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包含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成年人内容,未成年人请在家长陪同下阅读
这应该是我关于漫画不着边际的联想中最为奇妙的一个思维连接。也许这个过程真是有足够艰难和让人烦躁的——在查阅一色真人少的可怜的资料和作品评论中,那些诸如 “纯朴的”、“真挚的”、“粗犷的”、“带有乡土气息的”、“H不禁的”,是出现频率最多的字眼,以用来形容她那独特的作品风格。
当然,这全是集众人智慧后的结晶,面对此般准确、精辟的归纳与总结,一方面我诚心诚意不住地拍手叫好,像是头大脖粗的范伟老师扮演的某个憨实的角色,而另一方面,那个长久来时不时就会脱线的大脑,又仿佛幻化成一个不听话的簸篦,总是任性的梳滤掉那些闪亮的 “关键字”,一如平时筛去陈芝麻烂谷子一般。到了最后,留给自己的,竟然只有毫无缘由的荒蛮与自信,终究不可避免地,像是以一种粗鲁、不够礼貌的态度告知他人:嗨,都别闹,就是JJ而已嘛。
我接触老师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那个叫做《小时候》的短篇集,其中发表于98年的《姊姊》,里面那个向弟弟大喊大叫,声言 “人家想要JJ!把姊姊JJ还来!” 的小丫头,直是笑到我要下蛋。
之后的《花田少年史》,主人公一路,更是一个小鸟频频出镜不加遮掩的小鬼,还有那个遛鸟阿伯,虽然每次都是自带马赛克出场,但透过马赛克我竟真的可以脑补他那老鸟凌空荡漾的恣肆与畅快。可要说印象最深刻的,还属合田权八的 “豆皮寿司”!哈哈哈!
纵使你作为老师,一生都笔管条直、端庄严谨,却无法选择自己死时的模样,那么一副懒散随意的踞坐形象且不说,如出岫之云的 “豆皮寿司”一下子就霸气侧漏了。而这一幕,看似荒诞、甚至下流,却真真地戳中了我,被戳中的不唯是简单的笑点,还是对这般貌似低俗却无比真实接地气的心领神会,更有对一色真人老师——作为一名女性,对男人生活观察之细心真切,且敢于直落笔端如此大剌剌表现出来的好奇与钦佩。
所以,这就自然奠定了我欣赏老师作品时的基调,对于我来说,即便置身于无边无际、莽莽苍苍的漫画森林中,一色真人老师的风格都可谓 “ 一茎独秀当庭心 ”,深深植根于我的脑海。有时候遇到那些暖心的情节,就像是一只绒绒软软的雏鸟呈现在眼前,那么惹人怜爱,令人动容,可有时候,又仿佛乍现出的雄鹰,随着高潮涌起、荡气回肠的剧情振翅翚飞、翱翔天际。
那种圆头圆脑傻乎乎的虫儿,照例会迟顿顿地爬上枝头,从早到晚地重复着同样的声调,有时候你甚至会怀疑,他十几年地蛰伏,为的就是有朝一日站在高处,宣泄着自己长久郁积的苦闷和压抑。窗外经常下起淅淅沥沥的雨,如果仔细倾听,在雨声中,万物好像都在喘息,除了那些笨虫子们,还包括绿油油的大树、姹紫嫣红的花朵,年久失修的瓦房,甚至奔驰在水漾漾的街面上莽撞的汽车,仿佛全世界都在可劲地呼吸,争夺着夏天一季短暂的生命之力。那是一种JJ复JJ的躁动,明知满足过后的平静是永远也得不到的,所以就永永远远不安地喧嚣着、渴望着。
而关于一色真人老师的一切,却是让我不仅焦急的渴望着,还感受到了夏日里不应有的一丝吊诡的寒意。明明诸多作品摆在那里,可当要通过作品了解老师本人的生平时,顿时发现原来我们对她那片鳞半爪的认知,完全展现不出她的全貌。这就仿佛透过纱窗老是想一窥究竟,却总是朦朦胧胧、影影绰绰地看不清楚。
甚至关于她的名字,也正如百度词条写的那样,从字面上判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是个男的。而且我们也无法断定这到底是不是本人的真名,因为这个特殊的名字显然有着强烈的玩世不恭、自我调侃的意味。
首先“一色” 二字,非常容易使人联想到井原西鹤的《好色一代男》,其中关于市井中平民与妓女的描写,与一色真人老师的作品《艺力满FUN》里大量祇园艺妓生活状态的描摹,及《琴之森》里阿海妈妈 “森林另一边” 的设定,都于隐隐约约中有着不可莫名的紧密关联。
其次,“真人”, 本指道家中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得道高人,也许我们的老师就是借此以自况,或者说自嘲,无形中传递着一种看破世事的通透之意。
你可不要不相信,再让我们来看两张照片,这是不懂日语也不会翻墙的我在互联网上找到的唯二的疑似老师的玉照:
且目前根本无法确定哪一位是真正的一色真人老师,或许根本就是同一个人,只有由于角度的问题在拍摄的一瞬间发生了某种无法捉摸的神奇现象。
如果是第一张的话,有没有觉得在这似笑非笑、欲遮还羞的微妙神态中,老师轻轻上扬的嘴角配合上略显凌厉的眼神,仿佛向人传递出一股老于世故却内秀于心的奇妙感觉?如果是下面这张的话,已经勿需解释那些老师笔下的人物是如何诞生的了,那月牙弯弯的眉眼,爽朗自然的笑容,简直分不清老师每每创作时是照着自己的模样塑造人物,还是作品里的人物蹦出来成为了老师。那是一种人格与风格的统一,更是自然的快乐与天生的达观, 仿佛阅尽千山万水、走过一世之后也未曾改变。
可不论本尊是哪一位,有一点毋庸置疑地是,俨然有一定年纪了。但可绝不要小瞧了她们,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曾遇到过这样的女人,她们到了一定岁数,丰富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早已将她们锻造的百毒不侵。她们深谙与人相处之道,有时只消一个眼神即可洞悉某个初次谋面之人的所思所想,有时虽然满口秽言秽语,貌似争吵不休,却道出了世间最幽默而又犀利的至理名言,她们善于调度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偶尔泼辣张狂,却最懂得拿捏分寸、谨守底线,她们是最名副其实的社(大)会(老)活(娘)动 (儿)家(们)。
或许我们的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结合她的作品去揣度,说不定给了这个名字最恰当的诠释——那些霓虹酒绿、醉生梦死的前尘往事,不过代表着她早年间从俗浮沉厌倦后的 “一色”,而当脱落所有世俗的烟火之气后,抱朴返璞的她终将蜕变成为出凡入胜的 “真人”。
以上都是关于一色真人老师一些无端的臆测,因为所知的实在太少,关于老师的大部分资料(甚至她的年龄)都无法确凿地交叉证明,既局限又重复的信息充斥于脑中,呈现为一片混乱的状态。不过正如一位俄国作家说的那样:“紊乱、混沌的状态——是某种真实的、崇高的、诗意的创作的前奏。” 故在我编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反而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度,可以用那些支离破碎的吉光片羽任由自己拼凑着最钟意的想象。
所以您千万不要认为这是篇关于一色真人老师严谨的考证,权且当它不过是一篇涉及到老师及其作品的文章就好了。
当时间回溯到1984年,那是老师创作之路的元年,也许正是某个同样喧闹的夏日吧,彼时一定风华正茂的老师于讲谈社『周刊ヤングマガジン』发表了其漫画生涯的第一篇作品《カァ£》,两年之后,又于集英社的『周刊少年ジャンプ』上刊登了名之为《はなったれBoogie》的连载正式出道,这也是她集结成册出版的第一部作品。
这些早期作品从未引进汉化过(鬼知道是什么东西),我们无法一睹其真容,而且从百度词条中错将《はなったれBoogie》认为是《出位学园》的情况来看,更是说明了国内对老师仍是多么的无知。
小试牛刀之后,老师于1987年推出了她的首部重磅级作品《出直しといで!》(港译:《出位学园》,台译:《高中小子》) 。
这是一部校园题材的欢乐剧,故事里的人物们每天都打打闹闹,像是有消耗不完的精力和享受不尽的快乐,伴随着日复一日笑料不断的岁月,是彼此愈加深厚的友情和慢慢萌生的懵懂的爱情。
也许这部作品的情节现在看来略显青涩,但要知道的是,如果说老师85年的那部短篇——《愛してるといってくれ》曾经入围过23届赤冢奖的评选——这个经历可以彰显其搞笑漫画之底色的话,那么《出位学园》不管是在搞笑画面的调度上,还是画面能够呈现的表现力与冲击力上,都是其本人集大成的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一色真人于如何营造画面气氛上进行了最多形式上的探索。
首先是群像戏的刻画,这一直是老师的拿手好戏,她的每部作品几乎都有大量的人物出场,每个人物性格鲜明,自带背景。她每次用不多的笔墨先是交代人物各自的故事,仿佛为每个人物立了小传。
而在分像戏的铺垫之后,一齐登场的众人就像是早已提前腌制入味的小料,合在一起烹炒时看似凌乱不堪却各得其旨,自饶其趣。
在《出位学院》中,他们常常面目夸张、张牙舞爪似的拥挤在同一画格中,却像是500罗汉之间互不雷同,各有神彩,从日版的封面中即可略见一斑,不禁让人赞叹老师画面控场功力之深厚。
其次,为了烘托喜剧效果,在画面远近视角的选取上,也是富于变化,往往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却相得益彰、趣味十足。
再有,老师偶尔还会在一个分镜里呈现出连贯的多个动作,仿佛有太多的灵感妙趣无处安放,毫不吝惜地都塞进一个画面里。
除此,恰到好处的连续多分镜,将人物的神态变化表现地惟妙惟肖,甚至具有动画的质感。
最后必须要说的是,在《出位学园》中,老师大量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连续分镜方式——我称之为 “一色三连” ——即仅使用三格紧凑接续的画面来体现人物动作或神情的变化,这种方式具有一定连贯性,但时效更为短暂,三格点到即止,有时情节甚至还会反转,像是在多帧画面中选取三个点,然后把三点之间的每帧都删去后呈现出来。往往台词极少,无声之中胜有声,更能引起人们的遐想,给人以留韵无穷、妙在其中的感觉。
很明显地,一色真人老师的画风也从来不是大多数女性漫画家应有的纤细和唯美,反而常常以一种粗线条非黑即白地将一幅幅画面直观地呈现,所以她勾勒出的人物也时常带有一股粗粝感,甚至十分乖张而且丑陋。这也许就是他人常说老师的笔下具有一种 “乡土味”、“泥土味” 的原因之一。但这并非她画功不佳,我们有时可以在一些跨页页面或是卷头插画中欣赏到她细腻的一面,正如百度词条作者论述的那样精彩:
这种偶尔一现的清雅笔调,于原本浓重乡土味的画风中格外触目;而这种点缀又反衬出那独特韵味的基调的别致——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所以说,或许老师采用这样的笔触,只是她选定搞笑漫画题材后做出的取舍而已。
在《出位学园》之后的作品里,一色真人老师开始对搞笑画面的丰富性逐渐进行了 “降维” 的处理,以上提到的多种风格显著的形式,特别是 “一色三连” 之类,慢慢地越来越少的出现。也许对于愈加注重故事内在构建、挖掘情感深度的老师来说,曾经那些分镜的尝试,或许略显刻意、僵化、甚至 “热闹过度” ,容易喧宾夺主,使作品只囿于搞笑的元素中无法突破。伴随着技艺的成熟,她在画面与剧情的配合上开始寻找最好的 “黄金分割点”,可能也是在之后诸如《花田少年史》、《琴之森》等作品中洋溢着更加自然、恬淡、温润柔和气息的根源之一。
但无论任谁都不能否认《出位学园》是一部佳作,那些充斥其中大胆新颖而又喷薄淋漓的搞笑分镜,简直可以视之为所有同类漫画均可借鉴的宝库和范本。可在那个时代,这部漫画又绝对是个冷门,少有人知晓。
因为是那个时代嘛,这就没什么可奇怪的。20世纪的80、90年代正是日本动漫的一个黄金时期,无以计数至今推崇备至、奉为经典的大IP作品都发轫于此,那是属于日本漫画的飞鸟时代,一切都在朝气蓬勃地发展,璀璨炫目、蔚为大观。
看看那些同时期连载的作品,1984年鸟山明《周刊少年Jump》上发表的《龙珠》,1986年车田正美的《圣斗士星矢》,1985年北条司的《城市猎人》,1984年的《北斗神拳》,1986年的《樱桃小丸子》,1989年的《电影少女》,甚至1990年的《灌篮高手》与《幽游白书》等等,哪个不是至今响当当的大名作,甚至与一色真人在风格上同质同类的洼之内英策,也于1986年发表了自己的成名作《单身宿舍连环泡》,出道即巅峰。
而一色真人老师呢?《出位学园》并不多的77话,花费了将近5年多的时间,当中不知什么原因,还停载了两年。如果说在漫画之神临近人生的尾际,当他仿佛向世人宣告着:“想要我的财宝吗?想要的话都给你!去找吧!我把所有财宝都放在那里!” 的话音未落,跃跃欲试的后生们就早已千帆竞渡、万船齐发,迫不及待地展现着自己的 “极速风流”,追逐着自我的 “伟大航路” 去了。
那么我们的一色真人老师却有别于众人,她仿若轻摇小橹、一叶扁舟,毫不介意地段在后头,就像是《花田少年史》中的一路,骑上自己的小车,带上心爱的宠物,就那么满脸的欢喜、悠悠哉哉地出发了。直到多年以后,才开辟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
假如以现在的视角往前回溯,可以看到,整个90年代是一色真人老师创作的高峰期,几乎她所有的重要作品或开始或结束都交集在这不长不短的10年当中。
1992年《出位学园》完结之后,不知老师是不是觉得自己之前过于悠闲、荒废了太多的时间,她那翩翩然的小舟仿佛安装上了马达,一下子变成动力十足的快艇,从93年连载《花田少年史》伊始,以讫98年进入《琴之森》的创作,中间可谓马不停蹄、几无停顿,在这段时期中相继诞生了《ハッスル》(港译:《艺力满FUN》,台译:《摔妹出马》)、《魚人荘から愛をこめて》(《来自鱼人庄的爱》)及一些短篇作品。这5年与之前同样的时间长度却只有一部《出位学园》问世相比起来,自然是效率惊人,即使单从纸面呈现的创作经历中,我们仿佛都能感受到老师彼时正值鼎盛之年那精力旺盛的创作热情。
这个世界上的天才也许是最招人嫉妒,也最让人忌惮的,而他们一旦认真努力起来所表现出的过人天赋,更是叫人望尘莫及、瞠目结舌。在多年貌似慵懒的沉潜过后,一色真人老师于93-95两年间完成的《花田少年史》,无疑再难掩她那满溢的才华,这部作品在依旧搞笑的风格中揉进了更多立意深远的元素。
比起《出位学园》,它不及前部作品好似不绝于耳的喧闹,也没有之后《琴之森》中关于梦想与现实的沉重;它虽然汲取了许多日常中那些看似荒谬实又合理的生活细节,将之有条不紊地放进一个关于生与死的重大命题中,却在一色真人老师恰如上帝之手的调剂下,呈现出了关于幽默与深刻最好的比例搭配,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地捧腹之余又有一股含蓄脉脉的温情涌上心头。
也许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的这句名言,是对《花田少年史》这部作品即便不十分准确却最精炼的概括。
这世上有多少人倏然离开,又留有多少未尽之事,这成为了他们对于人间最后的眷念,可纵使他们如何地心有不甘,不情、与不愿,却无力回天,在如游魂般虚浮地流荡于人世的过程中,慢慢地眼见红尘如往事,却仍心系渡河彼岸花。
可孰曾想,一个普通村镇中的平凡小鬼,他平日里调皮捣蛋、无法无天、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却在一场有惊无险的车祸过后如梦似幻地获得了通灵的能力,这就仿佛上天冥冥中的安排,为那些执意犹存的游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个名为一路的虎头虎脑的小鬼为他们带来了生前无法实现、但死后可以了却残念的唯一希望。
毕竟是小孩子嘛,尽管一路每天胡(湖)淘海淘,闹得人心不宁、鸡飞狗跳,却仍抵不过那些大人们出其不意的整蛊和哄吓,那些一色真人老师笔下圆润许多可依然冲击力十足的 “吓唬人” 的画面,几乎包揽了作品中一半以上的搞笑担当。
老师之所以选择一个孩童作为生与死之间的媒介,想必有她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一路具有几乎所有老师笔下的主人公都自带的淳朴与善良,虽然顽皮,却人小鬼大,古灵精怪,所以面对那些让人挠头的 “鬼差事” 时,他既可无私地担任也能完美的胜任。
而另一方面,让我们想一想那些大人们的诉求吧,有些真的十分荒唐可笑。辟如遛鸟阿伯,他生前暗藏许多女人的情书,却害怕被虎姑婆的妻子发现,死后找其算账,故想让一路偷偷地混进家里帮他销毁。又辟如那一心考学不幸猝死的童子鸡,死后唯一的心愿,就是想体验一回把头埋在女人胸脯里的心(淫)跳(荡)感觉;
而有的则实在荒诞不经,像是生前骗人无数的算命巫婆,为了自己不下地狱,死后反而重新为被其蒙骗过的人指点迷津。又像是经常捉弄他人的天邪鬼,被自己愚蠢的恶作剧封印在照里,却为了解封需要一路穿越过去、逆转未来;
可有的却诚然为的是那尚未了却的情与爱,比如逝去的富家女为了来世再见古惑仔男友,希望将其生前赠与的别针埋藏在医院的大树之下。
不慎溺毙的小孩担心妈妈无法走出失去自己的阴影,借用一路的身体告诉妈妈一定要健康快乐的活下去。
被麻薯噎死的合田权八死后终于忆起曾经恋人几十年的等待。
命运悲惨的女孩阿玲恳请一路帮助跌落山崖的地藏菩萨摆放归位,好能重新投入母亲的怀抱。
如果我们将以上无论如何的心愿与诉求归结在一起,会发现,不管当中是感人至深的真挚情怀,还是荒谬无稽的可笑欲望,仿佛都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鸡毛蒜皮的小事。所以这也许就是一色真人老师选取一路来完成那些不可思议使命最重要的原因,从而也逼迫出了一个世人们或许都难以回答的问诘:倘如不是一路这样的小鬼,而换作在这个世间行走的大人们,他们是否心甘情愿地如一路般接受对方的请求?不仅与己无关,还要耗时费力地提供无私的帮助呢?
可又有谁能说那些恋恋不舍的感情、至死不休的惦念、甚至略微厚颜不禁羞羞的情欲,它们看似虚无缈缥、不易觉察,但何尝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真实的存在与最珍贵的想望呢?英国作家约翰 · 罗斯金曾经说道:
“令人驻足赞叹的往往是对人的生活并无任何用处的东西,如触摸不着的倒影,无法播种的巉岩,天空奇妙的色彩。”
但有多少大人们活着的时候曾为这些 “无任何用处” 的真实 “驻足赞叹” 过呢?恐怕在日复一日对于名利地奔波追逐当中早已消磨了他们所有试图 “驻足” 的精气神,耗尽了全部想去 “赞美” 的好心情。而恍惚之间走到人生的尽头,才如梦初醒,意识到何为生命中真正的得与失。可又有多少人能够具备碰到一路这样的好运气?了断执念之后无悔地进入往生?大部分人只能悔痛不已、含恨而终,变成虚无。
其实不管有悔无悔,代表欲望的 “一色” 最终能不能得到满足,在兴许迟来却从不缺席的转身之际,一切终将归于真元,一色真人老师再一次将自己名字的寓意暗藏其中,她为我们讲述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无形之中,仿然间已臻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见空色、内外无余” 的化境。
而在这部漫画的结尾,使命完成后的一路 “一夜长大”,他不仅失去了通灵的能力,还丢却了曾经那些宝贵而又精彩的回忆,老师仿佛始终无法信任所谓的 “大人们”,她最终将 “花田少年” 新一轮的接力棒传递到一路的儿子 “千路” 手里,似乎可以看出,她始终站在孩子的视角,批判着成年人的冷漠、健忘与无情。
这种 “一夜长大” 的收尾模式与《出位学园》非常相似,粗泛地说,像是老师 “故技重施” 的复制,可如果说《出位学园》的结尾是前夜一场无比欢乐、异常热烈的生日派对,当转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每个人都仿佛长大一岁,开启各自崭新的美好人生,那么《花田少年史》则像是普通村落中常见的迎亲送友的筵席。当中不管有多少推杯换盏不醉不归的喜悦,或是依依不舍春树暮云的离别愁绪,当曲终酒阑之际,众人散去,一切都像是微微泛起的涟漪,终将归于原初的平静,岁岁年年,像是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早期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色真人老师总是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小的地方——小城镇小村庄,她仿佛对大城市大都会天生没有什么兴趣,而她重点描绘的也是生活在小地方的小人物身边发生的小事情,在她的作品中很少出现什么有权有势的角色,即便有也是匆匆的过客,绝不重要。
王羲之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但一色真人老师笔下的人物,既无需 “取诸”,又无所 “寄托”,反而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的恬淡随性、忘怀得失,晏如身处 “无论魏晋,不知有汉” 的桃花源,“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而已。故往往老师怀揣的是一种原始的村落情怀,而她所呼唤的却是一种真挚的情感回归。
正是凭借这部充满 “乡土气” 的作品,1995年一色真人老师获得了讲谈社第19届漫画大奖,站上了她漫画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这时候的老师想必正是 “春风得意马蹄疾”,对于此时老师的心情我总是无端地配合呈现一个画面——那是小鬼一路,他赤裸裸着自己肉滚滚的身子,毫无顾忌地甩着小JJ,一脸快乐地奔驰疾走!
之后老师的作品多次重新编辑结册出版,《花田少年史》且于多年之后改编成TV版、剧场版等动画作品,又屡屡赢得动画方面的各种奖项,实在是名利双收,漫画家一色真人出道近10年以后,终于正式迎来了属于自己的 “飞鸟人生”。
巨大的鼓舞自然产生强大的动力,《花田少年史》完结的同年一色真人老师即开始了《艺力满FUN》的创作。个人认为,这部作品无论是在故事题材上还是画面风格上都是老师的转型之作。
其中关于女主角铃太,其祇园艺妓的身份,和总有一个社长老头子特别溺爱、每天色眯眯纠缠不休的设定,我们可以从1990年老师发表的短篇作品《我喜欢珠美.....!》(收录于《小时候》)中找到原型,但《艺力满FUN》没有拘泥于那种于声色犬马之地寻找到真爱的白日梦情话。它所讲述的——艺妓铃太决意成为一名女性摔跤手的成长故事,是某种程度上将白日梦的无限放大,最终演变成为漫画中呈现的真实,这也是老师首次尝试关于现实抉择与梦想实现之间的描绘。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师开始越发大胆的将一些成人化情节流落笔端,自然也越来越表现出一种 “H不忌” 的倾向。可这些细节都是现实世界的真实映像,并非有什么蓄意地捏造或是为了表现情色而刻意为之,反而在她惯常于绘制的人物形象衬托下——那些率真烂漫、充满童心的角色,使得所谓的成人化情节莫名地产生了一种 “去H化” 效应,像是由一帮孩童扮演大人的生活,只是让人感到既现实又可笑,既天真无邪又弥漫着一股成人化的浪漫。
在一色真人老师的笔下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也许在世人眼中,像是铃太这样的艺妓,最后能嫁给木村那种有钱的老头子,已经是人生中再幸运不过的结局。如果老头子宠她让她,将所谓的 “爱情” 进行到底,那她不是三生有幸?还想入非非要什么 “摔跤”?
可纵观老师的大部分作品,就会发现老师对爱情题材实在不甚感冒,在她的中长篇作品中爱情的元素无疑的都是以 “配料” 的形式出现。印象中,短篇作品也只有发表于1995年的《驹子》(以下提到的短篇作品均收录于《小时候》),讲述了一对青梅竹马随着长大最终成为恋人的故事,和2004年的《始终在一起》——关于两个胖子搭伴减肥在长久相处中产生情愫的描写,是少见的老师以 “美好爱情” 为主题的创作。
其余的,诸如发表于1990年的《傻瓜》中,男主角习惯性出轨撒谎、屡教不悛,却死缠烂打不愿与女友分手。
1991年的《脸》,男主情欲旺盛,每次和女友在一起想的都是那种事。
1991年的《真是输给小咲了》,男主是一名爱骗女人上床的花花公子,却对于女主小咲的勾引彻底失败。
这些对于各式各样 “渣男” 的设计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师的个人爱情观,她也在作品中对一些男人关于爱情的真实意图进行无情地嘲讽与不屑地抨击。
而91年的另一部短篇《恋人的圆圈》,体现了由一个分手引起的连锁反应,更是形象地突出了爱情虚无的本质。
想比起洼之内英策总是深陷 “纯爱” 的风格中 “无法自拔”,一色真人老师的作品显然更加现实、泼辣,令人警醒。试想一下,倘若有一天,有机会面对一色真人老师这样饱经风霜的大妈,你跟她一本正经地谈论什么 “纯真的爱情”,估么她回应你的只有两种神情,或者是满脸堆笑客气地瞧着你,默然以对,或者乜斜着一种满含深意的眼神悠悠地瞅着你,仿佛在说:“雏鸟男孩,羽翼未丰.....”
老师的作品也从来不受现实世界条条框框的束缚,作品中的人物似乎总是神采风扬,充满着对于自由的向往。像是《艺力满FUN》中的铃太,也许依世人来看,从艺妓到摔跤手的转变实在过于荒诞,两个身份之间简直扞格不入。可老师要打破的,偏偏正是这种禁锢灵魂的成见。
在她的笔下经常出现一些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女人,她们往往身份卑贱,却自带高尚的人格,出没于烟花柳巷,却没有浓重的烟火之气。老师屡屡通过这种人物的塑造,表达着自己对于那些庸俗虚伪、道貌岸然之人深深地责问,仿佛扯着他们的衣领耳提面命般怒斥道:“谁说一名艺妓就一定不能摆脱祇园游廊的生活?谁说一名弱女子就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优秀的摔跤手?谁又说妓女的儿子就一定没出息,有朝一日不能成为闻名全世界的钢琴家? 都说老虎屁股摸不得?———偏要摸!”
这种对于种种世俗条规的反抗与蔑视,直接升华出的,即是对于眼下生活的乐观与自信。1933年获得诺贝文学奖的俄国作家伊凡· 蒲宁曾经这样告诉我们:“不管在这个不可理解的世界上是多么愁闷,这个世界仍然是美好的。”
而一色真人老师在《艺力满FUN》这部作品中所要呈现的,除了题材上的 “尝新”,更是通过画面散发出的 “这个世界真美好” 那种恬淡随心、欢乐随意的怡人之气。在这部作品中,我惊喜地发现,老师对于画面的处理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这种形式脱胎于老师一直擅长的群像画营造。有的时候它像是用照相机将众人定格后的一瞬间,每个人都动作不同、神态各异,这在《出位学园》中已见端倪。
而有的时候又仿佛是一起操练某种舞蹈的团队,在即将开始的一刹那,每个人都按照程序规定摆出同样的预备动作。
但不管哪一类,这样新颖的画面,都仿佛自带一种音乐的属性,使人产生美妙的错觉,直好像下一秒钟画面中的人物就要随着音乐地响起摇摆起来、翩翩起舞。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许多电影中经典的舞蹈桥段。比如《爱在日落黄昏时》中的 “文艺女神” 朱莉·德尔佩 :
他们的舞蹈所要表达的,不管是一种悠悠然地惬意,或是轻松扭动的自游自在,还是充满醉意的无声宣泄,无论如何,在那一刻,仿佛无人能够阻止他们恣意地摇摆,无人能够阻碍他们放飞地起舞。所以,也许这就是一色真人老师想要通过她的画面传递给我们的真意——不管面对如何C蛋的人生,让我们微笑面对、摇摆起来!不管面对怎样C蛋的生活,让我们一笑置之,跳起舞来!不管眼前的、身边的、周围的有多多少少C蛋的事,让我们高高兴兴地摇摆起来!快快乐乐地跳起舞来!就像在Leo王《Jam All Night》鼓点的伴奏下尽情地跳舞:
-- I think 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只要我们还可以 jam all night
--用你的手跳舞 ~
--用你的脚跳舞~
--用嘴巴来跳舞~
--用全身来跳舞~
--用JJ来跳舞~
--用马赛克来跳舞~
--唔~~~~~耶~!
....................
当时间来到1998年——一色真人老师整个辉煌创作时代的尾声,在推出了略显平庸的 “垫场” 之作《来自鱼人庄的爱》之后,又于同年即开始连载的《琴之森》,未曾想将要诞生的,是一部之前她任何作品都不可比拟的鸿篇巨制。
这部作品跨域了近18年的时间,开始是于讲谈社《Young Magazine Uppers》上连载 ,但2002年杂志废刊,被迫停载,在2005年才移至《Morning》继续连载 。后不知何原因,又停载了一段时间,慢慢转为不定期连载,并终于在2015年宣告完结。从这长时间的跨度和波折丛生的经历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老师创作此部作品当中所遭遇的重重困难及所投入的巨大精力。
在一色真人老师十多年漫画创作生涯的积累与沉淀过后,她好像将所有自己关于漫画闪光的灵感与深刻的感悟都凝聚在这部史无前例的作品当中,这部漫画也自然汇聚了之前所有作品的优秀元素,可谓老师截至目前最高度的结晶。
可只要我们对老师长久来的作品有一定的清晰认知,在此基础上,尽管《琴之森》单行本共26卷的宏大规模,但只需把握住两条人物关系的脉络,即可通盘理解整部作品的故事走向及其背后想要传递的精神内涵。
首先,是一之濑海和雨宫修平(以下简称 “阿海” 和 “雨宫”)。
故事一上来,转校生雨宫遭到同学的欺辱,挺身而出的阿海即给人一种个性狂野、不受拘束、爱逃学,却极富正义感的形象,那与班中 “小霸王” 对抗的样子,直让人觉得《花田少年史》中的一路,他长了长头发、减了减肥又跑到了这部作品中来当主角。
而阿海 “森林另一边” 妓女之子的身份,常常被人恶毒的攻击与嘲笑,一下子为主人公蒙上了令人悲悯的色彩,又仿佛是《艺力满FUN》中人物设定的延伸,仿佛无形中有着某种关联。可就是这个诞生于风尘之地,从小混迹于鱼龙混杂的地带、连人身安全时时都不得保证的小男孩阿海,却是一个天赋异禀、有着绝对音感的天才,自幼在森林里弹奏废弃的钢琴,技巧浑然天成,无师自通,那光线柔和、树影婆娑、花花草草、各种小动物围绕在其身边、听他演奏的一幕幕,充满了自然和谐的温馨与浪漫。
反观雨宫,他出身于钢琴世家,父亲是享誉全球著名的钢琴大师,从小接受着正规而又严格的钢琴训练,他仿佛与阿海生活在平行的世界,永远不会发生交集,但就在命运的安排下,他们的相遇才真正拉开了 “琴之森林” 的帷幕。
正是雨宫机缘巧合地发现了阿海身上过人的音乐天赋,一直以来接受传统古典音乐教育的他,从未听过像阿海这般随心所欲、个性张扬的演奏,在他的眼中阿海既像是天使又是个恶魔,但不管怎样。生平第一次,他被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琴声彻底地感动得泪流满面,仿若聆听到天籁之音。
在童年的时光中,阿海和雨宫结下了至为纯真的友谊。但随着岁月的变迁,在不断磨练钢琴技艺、往更高阶水平冲击的过程中,阿海闪耀的才华和他开朗纯真的性格,都被雨宫越来越在意,越来越嫉妒,仿佛阿海这天纵之才毫不费力就能弹奏出比自己更加美妙的音乐、吸引更多善意的人围绕在其身边,帮助他,呵护他,就像是阿字野老师拒绝了指导雨宫的请求,却主动收纳了阿海成为自己唯一的弟子。所以,在这种 “瑜亮互见” 的对比中不甘失败的恨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心魔,在不断升级对自己的苛求、百倍地努力之后,誓与阿海一较高低,甚至背弃了曾经结下的珍贵友情。
其实在雨宫和阿海宿命般竞争的表象下,一色真人老师想要表达的,正是传统的古典主义乐派与新浪漫主义之间的碰撞。古典乐派鼎盛的十八世纪,为了满足当时上流社会贵族和教廷的菁英品味,当时的音乐极为注重格式,音乐里必须体现均衡、节制、典雅的美感。
雨宫修平正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他显赫的身世,良好的教育,导致他无论何时都表现得温顺柔和、保守拘谨,永远仪表堂堂、穿着得体,举手投足间尽显富家子弟的风范。而阿海自然代表着不受拘束的新浪漫主义,他忠于自我,敢于打破成规,他之所以弹琴,完全出于真心的喜欢,不带丝毫的功利色彩,这也正是他的琴声与众不同,永远洋溢着奔放的、自由的真挚情感的根源。
浪漫乐派这种自我狂放的风格一直不见容于古典乐派的领域。在这个到处都是规则限制、充满偏见的世界中,即便如阿海这样的天才,起初也在全日本钢琴大赛这种殿堂级的比赛中,面对多是学院派的评委,因为表现出忠于内心的狂放不羁,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而雨宫的天份虽然不及阿海,但他的风格正是传统乐派需要的那种中规中矩、细微严谨,雨宫更是通过他的勤奋苦练使自己的演奏技巧无懈可击,加之家庭自带的人脉资源,他又懂得上流社会的语言相处进退得宜,使得他充满了优势,在与阿海首回合的交锋中完胜对方。
但我们熟悉的一色真人老师定然不会认同于此,正如她在漫画中提到的:“音乐素养的优劣,取决于音乐家本身的个性。” 而一部漫画是否优秀,也决定于漫画家呈现出的高度。
对于她一手托起的阿海来说,日本的舞台实在太小,她的阿海是属于全世界的,在小小的挫折之后,更助力于天才的飞翔,所以她一步步把阿海送出日本,送到波兰,让他在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中大放异彩。
而雨宫之于阿海,他从来没有视其为对手。一个真正无敌的人,是不将任何人当做敌人。阿海长久来的真诚与善良,伴随着他那动人肺腑的琴声,直好像永远闪耀的光芒,慢慢驱散了雨宫心中所有的阴霾。
当雨宫反思自己弹奏钢琴的终极意义,重新寻找弹琴的快乐之时,他不仅回到了阿海的身边,帮助他练琴,也是找回了曾经丢失的友谊,更是完成了自我的升华。对于阿海,他不仅在风格上完全被其陶醉,更是在人格上心悦诚服,他之后陪在阿海身边,期待的是见证天才好友羽化成飞的那一天。
最后,是阿海与阿字野老师。这是关于两个天才的羁绊。
若是没有阿字野,纵令阿海再才华横溢,也将埋没于那个无人知晓的森林当中,并且无法摆脱糟糕的出身与生活环境。没有阿字野,他也只能模仿着别人弹一些不入流的乐曲,从小习惯重触键的他或许永远也驾驭不了肖邦的《小狗圆舞曲》,永远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殿堂。
阿字野老师不仅爱才惜才,更懂得因材施教。他先是用贝多芬的、门德尔松、肖邦等一些大师的作品,引领阿海进入浩瀚的钢琴世界,使其欲罢不能。而后针对阿海基础欠缺的情况,并未让他继续深入学习,而是先苦练枯燥无味的基本功,因为他深知,只有为阿海打牢基础,未来才有可能随心所欲、自由发挥。即便是天才,也要下功夫,这是阿字野老师诠释给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点。若非苦练,再高的天赋也无济于事。
阿海每天都过着半工半读,还要抽出时间磨练钢琴技艺魔鬼般的日子,但在多年以后,这时候焕然一新的他具备了真正能够触及古典大师作品的资格,可在阿海弹奏莫扎特时,阿字野老师却又要求他摒弃学院派那种传统拘谨的要求,打破学院派种种的限制,尽情发挥浪漫主义,弹出自己的风格,甚至用 “如不弹奏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莫扎特将会阴魂不散地向他追讨乐谱” 这样充满趣味的借口恐吓阿海,不禁看出阿字野老师的良苦用心。阿字野对于阿海的教导,不仅是扎实的钢琴技艺,更是独特的个人风格,这完全体现了一种大师班才有的气度与规格,在他门下走出来的阿海终于可以临趾钢琴演奏的巅峰。
而若是没有阿海,阿字野注定是那折翼的天才,坠入到地上再未有起飞的可能性。
他曾经拥有一切,高超的技艺,独特的风格,誉满全球的声名。转眼间都飘散成空,美丽的未婚妻,灵活的手指,再也无法完成的钢琴演奏,只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
这多年的老友,曾经那么熟悉,只有他能驾驭,现在又如此陌生,像是丢却了所有的记忆,徘徊着,在人生的路上,不知要何去何从。
明天还会好吗?对他而言,都无关紧要,因为已经不能更烂。
谜一样的,沉默着的,是独自承受生的苦;绝望着的,渴望着的,是彷徨于死的挣扎。
要走吗?他要毁掉所有,离开这里,钢琴、学院、人们的视野,过往的一切。直到遇见那个森林中的小男孩,阿海,直到遇见你
那个身姿、那样的琴声,挥洒、美妙,不就是消失的他?骄傲的,易碎的,那是他曾经的模样。沸腾的、不安的,是他彼时的心情。他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的方向,直到遇见你,阿海。
一个平凡的小鬼,却同样是不世出的天才,让他相信他还有幻想,让他深信他还有明天。那就是关于你,阿海,他今后人生唯一的答案
当最终看着阿海夺魁的那一刻,面对全世界的目光与闪光灯,阿海向他款款地走来,满怀深情地将他拥抱。此时此刻,他已然领悟,原来人生的意义那么辽阔、那么深远,怎么会只有弹琴那么简单、那么狭隘,他只想感谢,而到底感谢谁才好呢....
而当他心愿已了即将转身离开之时,孰料阿海扯了扯他的袖口,
“别走,阿字野老师,回到钢琴前来,这是我要表达的感谢,也是我梦寐以求的一天。”
一色真人老师故事结尾的大师手笔与情怀,完全把这部作品带到了 “神作” 的领域,令人心潮澎湃,感动不已。阿海最后的反哺之情,进一步提升了故事的情感层度,昭示着两个天才的互敬互鉴、互相成就,惺惺相惜,在阿字野帮助阿海实现梦想的同时,阿海的梦想却是与阿字野一起站到舞台上,与君并立,两台钢琴,四手联弹,如师如友,如父如子,天地同歌,日月同辉。
掩卷而思,不由得感叹,这部作品不仅讲述是一个天才的传奇,更是关于两个天才的传说。
凭借这部作品,一色真人老师足以叩响漫画经典之门,荣登漫画世界的殿堂。2008年,《琴之森》在文化厅媒体艺术节上荣获漫画部门大奖,是既《花田少年史》之后,一色真人老师的又一座丰碑。
从84年出道至如今,30多年的时间,一色真人老师虽然算不上十分高产,但她就像是一款绩优股,稳中趋进,一个作品一个台阶,不断尝试着各种能够带给我们以新意、眼前一亮的绘画技巧和叙事方式,不断提升着自己的漫画作品所能呈现的最高水平。而我们也可以从她的作品中看到,她长久致力于此所带来的成长与变化,就像是《琴之森》中阿海最终将关于 “森林中的回忆” 装在心里,收放自如一般,一色真人老师也于漫画森林长时间的探索中,获得了足够的滋养,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她像是一只飞鸟,随时都可以远走高飞,却将关于漫画的真谛奥义随身携带,怀揣心中,而为我们这些读者所留下的,却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和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老师的作品已经看过多遍,但闲来无事总习惯拿起翻翻,也许翻到某一页,还是会 “扑哧” 地笑出声来,真是 “相见亦无事,不来忽思君。” 更奇怪的是,越是忙碌的时候,越是突然跳线般地想到某个搞笑的情节,仿佛忙中偷闲也要乐一下,却在笑过之后莫名地嫉妒了。那种感受,就像某首歌里唱的那样:
“ 我在二环路的里边,想着你。你在远方的山上,春风十里~ ”
可有一点不容置疑的是,关于一色真人老师及其作品的一切,都藏在我的心中,千里之外,不曾离开。
评论区
共 1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