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随着逐渐成长,才慢慢想象到了进入一个新千年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怎样的复杂的情感。上个世纪里无限的辉煌和传说仿佛都能在跨年夜的一秒钟里被归零重置,六七十年代的吉他英雄们仿佛早就决定在高坛上成为永远流传的故事,嘻哈和电子乐也开始远离最年轻的声音,英美之间的摇滚大旗随着柯本的自杀也彻底失去了英雄主义的戏码。
到底用什么声音来开启新世代?当我们打开一些属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音乐榜单,第一名都属于《KID A》。
Radiohead可以说是被代表作耽误最多的一个乐队,《dreep》全球大热,甚至在国内的都算得上大家脱口就出的旋律了。但这同时也成为了Radiohead最嫌弃的一首歌。
这首歌是原先是Radiohead一首单曲,发行这首歌的时候甚至还没有发行第一张专辑,所以《creep》这首歌压根就没有什么人关注。直到1993年,他们的第一张专辑发行后,专辑本身依然没激起什么太大的水花,反而是这首《creep》因为被美国的电台播放,而开始大受欢迎。
所以,Radiohead直到现在都和《creep》这样一首他们早期随便瞎搞的歌绑定在一起,以至于很多人们根本不了解在这二十多年里,他们的音乐已经变得是多么的富有变化和思考以及先锋的探索。
毫无疑问,Radiohead是一支伟大的摇滚乐队,在他们的前两张专辑中,以吉他为主的创作、带有极强个人风格的和弦使用以及主唱约克的嗓音都让他们的音乐在非商业化的同时仍然创造了销量和口碑的双成功。
1996年的《OK COMPUTER》成为了他们的又一高峰,并在风格上完全脱离了英伦摇滚,实验的气质并没有让音乐脱离大众,反而成为20世纪末已经垂死的英伦摇滚最重要的一击推动力。
到这为止,像许多伟大的摇滚乐队一样,他们有热门作品,有经典专辑,还有创新突破。他们已经是一支伟大的摇滚乐队了,但是于此同时乐队还需要继续向前走,而他们也就刚好站在了新千年的门槛上。
如果不想被当做历史抹去,摇滚乐的未来还可以成为什么样子?也许就是《KID A》的样子。
在《OK Computer》之后,Radiohead的名气越来越大,伴随而来还有无休止的巡演,这让主唱约克感到厌倦,于是,他们开始在休息后准备新的创作。
而关于新的方向,每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最后仍是约克说服了大家,让乐队脱离舒适的摇滚氛围,也甩掉伟大的摇滚乐队标签,彻底调头,在一无所知的电子乐世界里,重新开始。
乐队成员集体搬进了郊区的一栋别墅,在那里大家对着一堆的电子合成器真的是从说明书开始读起,边学习演奏边进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们时常离开,等聚到一起时再把各自的部分拼凑在一起,这种脱节的方法反而给音乐留下了更多开放的空间。
来听歌。
当离开自己熟悉的乐器,在完全陌生的音色下怎样才能保持“他们仍然是Radiohead”,是乐队面临最大的问题。而这首歌的开头,温暖的电钢配合微微细碎的人声和柔和的鼓点,慢慢地把空虚感越扩越大,有一种悲伤的优美,就像冰冷的世界末日里要凋谢的花。
虽然电子冰冷的声音距离Radiohead曾经那种层层叠叠的吉他合奏有些遥远,但从这首歌里仍然能看到他们并没有因为探索新的视野放弃掉旋律的部分。在第一首歌的位置,给了专辑一种感觉的设定,非常合适。
前奏奇幻的音色像是从童话世界走出来的一样,但仍旧没有脱离他们“丧”的气质,约克的声音经过特殊的电子处理呈现出一种挤压变形的质感。有人说“KID A”可以成为第一个机器人的名字,而约克无疑在歌里为他发声。
在数字和电子下的声音,更带有一些工业的美感。木偶和腹语师究竟是谁在掌控着表演,阴暗但富有童真,像是雪山顶上的小屋里那一簇壁炉里的火。这也许真的是机器人的觉醒时刻。
在这张专辑里,虽然富有实验性的声音让我们觉得是全新的探索,但如果仔细分析就能看出来里面还是有很多前人的影子在的。比如前奏的部分就明显看出Can乐队《Tago Mago》的一些影子。
《KID A》并不是一张对大众审美口味友善的专辑,或者对于大部分仅从《creep》了解Radiohead的听众来说,前两首作品足以到达耐心的极限了。但还好他们在这首的前奏中得到了安慰。
但前奏这段抓耳的贝斯riff,包括真实的鼓声在内都不过是为后面提供的障眼法而已。从1分17秒开始出现在背景中复杂的管乐,无疑将音乐的气质带向混乱嘈杂的前卫爵士乐,我们仿佛能从中看出查尔斯明格斯的身影。
当后半段,小号和中音萨克斯同时开始即兴时,听众已经逐渐忘记了处在一支摇滚乐队的音乐中,单纯的器乐演奏也给专辑增添了不同于电子感之外的听觉层次来。
熟悉的吉他,熟悉的声音,熟悉的氛围。这首歌应该是最符合曾经的Radiohead气质的作品,没有怪异的配乐,没有混乱的氛围,弦乐和吉他足以托起约克凄美黑暗的声音。直到最后,能感受到渺小的人类逐渐消失的空洞。
在我还学英语的那几年,关于Optimistic到底是乐观还是悲观一直是我解不开的谜题。后来有段子讲,在英文考试里,看到Optimistic的翻译,不太记得但是想起来Readiohead有一首歌是这个名字,一想能被他们当成歌名肯定不是啥积极的词,结果差一分考上大学。
当然段子归段子,这首《Optimistic》听完绝对可以致郁。同样以吉他作为基础,随着固定激进的鼓点,更回归摇滚乐的味道。动物界的残忍而真实的生存法则,让不断重复的那句“你只管尽力而为吧”更有了些嘲讽的意味。
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于Paul Lansky的经典作品《Mild Und Leise》,Paul Lansky是最早使用计算机进行声音合成实验的人,并在2000年获得了美国电声音乐学会的终身成就奖。因此他的作品也极大的影响了Radiohead在这张专辑中的创作。
这首成为后来乐队在现成演出中最常出现的作品,这当然和它颇具记忆点的节奏和旋律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如果说在这张晦涩的专辑中寻找出一首Hit Song ,那他一定属于《Idioteque》。
没有感情的节奏配合重复的旋律,脱离温度的感知,但却表现出丰富的电子音景。
让我们回到二十年前,回到那个世纪千年交替的时间点上。
这张《Kid A》明显带有对过去经典摇滚的反叛,他们最先扒掉了自己身上的标签,套上了新的外衣。从真实的摇滚乐器到电子乐,仍然在听觉上保持他们是Radiohead,单是这一件事情,就足够厉害。
Readiohead仿佛永远站在世界的阴影里歌唱,那些心碎和荒凉的故事,在世界末日的恐惧中刚刚经历重生,因此即便这确实是一张难以消化的专辑,但仍旧没有阻碍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喜爱。
在他们身上的21世纪摇滚乐,打破了乐队形式的束缚,大胆实验,极富远见。而与此同时,在过去的20年里,数字音乐和电子音乐的发展看似迅猛,但都还没有真正被大众追随。年轻的音乐人们还有多少仍然在追赶他们的路上,新的形式、新的声音、新的表达,《KID A》在某种意义上说,成为了创新的标准答案。
我曾在一篇外国的评论中看到这样一句话,“过了20年,世界终于追上了它”。但对于我们来说,还要过几个十年,才能够真正从听众审美到创作水平都真的追上它呢?
评论区
共 2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