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波兰战争(Polish–Soviet War 1919.2.14~1920.10.18)
苏波战争是一战之后二战之前欧洲爆发的最大规模战争,战火覆盖了整个东欧,战争结果也深刻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走向。宏观来说,苏波战争是一战后欧洲新兴国家决定未来秩序的最终冲突。这既是苏波双方划定势力范围的决斗,也是出生于革命之火的苏俄对欧洲旧意识形态的首轮挑战。
最早在1918年12月16日的华沙统一代表大会上,PPS左派与SDKPIL就建立了听命于苏俄的波兰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Poland 全称共产主义波兰工人党,简称CPP)。CPP的激进主张包括反对波兰武装独立,反对建立波兰军队,让波兰成为苏俄的加盟共和国等。波兰独立之后,CPP就在谋划策应红军进攻的事宜。毕苏斯基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认为帝俄对波兰的威胁更大,所以波兰在俄国内战的关键时期没有援助白军。另一方面,毕苏斯基认识到布尔什维克与波兰终究有不可逾越的意识形态鸿沟,所以他急于建立“海间同盟”,作为未来两国矛盾的缓冲地带。
1919年初,苏波边境的白俄罗斯部队就已经与红军展开冲突了,但他们的抵抗基本是蚍蜉撼树。白俄罗斯政权已经获得了爱沙尼亚、芬兰、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等邻国的承认,但列宁拒绝承认该国独立。红军在1月5日就兵不血刃占领了明斯克,摧毁了建立在《布列斯特条约》之上的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政权,但白俄罗斯人仍在各地组织民兵抵抗红军的入侵。从二月开始,波兰为了东部边境的安全,也派少部分兵力支援白俄。
1919年夏天,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Anton Ivanovich Denikin)指挥白卫军向莫斯科进攻,布尔什维克政权到了最危险的关头。邓尼金在这时联系毕苏斯基,期望他站在“俄罗斯帝国温顺仆人”的立场上率军进攻红军,在未来的俄罗斯帝国也没有独立波兰的容身之地。邓尼金倨傲的要求被毕苏斯基一口回绝,所以东部二十万波军主力在7月到9月红军遭到猛烈攻势时并未对红军展开大规模进攻。10月到11月,红军在奥廖尔·库尔斯克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白军,解了莫斯科之困。高尔察克政权的败亡已经进入倒计时。
尽管毕苏斯基禁止波军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但在“海间同盟”的指导下,波军在波罗的海三国的小规模军事冲突却不可避免,在之前的波立冲突中已有详细阐述。1919年的战事中,波兰和苏俄都维持了一种不扩大战争事态的默契,至年底,波军援助波罗的海三国将红军赶了回去,八月份波军攻占明斯克,双方进入对峙状态。尽管一年中也有几次和谈尝试,但都是缓兵之计。
1919年底至次年初,随着高尔察克与邓尼金军队主力被歼,决定俄国命运的逐鹿之战尘埃落定,新生的苏俄消灭了她来到世间的第一个强敌。首战告捷的列宁对革命前景感到乐观,他宣布要帮助德国左派燃起与俄国一样的革命之火,还要协助全欧洲的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将无产阶级专政的赤旗插遍欧罗巴。为此,在内战还未完全结束之时,红军就尝试在波罗的海三国与乌克兰建立苏维埃政权。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苏俄在建立初期没有得到国际承认,所以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苏波边境线。换句话说,在《里加协定》之前,苏波两国的边境线只取决于双方士兵战壕的位置。苏波从武装冲突到全面战争的转折点发生在乌克兰。
人民达拉政权首脑彼得留拉在1919年底就丢掉乌克兰逃至波兰,此后一边组织徒劳地抵抗一边设法取得毕苏斯基的军事支持。毕苏斯基认为帮助彼得留拉夺回乌克兰可以在黑海北方建立一个亲波政权,这符合“海间同盟”的战略设想。彼得留拉为了重掌权力做出了政治让步,将乌克兰西部包括沃伦在内的争议地区割予波兰,以换取波兰对人民达拉的外交承认和军事援助,条约还规定双方境内的乌、波人口都享有平等权利,禁止任何一方向苏俄单方面谈和。1920年4月24日,波乌代表正式确立军事同盟,波军迅速执行了旨在夺取乌克兰控制权的“基辅行动”,广义上的苏波战争正式开始。“基辅行动”是针对波兰情报部门对红军即将在5月发动进攻的先发制人,旨在建立一个摆脱布尔什维克控制的独立乌克兰。
波兰密码学家杨·科瓦列夫斯基(Jan Kowalewski)在波乌战争期间就成功破译了邓尼金部队的密电。1919年,他奉命领导波兰总参谋部的无线电情报部门,这里聚集了波兰最出色的数学家。苏波战争爆发前,科瓦列夫斯基就已经破译了苏俄内部的电文,情报表明红军在1919年与波兰和平为缓兵之计。红军正在靠近边界的巴里索地区集结军队,准备发动大规模攻势。这个重要情报也是促使毕苏斯基决定先动手的原因之一,在华沙战役中,波兰情报部门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两国外交策略的针锋相对,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根据战前波兰情报部门的报告,红军在1920年已经做好向西大规模进攻的准备,开始在别列津纳河-白俄罗斯一线部署约700,000部队。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莱昂·托洛茨基、约瑟夫·斯大林、菲利克斯·捷尔任斯基等优秀的将领担任红军西线部队指挥官。波军经过急速扩编,全国总兵力从1918年的十万人增加到1929年初的约500,000人,8月20日达到737,767人,但在前线的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因为波军装备的“万国牌”武器,令他们脆弱的后勤补给雪上加霜。
毕苏斯基亲自指挥约65,000波军向乌克兰进攻,彼得留拉也率领约一万五千乌军联合行动,但他们在战争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波乌联军一开始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在5月9日成功占领基辅。但红军并未损失太多,第14集团军成功后撤。接下来到了作战计划的关键节点,毕苏斯基把乌克兰的行政权交给彼得留拉,后者必须迅速招募大规模军队配合作战。但乌克兰经过长期战乱,人民非常渴望和平,即不相信波兰人也不愿意为彼得留拉效力。所以在整场战争中,彼得留拉的部队从未超过两个师,波军必须独自面对红军的全面反击,《华沙条约》计划中的胜利已经遥不可及。
评论区
共 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