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布兰登·桑德森(Brandon Sanderson)和克里斯托弗·鲍里尼(Christopher Paolini)出席了Tor出版社举办的线上大会。两人讲了即将出版的新书,话题从奇幻延伸到科幻,以及写大部头时所面临的挑战。
桑德森是当红史诗奇幻作家,万众期待的“飓光志”卷四《纷争之韵》(Rhythm of War)将在11月17日发行。鲍里尼则是久违了的名字,当年只有十五岁的他凭借出道作《伊拉龙》(Eragon)红遍全球,“遗产”系列(The Inheritance Cycle)也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如今他带着将在9月15日出版的科幻新书《沉睡星海》(To Sleep in a Sea of Stars)强势回归,一写就是880页的超长篇幅,确实跟“坑王”桑德森有的一拼。
鲍里尼(以下简称鲍): 这是我出版过的篇幅最长的书,不过跟你的比起来还是短了点,见笑了!全书有30.9万字,还算是大部头!
鲍: 我写过总字数一百多万字的系列——我想你应该保持着目前系列篇幅的纪录——这回我的目标是用一本书的量写完一个系列,有完整的起承转合。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项挑战,虽然可以节约系列连载的时间,但我花了近十年才写完!
桑: (笑)你读过《深渊上的火》吗?你的新书是不是受过影响?
鲍: 我读过。以前在赶大会的场子时,有幸在机场见过弗诺·文奇。《彩虹尽头》也很好看。
桑: 我有点明白了!这真是一本很酷的书,你起的名字我都喜欢。如果我没搞错的话,里面是不是玩了什么梗?比如有些外星人——
桑: 我发现你用了科幻作家的名字为一些星球和空间站命名,还看到你致敬了《沙丘》,真的很酷!
鲍: 我把能写的都写了,能致敬的也都致敬了。这是我献给科幻的情书,希望大家能看到我在写作上的成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已经迫不及待要写下一本了!
桑: 我读过你的很多作品,而这本书是你迄今为止发挥得最好的,我很喜欢。我能看出里面受影响的地方,但我觉得那不是蹭名作的热度。新书自成一派,对你来说,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坚实的出发点。
鲍: 真的!强烈推荐所有写手都去看“Script Notes—Sonic the Hedgehog”这个视频。你剖析故事的方式跟我平时和妹妹的做法是一样的。我写过的最长的短篇就是受了2014年的好莱坞电影《哥斯拉》的启发,很有意思。
鲍: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根本就误解了自己想要表达什么隐喻,以及哪些承诺不能兑现,那就是哥斯拉是死亡的化身。因此,死亡无法战胜,而主人公必须与死亡妥协。这成了那个短篇的创作初衷,我想试试自己写一个版本......好吧,不展开了!
桑: 没事,这真的很酷!这个话题非常棒,我的半数作品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做出了回应。不是说我看到什么就会觉得做错了,而是我会觉得作者没有以我认为更有趣的方式来写。
桑: 那就用我认为更有趣的方式来写吧!看看能写成什么样。我的第一个系列《迷雾之子》就是这么来的。“好吧,如果黑暗魔君赢了呢?”这不是对《魔戒》的批判,而是故事的另一种走向。大家经常问我是从哪儿得到灵感的,对我来说,唯一万无一失的方法就是对其他作品做出回应。艺术往往是这么产生的,对吗?
鲍: 一般来说是文化造就的!这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也是与其他作者的对话。我读到《王者之路》,就开始思考你是怎么处理创造和叙事的。在做“遗产”系列的巡回签售时,我一直都在皮包里放着精装版的《王者之路》。
鲍: 读《王者之路》时,有两个地方打动了我。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你几乎用了写科幻的手法来构造奇幻世界观。故事的节奏很好,不是单行本的模式,也不是三部曲的模式,而是当成每一卷都有一千页左右的十卷本的开篇来写,而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出来的!作为读者,我松了一口气。好嘞,我就要跳进这个大坑!
桑: 把握大部头的节奏的确是很有趣的挑战,对不对?在篇幅较短的书中,通常要用紧张的氛围一直吸引读者的注意,让他们有兴致一口气读完;但在篇幅较长的书中,读者会感到疲劳。我觉得你在这方面的处理就挺值得玩味的,我好像还没读过除了大章节以外还有小章节的书。
鲍: 说起来有些耍赖皮,我其实借鉴了“黑暗塔”系列。特别是因为我在写“遗产”系列时,偶尔会用间隔线来表示时间或空间上的跳跃,但我从来都不满意。加入带序号的小章节,就能形成真正的架构,自由地控制内容的长短。
桑: 我认为这非常有助于把握节奏。写大部头的风险就是会让人觉得太冗长,但照你这么做的话,就会给人在读一篇篇微型小说的感觉,必要时可以放松一下。虽然使用了短篇幅的节奏,读起来很快,但还是有种吃完了一顿大餐的体验。
鲍: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喜欢上了一个词,叫“信息密度”。作为读者,我发现真正的好书,不管是什么类别,都会在字里行间向我们传递新知和趣事,而多数情况下是后者。好了,刚才我们一直在讲我的书,现在我想聊聊你的!谈一下“飓光志”卷四《纷争之韵》吧!
桑: 现在我已经确立了每三年出一卷的模式。一开始我还觉得可以每年出一卷呢!
桑: 罗伯特·乔丹刚出道时就能做到每年出一卷!那我也能做到!……不,其实我做不到。
桑: 有一阵子我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但只是挨了当头一棒。最后我想通了,采用了三年的周期,先花18个月写“飓光志”,再花18个月写任何自己想写的东西。昨天我改完卷四的第四稿了。我通常会为自己的作品改五稿。卷四还差最后的润色,预计7月1日搞定。
鲍: 你是如何驾驭这么多内容的?你有写作团队,在Tor出版社当然也有编辑,但我明白改稿是很累人的,好不容易弄完三四百页,却还有下一轮!
桑: 我很清楚自己一天要做多少事才不至于耗尽精力,前提是勤加练习。我看了一下字数,目前《纷争之韵》有47.4万字。
桑: 我一般会在最后关头砍掉10%的内容,所以最终字数预计是43万。
桑: 卷三《渡誓》(Oathbringer)的最终字数是46万。一开始有54万字,需要大量删减,我得在最后关头把篇幅收住,让故事变紧凑,于是每一章都砍掉了10%的内容。在实际创作的阶段,我每天可以写两三千字,而斯蒂芬·金就是每天写两千字,我始终认为他是一个好榜样。我相当欣赏他的作品,也很佩服他的工作态度。
桑: 改二稿时一天可以看两万字,很快的,因为我还没有收到任何反馈,只是自己把要改的地方改掉。三稿和四稿由我的写作团队和Tor出版社的团队来看,也会请读者帮着校稿。二校是第一轮面向受众的试读,我的写作团队会认真看完他们的意见,把评论插入文档。
桑: 在读者校稿阶段,就是得让自己沉浸在重要的反馈中。拿到一个二三十页的文档,要通读一遍,必要时进行修改,其实就是捉虫,还会按照重要程度把问题列出来。
桑: 我在尽力解决这些问题,但还是会遗留一些不够重要的地方,可以在出版阶段的稿子里修正。
鲍: 编辑书稿的过程很容易让作者觉得这是对他们自身的攻击。你对笔下的作品非常有感情,向别人征求意见,而当他们把自己觉得做错的地方一一告诉你时,你会怎么权衡?如何保持向上的心态?
桑: 帮我校稿的读者也懂得要说戳中他们的地方,因为被挑错的感觉就像被打脸了一样。
桑: 然而一个好的编辑也知道要时不时地把自己喜欢的地方告诉作者。这是一种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激励,但作者心中自然会忽略,反倒更倾向于一星差评。不过我就是这么要求的,我明白这会让作品变得更好。我总共写了十三本书才卖出版权,而当我的作品正式面市时,我渐渐开始倾听反馈,并学习如何接受。
鲍: 就像斯蒂芬·金讲的那样,没有人第一次就能做好。改稿是必经之路。军队里有句俗话叫“拥抱逆境”(Embrace the suck),意思是迎难而上才能进步。话说回来,“飓光志”卷四快要出了,这是不是意味着系列的第一阶段快要完结了?
桑: 是的。“飓光志”其实是由上下两个五卷本系列组成的,但十这个数字在神话意义上非常关键,所以我必须使用十卷本的说法。全系列会有一些贯穿始终的角色,但在我心中,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仍是非常独立的。我就要写到第一个结局了。
桑: “飓光志”将是决定我职业生涯的系列,篇幅最长,耗时最久。如果我要写完接下来的六卷,并且每三年写一卷,那么还得写二十多年。这和我想在奇幻界达成的目标是分不开的,我要靠这部作品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最初的大纲里,五卷本的每一卷都做了一些设置,非常高兴能与读者分享。这里面有秘密,也有角色的高光时刻,更有设计了二十年的大场景,总算能一一写出来了。
鲍: 你已经把最后一幕剧透给我了!那是“飓光志”的大结局,还是三界宙的大结局?
桑: 我不记得是哪个了……我的写作团队全知道,所以都有可能!
鲍: 我个人觉得那是三界宙的大结局,但我会把它带进坟墓的。如果不剧透的话,卷四有什么值得期待的?
桑: 有一个角色的高光时刻,从一开始就是大纲中的台柱,而全系列的核心台柱只有两三个,一直到卷七或卷八才会有同级别的场景。试读过的人都觉得写到位了。
问:我们会看到知策视角的故事吗?也许是一个插曲章节?
桑: “飓光志”每一卷都有知策视角的尾声章节。以后会有他的背景故事,我计划在“飓光志”完结后写一个以他为主角的三部曲,所以我得继续努力!其实我觉得如果有时间写一本讲他说书的长篇会很好玩。
鲍: 是的。我打算多出点短篇集,因为我发觉短篇就像除味点心,可以保持作品的清新,同时也是探索世界观的有趣方式。以后我还想写几本单行本长篇,最厚的可能就是我一直亲切称为“卷五”的那本。
评论区
共 2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