组了个乐队叫 “ Daft Punk (蠢朋克) ”。
蠢朋克这俩兄弟一开始是真朋克,上学的时候受到 The Beach Boys (海滩男孩)的影响,组建了一支名为“Darlin”的乐队,甚至还发行了一张黑胶。但看起来,传统的摇滚风格并不适合他俩,当时就有乐评杂志发出文章讽刺他俩的音乐是“Daft Punk 蠢朋克”,没想到后来俩人再次成立电子风格的乐队时,就真的选了这个黑称当乐队名。
要我说,文艺批评也不是都一无是处。就说在起名字这一块还是拿捏的死死的。当年摇滚还没名字的时候也是电台主持人给随便起了个什么 Rock and Rool 、印象派最开始也是当黑成叫出来的,还就用的挺好。
转成电子乐队的蠢朋克一路发展的顺风顺水,刚开始的两张专辑《Homework》和《Discovery》虽然风格不同但是仍然十分令人惊艳,尤其是首专《Homework》,跟专辑名一样,还真是两个人在家里搞出来的“作业”。
虽然听起来没有《Random Access Memories (超时空记忆)》这张制作的精致但仍然作为完全家庭作品来说,两人调教效果的功力实在可见一斑。
蠢朋克从90年代出道至今,专辑只出了五张,其中还包括一张现场收录。虽然产量不高,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引领了起了法国舞曲浪潮。并且可以实实在在的听到二人在这二十年间对于音乐风格的理解和创造里想象力的提高。
从首专比较传统的Techno、Acid House 风格到《Discovery》的概念性试验;从07年的巅峰现场到这张《Random Access Memories (超时空记忆)》中与流行融合的多元风格。蠢朋克在音乐上的探索从来都不紧不慢但精彩非凡。
蠢朋克近二十年的音乐生涯中,除了音乐作品这一个维度,他们还一直在不断在其他领域融合创造,而这一切都要基于二人经典的头盔形象。
之前也提到两人不是一开始就以头盔为主要视觉元素,而对于选择带上头盔并对外声称是机器人这事,其实官方说法是这样的:
我们没有自己选择变成机器人。(变成机器人)是因为在我们录音室的一场事故。1999年9月9日早上的9点9分时,我们在进行歌曲取样时,录音室发生了大爆炸,当我们恢复意识时,发现我们已经变成了robots。
当然,从头盔形象一出之后,二人便不可收拾的开始在视觉和音乐上参与动画创作,指导电影拍摄,在时尚生活各界开始联名合作。可以说在2000到2010年间,二人将自己独有的头盔机器人形象同时带到虚拟和真实世界中。
虽然说,选择以特殊的设计形象作为真人身份进行艺术创作的音乐人不在少数,但实际上达到蠢朋克所构建出的这种效果的仍寥寥无几 。
回归音乐。在2010年蠢朋克为《创:战纪》创作原声音乐后,便一直没有大的动作,直到2013年4月19日,发行与法瑞尔·威廉姆斯、宾尼尔·罗杰斯合作的单曲《Get Lucky》,并登上了全球55个国家的音乐榜单的榜首;一个月后,乐队正式发行第四张录音室专辑,也这张《Random Access Memories》(超时空记忆)。
这是一张很贵的专辑,从头至尾都毫不掩饰的体现这这种“贵”。
可能同前几张专辑来比较,这张的“电子”比例并没有很多。在很多歌曲中,真实乐器的演奏以及大量人声的段落都让老乐迷们稍微有些不太适应,但当你完整的听过一遍后,这种转变的不适就会被整张专辑的完整性带来的震撼所一扫而散。
正如歌名一样,将音乐带回到生命,回归的意味已然十分明显。
复古funk的节奏下,一同回归的还有蠢朋克经典的复读机本质(他们一向以一首歌只有一首歌著称~),除了电音效果的人声外,剩下整首歌的大部分都在实体乐器和电子效果的相互交错中不断推进。整体听下来,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张专辑要做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调教效果器这么简单。
如果是在此之前,致敬只是维持在曲风上的复古还原,那么到了这首歌中,则直接搬来了giorgio moroder(吉奥吉·莫罗德)的一大段采访原音到歌里做采样。
这里介绍一下,Giorgio Moroder是意大利最著名的电子音乐先锋,是20世纪70年代迪斯科音乐发展中的标志人物。我觉得致敬到这个份上估计已经绝了。
九分钟的歌曲,前五分钟都让我们沉浸在一种接受鸡汤的人生洗礼中,直到5分17秒弦乐突起,一下子上升的宏大格局衬着还没完全从脑海中消失的Giorgio的话,行进式的音效中不断用在实体乐器中做加减法的方式增添层次感,贝斯和鼓全程包裹着电子线演奏,尤其是二者的那段SOLO更是十分精彩。
蠢朋克的最大魅力是制造意外和调动情绪。 于是最后在行进感进入疲惫期后,电吉他的加入几乎是那个嗨点最准确的时间。我好像又能体会到07年现场的那种大脑刺激,果然还是他们!
我还记得第一次听这张专辑的时候,在地铁里一遍刷手机一边听,然后越听越惊,第一次是在《Giorgio by Moroder》,第二次就是在《Touch》.
蠢朋克与音乐人Paul Williams合作的这首歌,可以说是全专中歌词最打动我的。其实在整张专辑中,蠢朋克一直都在给我们构建出一个机器人与世界建立情感的经历。而这首歌就正是写了产生感知的机器人对世界从迷茫到坚定的过程。
配合着歌词的也是从简入深的场景化构建。从混沌中醒来的主题,在迷幻的音色中逐渐清晰,从最初电子的人声效果到不断挣扎过后产生的真实声音,把这种情绪塑造的极其生动。
吉他,钢琴甚至小号的加入都让主体逐渐变得活泼起来,真实感更加浓厚,而在效果器再一次加入的时候,情绪又开始变得坚毅温暖。
Hold on
坚持住
If love is the answer you hold
如果爱是你唯一坚守的答案
由再次混乱开启的后半段却像是梦里飞入天堂,再跌回人间。
《Get Lucky》可以说是这张专辑中未发先红的大爆单曲了。在第二年的格莱美上,Pharrell Williams联手Stevie Wonder一同现场表演了这首歌。蠢朋克出场的一瞬间简直炸了!
许多国内乐把这首歌叫做《好运来》,也是玩笑啦。但说起来,这首歌红的也的确不是没有道理。前面说过他俩搞致敬一直很real,这回不仅是搬运原声了,是直接把本尊搬来了。
提到迪斯科这种风格,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元老级的disco风格乐队——Chic。可能现在国内知道这个团的人比较少,事实上他们在所活跃的70年代当时也不算知名度太高。但他们的音乐却对迪斯科、R&B等风格影响颇深,尤其是那张《Risque》,被后面的无数歌曲用作采样,可谓经典。
说回《Get Lucky》,这首歌直接找来了Chic灵魂人物兼吉他手Nile Rodgers献技,直接贡献了最精华的部分,再加上节奏蓝调才子Pharrell Williams献声合作,确实称得上全专最佳。
前段时间,新裤子一首《你你你你要跳舞吗》被做成人间混剪火了一把,我当时就觉得要是有个英文版大概就是这首《Doin' it Right》了。
Doing it right
我们搞定了
Everybody will be dancing and will
每个人都会跳舞
就像是机器人入侵的中二目的,“我要让所有人跳舞!” 这首像是成年人偶尔冒出的幼稚想法以及一个荒唐的逃避借口,但却能带来全世界最可爱的治愈奇效。
到这里,这张专辑也进入了尾声。最后一首要推荐的这首《Contact》请务必要带着耳机完整听完。
其实Thomas这个加入太空元素在专辑中真的是一个非常出彩的决定。而且在前面十几首歌大多融合流行元素以及人声演唱的情况下,这样一首纯粹的电音作品好像让我们又重新看到了在家里认真坐着《homework》的蠢朋克。
每次听到这我都能回忆起蠢朋克的音乐最初的带给我的震撼 就像是,宇宙无限。
蠢朋克大概是我电音启蒙吧,之前常年听老摇滚,第一次完整的看完他们2007年巴黎现场的时候我真的人傻了。
知乎上有一条问题说如何评价他们07现场,我记得热门回答有个大哥说看完他们这个现场之后基本放弃搞摇滚了,发现了电音原来又这么多可能。对我来说倒没有这么极端,但是仍然受震撼非常大。
电音这种风格在国内我觉得大概是在《fadde》之后才有了比较多的声音,但仍然挡不住大量的偏见和误读。劲爆土嗨,DJ舞曲等等称谓充斥着电音的相关词条。即便是在电音节开始在国内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观众仍然在不知不觉中把“百大DJ”同万人蹦迪联系在一起,甚至抖音都开始莫名其妙的流行起了“EDM”的梗。
人们对于音效的探索始终保持热情,从摇滚爵士等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后,不管是乐器演奏、人声演唱,都逐渐只能在风格上细化发展,而全新的音乐探索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又想起来前几天看到Kraftwerk(发电站乐队)的创始人Florian Schneider去世的消息,心里一惊。Kraftwerk在78年的那张《The Man-Machine》简直就是电音界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也许对于不太接触电音的朋友来说,这种音乐听起来都是带着电味的动词大次。但实际上电音的魅力更在于现场视觉、音响效果、情绪互动。比起所有人都熟知的真实器乐音色,电音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变化的无限效果,在每个台下观众意想不到的时间点,打出一个全新的声音,并在空间感上大作文章,调动着每个听觉和视觉神经。
评论区
共 5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