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部分的资料来源和逻辑建构都是来源于——《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德]克鲁夫特。这本书是现如今文章作者能找到的,关于建筑理论方面最全的百科全书了,希望在看完本文之后仍旧饶有兴趣的读者能将这本大部头找来读一读。
如果有读者因为《建筑理论史》的文字太过枯燥,表达过于神秘而认为这本书是自己买亏了的话,请自行联系克鲁夫特先生,本文作者概不负责。(注: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1993年逝于德国奥格斯堡)
16世纪上半叶,已经从百年战争的创伤中恢复的法兰西,和国王加冕神罗帝皇的西班牙掀起了新一阶段的意大利战争,整个意大利再度陷入战火之中。8世纪以来对专业技能的理论化道路也在这一时期开花结果,从事专业技能的人们终于不在被一个笼统的“钟表匠”、“工匠”所束缚,一个又一个的专业化的阶级浮出水面。与之相应的,阶级中的人们所需求的一套理论体系,也在积极的建构中。而中世纪的肆虐欧洲的各大瘟疫慢慢的在这一时期销声匿迹,不断攀升的人口被新兴的纺织业与渔业相关工作吸引,这一现象带来的城市内住房问题,让为曾经维特鲁威与阿尔伯蒂所不屑的“下等人的房屋”的委托不断增多,更加实际的建造指导在这一时期比抽象的文字理论更被人们所需要。
在这个时期,在意大利,一个被时代选中的人出现在所有人的视野里,他叫塞巴斯蒂亚诺·赛利奥(Sebastiano Serlio,1475~1553/1554)。
如同很大一部分的建筑师一样赛利奥是一位画家出身。从1475年于博洛尼亚出生,到他1511年开始自己透视画家的职业生涯,这长达36年的时间里赛利奥似乎一直在持续着绘画的基础训练,以伺一朝成名。我个人好奇这些有志于艺术的学徒与中世纪被强迫送入肯尼迪教派的僧侣相比,在生活的绝望程度上孰优孰劣。
漫长的学徒生涯与与于1511年引来终结,在现今意大利马尔盖大区的佩萨罗,赛利奥终于踏上了透视画家的职业生涯,这一人生阶段一直持续到1514年。
1514年,他成为了佩鲁齐的助手前往罗马,这段时间应当是他正式迈入建筑师行列的起点,尤其是在1521年,在“豪华者”洛伦佐·美第奇的侄子——教皇克莱门特七世的委托下,佩鲁齐接手了拉斐尔致死仍未完成的工作,继续进行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这绝对是平常的建筑师助手做梦都想要的经历。
在佩鲁齐不懈的努力下,拉斐尔的拉丁十字式的布局方案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然而1527年突如其来的罗马大劫难暂停了这一切。现在还不太清楚在面临这场天灾人祸时佩鲁齐的具体反应是什么,但鉴于米开朗琪罗推翻了从拉斐尔到佩鲁齐再到桑伽罗的大部分心血,我个人对此想要了解的欲望并不算大。
1527年,赛利奥跑去了威尼斯,这是他身为建筑理论家阶段的开始。1537年他完成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之后他给弗朗索瓦一世写了献词,去往法国当一名皇家画家和建筑师,直到弗朗索瓦一世逝世被踢走。在里昂,他度过了自己最后的穷苦生活,留下来的是九本建筑理论的著作。
相比于自己曾经追随过的佩鲁齐,赛利奥并没有拿得出手的建筑作品,因此他并不是一位一流的建筑设计师。但是他依旧看到了这个时代对建筑需求的方向,他没有将精力过多的分配给那些人上人,也没有将语言撰写的艰涩难懂。他的著作如同他所说的,是“针对于可以理解这些规则的普通人”,这种实用主义的论述思想在遥远的今天已经能清晰的看出其利弊。他的著作成为整个建筑领域最有影响的出版物之一,而作为代价,他的某些言论被断章取义,他的某些观点被奉为真理。
在这里我们将那些针对赛利奥和之后维尼奥拉的教条主义和反教条主义都抛到一边,来看看这又一位神似维特鲁威的建筑理论家大致说了些什么。
在对历史的认知上,他遵从的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崇敬希腊与罗马。以此为延伸,他将古希腊绵延至今的几何审美直接拿来就用,圆是最完美的平面布局,正方形、长方形以及椭圆可以接受,正多边形需要讨论,其他的形式都是毒瘤。很有趣的是,他对希腊建筑的关注远远多于罗马,尤其是在柱式方面。可能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会成为一些无聊之辈进行希腊与罗马孰优孰劣之争的论据。
现今的建筑史学家普遍认为,17世纪的意大利深深的陷入了有关柱式的讨论中,并乐此不疲。这一切的开端,可以认为是在赛利奥的第四书这里,书中对柱式的名称、比例、使用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虽然在著作中,赛利奥一再的强调“建筑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以给予一些或多或少的确定性规则。”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的内容成为金科玉律。
不同于菲拉雷特对“下等人”的住宅不屑一顾,赛利奥在自己的论著中详尽的讨论了私人住宅,在这方面赛利奥根据财产拥有的多少,对市民划分了不同的层级,然后针对每个层级居民的需求,他进行了不同的住宅建筑设计构思。这种功能主导设计的思路在之前的建筑论述中并不多见,从某种意义上讲,赛利奥的应该是功能主义建筑的先驱。
在罗马与威尼斯,赛利奥似乎都进行过一些住宅建筑的修缮工作,一些工作经验也被他写入了自己的第七书:对原有建筑,应进行尽可能小的调整或者改动,以让建筑维持其原本的样貌。这段似乎写出了原真性原则的文字,可能能让当今建筑历史遗产保护的学者奉若珍宝,可惜后来赛利奥承认,他写这些只是对偷懒的一些必要的修饰而已。
在赛利奥发表自己的著作之前,佩鲁齐曾经表示自己要进行建筑理论的写作,并且他的手稿曾寄给赛利奥以供其阅读。作为一个并不具非凡的创新能力的人,赛利奥将佩鲁齐的相关思路也用在了自己的著作里,这是否是抄袭,见仁见智;以此作为缘由对赛利奥,以及其代表的教条主义进行攻击的理由是否合理,我们也不去细品
赛利奥主要的功绩在于对建筑实践的系统化,而不是建筑理论的系统化,因此相对于人文主义者们,他的作品在那个时代更加受到建筑师们的追捧。他是一个开端式的实践家,而不是一个统合式的理论家。但不可否认,正是因为他对各个问题的看待方法过于独立,甚至有的观点自相矛盾,之后建筑理论变得支离破碎,可能他要附上一丢丢的责任。
赛利奥留下了九本著作:第一、第二书-1545。第三书-1540。第四书-1537。第五书-1547。第六书-1967、1978。第七书-1575。第八书-1969。《非常之书》-1551。
第四书是最先出版的,它包含了五种柱式,并首次将柱式理论系统化。他通过柱高与柱底径的比例关系为柱式进行了命名,[塔斯干(Tuscan)多立克(Doric)爱奥尼克(Ionic)科林斯(Corinthian)混合式(Comosite)]这是15、16世纪笼罩意大利的比例体系的来源。赛利奥对柱式的理解是从模数开始的,用复杂的分数对柱式进行了细致的区分。但是相应的,他的划分方式几乎不能用在实际建造中。
他对柱式的说明,有一种17世纪法国个性说的影子,他认为柱式的使用应该是能反应居住者的性格特征——塔斯干对应的是要塞建筑,多立克则更多被基督教的、武士的、勇敢的的男性所使用,爱奥尼克则多被女性圣徒和斯文的读书人所使用,科林斯则适合于圣母玛利亚、品行高洁的圣徒、修道院使用,而组合式则适用于凯旋门、建筑的最上层。但同时,他也提出应该给建筑师应有的决断,不应让建筑师被固定的规则所束缚。
《非常之书》与其说是一本理论书,不如说是一个建筑图集,它对建筑当时的样式和一个装饰进行了图例与说明,并且附上了50种建筑入口的样式。
第七书是一部关注别墅、宫殿、窗户、不规则地段建筑和建筑修缮等方面的汇总性著作。在这里他表现了自己的设计倾向,他反对法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反对柱式混淆的设计。他总是将建筑入口放置在建筑正立面的中央处,即使它的放置影响到了后面房间的布置。这种对正立面的过度重视,有些巴洛克的影子。
第八书是赛利奥对理想城市规划的设计,包括城市要塞设计,城市网格系统,民用建筑准则和一些细部设计。整体而言是文艺复兴的老生常谈。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