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特别是男性中年危机这个概念,最近几年成为网络热议话题。而且中年危机也不光是属于国内男性的问题,更是一个全世界的男性都要面对的问题。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部《酒精计划》,讲的就是一群丹麦中年男人面对中年危机的故事。
在我的刻板印象中,北欧地区的电影就如同他们的气候和民族个性一样,单调无趣。这部电影在一开始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要不是冲着“麦子叔”麦斯·米科尔森,可能我看不完前十五分钟就把电影给关了。
但当整部电影看完之后,再回头去想一下,我突然觉得这似乎是导演有意为之。
本片前四分之一部分讲述的是四名高中男性教师面对的中年危机,而这部分的电影节奏也如同它所表现的内容一样枯燥乏味。其实全世界的男性到了这个岁数基本面对的都是一样的问题:体力和精力快速下降、老婆要闹离婚、孩子跟自己不亲、工作上得过且过一塌糊涂。不过好在,他们还知道积极寻找自救的方法,那就是喝酒。
我们都知道,酒这个东西有着神奇的魔力,大部分人在摄入酒精之后会变得活泼开朗起来,本片中的四人组也是如此。自从白天喝上酒之后,腰也不酸了,背也不疼了,上班也有劲了,教学方法也变得活泼了,也爱跟别人交流了。本片的镜头语言此时也随着角色们体内酒精含量的升高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但我们也都知道,有句话叫“小饮怡情,大饮伤身”,其实喝多了不光是伤身,更可怕的是伤神经。人之所以会对某些事物上瘾是因为在通过这件东西获得快感之后,会更加成倍地去追求这种快感,得到的越多索取的也就越多,因此会不断地提高摄入量。
片中的中年危机四人组也是这样,因为发现自己的生活依靠酒精有了些许良好的改变,就不断地加大刺激,希望自己还能回到从前年轻时的状态,希望一切会变得更好,但随着酒精摄入量的不断升高,他们对自己行为语言的控制力也逐渐降低。
在这里,影片插入了一段混剪,内容是众多国家领导人在饮酒过量之后出席外交场合的失态举动。这一段的插入看似无厘头,其实是预示着接下来的剧情将会往何种失控的方向去发展。
其实,中年危机既是个心理问题也是个生理问题。人过四十之后身体机能下降,激素分泌也下降,由此带来的紧张感和疲劳感也与日俱增。很多男性到了此时变得越来越沉默,不爱与人交流,抗拒改变和畏惧主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许多中年男人喝茶喝一天,坐车里抽烟,钓鱼钓一宿,酒瓶不离手的原因。
人到中年,他们不愿意面对自己变得越来越弱势,既不甘心,又非常迷惑。
让我们再回到这部影片,去看看酒精在故事情节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每一滴酒精的摄入对人体来说都是有危害的,但为什么它又能给人带来欢乐呢?原因就在于酒精能够给人的神经以巨大刺激,俗话说“酒壮怂人胆”,喝得多了,也就放的开了。
本片中的四人组也是如此,在酒精的刺激下,他们变得活泼了,变得开朗了。但离开了酒精,他们就又回到了中年危机的状态,回到了失败的状态。
网上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演的好像片中的四个人以前从来没有喝过酒一样。但我认为,这恰恰是中年危机的一种体现。
从一开始过生日的片段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他们只是刻意的不怎么饮酒,想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能他们已经持续了十年、二十年,但此时的他们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一切,都不在适应于这个世界了。而放肆的饮酒,似乎成了他们逃离这种不适应性的最佳方法。
其实本片的开头便是一场醉酒的狂欢,但那是属于高中生们的狂欢,他们喝醉后可以随意胡闹,第二天酒醒之后,生活不会有什么改变,顶多被责骂几句;而在本片后半段也有一场醉酒的狂欢,那是属于四个中年男人的狂欢,但第二天酒醒之后他们面对的,却是生活的分崩离析。
我想,这也许就是本片想要向大家传达的主题,那就是酒精其实并不是解决中年危机的良药,而只是逃避中年危机的一个方法。但中年危机这个事,终究还是逃不掉的。
影片的最后,中年危机的男人们终于也都认清了现实,酒精只是面对生活的一个调剂,而不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它只是帮助我们释放自己,但我们需要面对的,还是生活本身,不能去逃避也无法去逃避,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没有酒精的刺激下,去更加开放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去关心家人,去拥抱生活。
不要让任何外物给你面对生活的勇气,自己拯救自己才是最牛逼的传奇。
评论区
共 6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