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罗伯特·帕丁森主演的电影《蝙蝠侠》于 DC FanDome 上公布了先导预告片。本片聚焦年轻的布鲁斯·韦恩,彼时的他刚成为蝙蝠侠,心中充满了怒火,想向哥谭市的罪犯复仇。目前已确认卡迈恩·法尔科内、企鹅人、谜语人、猫女会在片中登场。
熟悉漫画的朋友或许能从预告片里看到《蝙蝠侠:元年》、《蝙蝠侠:漫长的万圣夜》的影子。当媒体向本片的导演、编剧马特·里夫斯提问影片受哪部漫画启发时,马特·里夫斯回答:“是《蝙蝠侠:自我》(Batman: Ego)。我想进入到角色的思维定势中,揣测他的心理。对我来说,我认为最冷酷、最深邃的故事正是《蝙蝠侠:自我》。”
相比《致命玩笑》、《缄默》等作品,《蝙蝠侠:自我》的热度不算高。这部由达温‧库克创作的漫画于 2000 年出版,漫画没有将重点放在蝙蝠侠如何对抗穷凶极恶的反派,而是通过一件小事让布鲁斯·韦恩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蝙蝠侠。
恰如此刻,在冰冷与黑暗中,我感觉迷失了方向。在这个定义了自身的城市里,它们几乎将我碾碎,那些我所背负并面对的恐惧。
小丑在慈善舞会上杀了 27 个人。痛苦、死亡,哥谭的人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这些东西,蝙蝠侠更是如此。蝙蝠侠花了 27 个小时才抓住小丑,为此他还挨了两刀。蝙蝠侠把捆绑的小丑扔进了警局,剩下的就是从一个叫巴斯特的人手里追回 40 万美元的赃款。
哥谭很大,但巴斯特还不足以从蝙蝠侠手中溜走。蝙蝠侠在昨晚已经见过巴斯特了,当时他说服他交待小丑行踪,但后来他却决定潜逃。
蝙蝠侠本来站在高耸的桥梁上准备伏击巴斯特,但感觉膝盖一软,是之前包扎的伤口裂开了。蝙蝠侠分了神,类似的事情他干了有三年了,可他改变了哥谭的什么?唯一改变的好像只有他自己。他一边思考着,一边盯着行驶的车辆,他看到了巴斯特。可是本应逃走的巴斯特却把车停在了道路旁,自己则下车朝着索塔爬去。
蝙蝠侠本以为巴斯特是把赃款藏在桥上了,但很快他意识到事情并非他所想的那样,巴斯特是想自我了断。在巴斯特跳下去的同时,蝙蝠侠用绳索从远处缠住巴斯特的脚踝,自己则从索塔的另一个方向跳了下去,强忍着剧痛,但两人终究平安无事。
巴斯特看到了蝙蝠侠,意识到他出手救了自己,随即掏出手枪指向他,口中大骂:“你昨晚还威吓我,说要把我扔下去,现在却阻止我跳下去?你这个疯子怎么想的!”蝙蝠侠已经离巴斯特很近了,近到几乎要顶到枪口,说:“小丑已经被逮捕了,你安全了。”
巴斯特并没有开枪,嘴上却说个不停:“安全?你以为你在跟谁打交道?你抓到他多少次了,哪次还不是让他跑了?有人告诉我小丑知道是我出卖了他,他说以后出来了一定会来探望我和我的家人……蝙蝠侠,你所谓的正义不过是你的一厢情愿罢了,你终究无法拯救我和我的家人。”巴斯特越说越激动:“我无法想象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落在那疯子手里会怎样……所以我亲手杀了他们!”
说到这里,他将枪口转向自己的脑袋,说道:“我们地狱见,你个戴面具的疯子!”紧接着扣动扳机,死在了蝙蝠侠眼前。巴斯特的死完全在蝙蝠侠的意料之外,面对这种情况,他也没什么办法,只能陷入无尽的自责中。
我都做了什么?
开车返回蝙蝠洞的途中,蝙蝠侠还想到曾经雨果博士对他的分析,那时他是以布鲁斯·韦恩的身份旁听的。雨果认为蝙蝠侠渴望名誉,但只会发生在此人扮演蝙蝠侠的时候,这是因为蝙蝠侠患有精神分裂,是个双重人格的家伙。想到这里,蝙蝠侠的耳畔又听到了巴斯特临死前的那句话:“我们地狱见,你个戴面具的疯子!”
回到蝙蝠洞,蝙蝠侠摘下面具,现在的他是布鲁斯·韦恩。布鲁斯向父母祷告,述说了巴斯特的事。以前每当他遇到任何困难,他都会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留下的精神总能使布鲁斯振作,并为他指引方向。这次也如是,有那么一瞬间,缠绕着他的恶魔离开了,布鲁斯仿佛拥有了 20 年的平静,但其实这感觉只持续了 20 秒。
可伴随着突如其来的一声“蠢货”,布鲁斯从美好的幻觉中惊醒,此时蝙蝠洞超级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宛如恶魔的蝙蝠侠。屏幕里的蝙蝠侠对布鲁斯说:“你觉得自己懂得何为痛苦?你个懦夫。我要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痛苦。”
布鲁斯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当恐惧充斥他的内心时,布鲁斯知道:他面对的正是他自己。
上述内容就是《蝙蝠侠:自我》的开篇剧情,大概占所有内容的四分之一。面对恶魔般的蝙蝠侠,布鲁斯·韦恩本以为这是中了稻草人的神经毒气产生的幻觉。可恶魔并没有因布鲁斯的冷静而消失,反而脱离了屏幕,出现在布鲁斯身边。然后恶魔将布鲁斯带入过往,回忆了童年时期与父母生活的点滴,随后又回忆起失去父母的那一晚……
《蝙蝠侠:自我》的故事不长,却非常值得一读。在没有与恶棍斗智斗勇的故事里,一切情节编排都是为了剖析蝙蝠侠的内心。漫画里的布鲁斯·韦恩已经成为蝙蝠侠三年了,当初成为义警的原因就是想以暴制暴,布鲁斯·韦恩承受恐惧与怒火,比罪犯的心肠更黑。
一开始蝙蝠侠的作用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不过很快新的问题就出现了——一般罪犯被震慑住了,哥谭市却诞生了另一批疯子。以往的罪犯只是为了利益烧杀抢掠,但小丑这类人却把犯罪当作玩乐。
漫画通过对谈的方式探讨了许多原则问题,比如在粉丝群体中颇具话题性的“不杀原则”。布鲁斯·韦恩认为蝙蝠侠绝不能杀人,自己的手不应沾满鲜血,“不杀”可以说是他的底线。而恶魔蝙蝠侠则向布鲁斯展示了数不尽的骨骸。今天巴斯特在布鲁斯眼前死去,谁知道他的不杀原则还间接害死过多少人?
“我们不是在创造怪物吗?”这正是布鲁斯内心的另一个声音。
《蝙蝠侠:自我》的全称是《Ego: A Psychotic Slide into the Heart of Darkness》,从名字可以看出漫画会着重展现蝙蝠侠的内心世界,“Psychotic”一词也毫不避讳地点明了蝙蝠侠正面临的心理问题。相比与哥谭的反派对抗,亲眼见到一个人在自己面前死去成为让蝙蝠侠心防崩溃的导火索,也让他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最阴暗的一面。
马特·里夫斯执导的《蝙蝠侠》同样讲述了布鲁斯·韦恩初成蝙蝠侠的故事,电影是成为蝙蝠侠两年,漫画是三年,两部作品中布鲁斯的心态很可能十分相近。此时的布鲁斯年轻气盛,对犯罪分子充满仇恨,戾气很重。影片开拍时的工作标题为“复仇使者”(Vengeance),预告片中也出现了被问及“你是谁”之后,蝙蝠侠回答“I'm Vengeance”的桥段。
面对崛起的义警,普通的罪犯会感到畏惧,而那些真正的恶人则变本加厉,蜕化成为哥谭市的超级反派。预告片中出现了两次“To Batman”的信息,一次是一张贺卡,一次是貌似捆绑着炸弹的人质。当蝙蝠侠贯彻自己以暴制暴的正义时,制裁所产生的反作用则催生了谜语人、企鹅人的诞生。哥谭会有更多人流血,这应该是电影《蝙蝠侠》里布鲁斯·韦恩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蝙蝠侠:自我》里有着大量的独白,往后几乎都是自己两个人格、两种身份间的对谈。电影《蝙蝠侠》肯定无法如此呈现,除了影片应该会给反派留有充分的表现空间之外,我也不认为人物独白是呈现角色心理活动的好方式。 超英电影火了这么多年了,想必大家也知道这些电影不可能直接照着漫画拍,同时负责《蝙蝠侠》编剧和执导工作的马特·里夫斯将如何在电影中呈现漫画《蝙蝠侠:自我》的主旨,这值得粉丝共同期待。
评论区
共 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