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一天,一位青年揣着瓶威士忌,来到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德库宁家,他忐忑不已地敲门,甚至巴不得德库宁不在家,因为他此行有个离奇的任务:求取杰作一幅,把它全部擦掉,以此作为一件艺术品。
进屋说明来意后,德库宁也很震惊,但尽管不情愿,却还是答应帮助后辈:给你找一幅我会想念的佳作,而且必须尤其得难擦。
于是青年就得到了一件铅笔、炭笔、蜡笔、石墨、油墨、油画颜料等等绘制而成的“有料”作品,不知用了多少橡皮,终于在一个月后把它变成白纸一张,又附上一个小牌牌,上书:Erased de Kooning。
这位青年正是波普艺术先驱罗伯特·劳申伯格,而德库宁则是他极为尊敬的大师,实际上早先他就已“拥有”大师的两幅“作品”,一件是德库宁在餐厅杯垫上画完即弃的涂鸦,另一件则是从德库宁工作室的废纸堆里淘的,敬仰之情可见一斑。
因此《擦掉的德库宁》并非是为了讽刺或破坏,而是一种继承、重启、与发扬,它象征着现代主义艺术到达顶点,也象征着波普艺术将要拉开的新篇章。
自相机发明之后,绘画就将写实的任务丢给了摄影,自己则从印象派开始,就在精神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到1950年代,波洛克、德库宁等所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已将个人内心世界作为表达的核心,造诣虽高却疏离了具象现实,成为典型的“看不懂的艺术”。
改变这种趋势的,正是亦名“新写实主义”的波普艺术。
发轫于1950年代,兴盛于1960年代,波普艺术描绘日常生活中最通俗的一切,罐头、甜点、饮料瓶、家用电器、明星肖像等等,以往“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纷纷入画。色彩上则更是以高饱和度的“艳俗”色调著称,所以Pop Art这个名字也确实妙极了,因为“pop”既代表popular(流行),又可解作lollipop(棒棒糖)。
理查德·汉密尔顿的代表作《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吸引力?》,被认为是波普艺术正式诞生的标志,它拼贴了各种当时社会生活中最典型的意象,画面中间的猛男拿着一支巨大的棒棒糖,上面写着:pop。
最早的波普艺术多为拼贴作品,其后才有了典型的浓丽、卡通的波普艺术。汉密尔顿等先驱,都曾通过剪接照片之类的进行创作。
而劳申伯格更常常直接利用实物现成品创作,他在大街小巷搜罗垃圾,然后带回工作室把它们拼接成艺术品,因此招致了“垃圾集锦”之类的骂名。
类似于此,波普艺术最初并不被认可,而是广遭指责唾骂,被批为低俗的挪用的毫无价值的垃圾。然而事实却绝非如此,它与其他艺术并无二致,都是采用特定方式对现实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展现美,只不过描绘对象是艺术原先“瞧不上”的通俗事物,同时表现手法更创新更实验。
最能反映这一点的,也许就是罗伊·利希滕斯坦了:相较大多波普艺术家他更加“奇怪”,因为他的描绘对象是漫画。没错,如果一切都可以是绘画的对象,那么绘画本身为什么不能呢,为此利希滕斯坦曾一度被称作“最糟糕的艺术家”,但他的作品却实则并非仅仅是将漫画放大。
利希滕斯坦采纳所选漫画的基本构成,加以艺术处理:删去多余的元素;突出重点;取消透视与三维;改成平面化;颜色上则继承蒙德里安;去繁就简;仅用红黄蓝三原色加黑白的灰阶;人物表情等得到调整烘托;保留漫画的泡泡对话框下来,字体及内容则根据需要删减修改。经过一系列加工与凝练后,最后得到那极具感染力的效果。
虽然是纯手工绘制,但利希滕斯坦却刻意制造了印刷品的工业质感,让人感觉画作仿佛果真是由漫画直接放大成油画,从而带来一种特殊的戏剧性。
甚至漫画印刷中形成的波点都得到忠实保留,并且借助波点的大小与疏密来表现明暗,这也成了利希滕斯坦最为风格化的一个标签。
利希滕斯坦的作品多以战争、女性等为主题,而这其实都源自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是二战战场上走出来的人,感情经历也很是纠葛。画作虽浓艳,背后掩藏的却是深沉的心绪,这也紧扣了最真实具体的时代、社会、情感,让人能够普遍为之感动共鸣。
与利希滕斯坦的提炼不同,安迪·沃霍尔多通过丝网印刷创作,利用重复展现美,这让人想起莫奈的系列名作《鲁昂大教堂》。1890年代,莫奈画了至少三十多幅鲁昂大教堂,角度相同光线各异,沃霍尔的作品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最知名的波普艺术家,沃霍尔几乎成了波普艺术的代名词,而他也确实最广泛地体现了波普艺术与消费社会、流行文化的融合关系。
1966年,Lou Reed、John Cale与沃霍尔在一间咖啡馆偶遇,一支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乐队由此得以横空出世:地下丝绒。沃霍尔充当制作人,为他们打造了第一张专辑《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并亲自设计了那张经典的唱片封面,还请来Nico作为主唱。
地下丝绒的影响之巨,堪称音乐版的马塞尔·杜尚,其开拓性意义,使得无数后来者拜之为宗师。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地下丝绒之于摇滚乐,正如沃霍尔之于波普艺术,而这样一支乐队,又与波普艺术有如此渊源,着实耐人寻味。
波普艺术与摇滚乐在相同的时间崛起,二者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作品对世界共同的思考,使得摇滚乐就像唱出来的波普艺术,而波普艺术则像画出来的摇滚乐。
它们都对流行文化影响深远,摇滚开启了流行音乐,波普则带来了流行艺术。而相较音乐显性的存在感,艺术则相对静默地渗透,但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波普元素于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波普艺术又称“流行艺术”,它与流行文化(pop culture)的关系千丝万缕,简直就像是其代言人。
如果说流行文化是出戏,波普艺术无疑就是那旁白,它是真正属于大家的艺术,鼎盛时期它如此风靡,甚至漫威的刊物都曾一度改名为Marvel Pop Art Productions。
20世纪中叶汽车开始普及后,公路、旅途等等成为一种风潮,嬉皮士是它的底色,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为其充当注解,其反映的思想内容,更至今影响卓著,虽时代更迭却价值不变,而当时的波普艺术家们,则用画作记录下了它最初的“印象”。
Ed Ruscha创作了一系列加油站题材作品,Allan D'Arcangelo则以描绘公路闻名,二者都利用透视法展现强烈的冲击力,带来一种真切的感动。如果不是波普艺术,很难想象“高雅的艺术”会有闲心为这世俗却真实的潮流忠实地配上插图。
波普艺术正是这样关注着时代生活的一切,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入世的态度,一种来自艺术家对于最真实世界的热切关注,这种关注是先锋的、不矫揉造作的质朴直接的、充满责任感的,理解了波普的思维,观察世界的方式也便不再一样。
波普艺术继承了马塞尔·杜尚以来“一切都可以是艺术”的思想,如果说杜尚所做的是“破”,那么波普艺术则完成了“立”,它让艺术创作变得入世、通俗、平常,甚至颇有一种“大隐隐于世”的味道。而波普艺术的思想来源,也确实包括东方禅学。
这主要是因为约翰·凯奇,这位笃信禅宗思想的音乐家,对于艺术影响深远,他著名的《4’33”》,本身几乎没有声音,在室内可能无感,但当你来到户外,戴上耳机仔细“听”,则顿时境味全出。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平常听而不闻的噪音开始声声入耳,竟有出乎意料的美感,若恰巧经过热闹的广场,则此起彼伏的噪声交织配合,甚至如交响乐般美妙。
这也正是凯奇想要表达的意思,即艺术与生活的无差别,即非艺术的艺术性。
这种思想极大影响了波普艺术,作为劳申伯格的良师益友,正是凯奇让他面对唾弃批评时能够相信“自己并不是疯了”,并勇敢坚持信念。
也正是这份坚持,被利希滕斯坦、沃霍尔等后来者坦言为榜样,他们从中获得启发、鼓舞、与信心,从而进行大胆的创作。
绘画最初描绘神,随后是王侯将相,接着又到普通的人事物,为什么不再进一步,让更加微不足道的“俗物”也被探讨被赞美呢,这正是波普艺术所做的事情。
20世纪中叶之后,各国逐渐进入“丰裕社会”,生产力的急速提高,使许多奢侈品成为普罗大众的日用品,愈发丰富的新产品也纷纷被发明出来,物质、文化、社会开始空前繁荣。虽然如今人们对这些早已习以为常,但在当时它却是崭新的现象,在此之前,人们的物质条件并不那么理想。
正是这样的新风尚,催生了波普艺术,它关注这些实实在在改变人们生活的东西,虽然通俗,但绝不低贱。因为这些寻常之物折射的,是科技的进步,是制度的改革,是商业运作的精进,凝结着人们共同的智慧、进取心、以及最勤勤恳恳的辛苦努力。
它们当得起赞美与鼓励,也值得波普艺术这样一个忠实的见证者,而艺术也应与时俱进,跟上此时已变得空前复杂的新世界。
先锋、前卫之类的提法,源自法语avant-garde,最初指主力部队前面的侦察队,或称哨兵、前哨、先锋、开路先锋,“前卫”二字分别正是这两个单词的字面意思,虽然经先锋派运动获得文化意味后已褪去战争气息,但内涵里的庄严却不变。
波普艺术无疑是先锋的,它第一个扛起旗帜,开启了后现代主义及至当代艺术,在它之后,各种人们如今熟知的新艺术形式纷纷而起。
消灭艺术与生活的二元对立,这是波普艺术的追求,也是后现代精神的核心之一。波普艺术之后,后现代的新流派百花齐放,而波普风格则在涂鸦艺术中得到了最直接的继承与发展。
不同于波普艺术,涂鸦艺术的创作者往往并未受过专业的训练,他们可能是任何人,甚至连创作载体与空间都直接搬到了街头,来到了人群中,思想上也开始表达鲜明甚至激烈的观点,而非像波普艺术那样,常常倾向于冷静记录,更藉由艺术创作,将波普艺术的影响传导到其所代表的街头文化,比如各种潮牌的审美特点。
凯斯·哈林是波普到涂鸦的代表人物,也是沃霍尔的朋友,他用不加调配直接挤出的颜料进行创作,画面色彩明丽,总是向人们传递着积极欢快,画风让人想起原始绘画,仿佛壁画般质朴感人。
波普艺术是积极入世的,这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它热切参与到真实世界的方方面面,它广泛的影响始终随处可见。
它改变了时装设计的理念,与时尚的融合也是常态,沃霍尔、利希滕斯坦、凯斯·哈林、草间弥生、村上隆等等的作品都是时尚界的常客,各种联名款屡见不鲜。
电影直接对它致敬,插画与招贴深受其影响,前卫音乐更历来与之跨界合作,波普艺术家为唱片设计封面早已成为传统,自沃霍尔的时代开始就是如此,以至唱片封面成为绝妙艺术的集中地。
波普艺术更深远影响了设计,它催生了波普设计,在它之前,包豪斯开创的现代主义设计已显露形式主义趋向,人们为了简单而简单,设计变得单调乏味,背离了原先的功能主义原则,在它之后,后现代主义设计迅速崛起,设计回归以人为本,开始以更全面的态度关注人们的真实需求,才有了今天没有一定之规,极具多样性的设计。
如今的平面、产品、建筑,都广泛体现着波普的元素,甚至直接模仿经典的波普作品,而通过设计,波普艺术更得以回溯催生它的消费社会,参与到那真切动人的日常生活中。
波普艺术诞生的20世纪中叶,是当代世界的开端,经过数千年的漫长旧时光,人类打开了全然不同的新世界,如今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都在此时集中奠基,不论是消费社会、流行文化,还是微电子、互联网、股权投资、跨国公司,抑或各种国际组织与整套国际秩序框架,莫不如此。
这是个巨人游走在大地的时代,众多的先贤前辈以不同的方式,在各自领域或率先扛起旗帜,或第一个接过火炬,他们在所处的时代自知吗,我们的时代与之又是何其相似。今天波普艺术的精神仍然有意义,它是否能启发我们有所创造呢,若果真可以,那必将是最奇妙最精彩的开拓。
评论区
共 2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