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系列文章希望可以就个人了解的资料和理解来还原中国古代战士的形象,当然最后落点是在绘画作品上,毕竟我是画画的。市面上此类书籍也有不少,但是有的美术风格不喜欢,有的还原出来的形象不是很协调,所以决定自己尝试一下。
碍于个人水平有限,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各位看官权当一乐,莫当圭臬。(图片来源见水印)
经过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争霸,汉朝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朝在政治与军事制度上基本全面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郡县制被沿袭,分封制也保留了下来,但是废除了普遍征兵制度,开始由农民募兵逐渐转化为一支职业军人、游牧民族以及刑徒构成的职业军队。
汉代早期的统治者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对内要收拾饱受战乱的国家,安抚有功之臣平衡内部权力,应对饥荒洪水疫病,对外要面对北方匈奴的崛起和他们不断南下的劫掠活动。汉代早期由于要面对诸多问题,总体上来说武德比较充沛。东汉彻底消灭匈奴王朝稳固以后,尚武风尚日益衰弱,直到三国时代,各方势力逐鹿中原,武备力量又快速发展起来。
西汉早期,汉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想要快速恢复人口和生产。对北方的匈奴多采用和亲岁贡政策予以舒缓,但由于该政策所依附的单一权力结构在匈奴并不存在,所以收效并不好,很多匈奴部落依然定期劫掠关内的汉人,和平条约也无法长久起效。
武帝时期,经过几十年的积蓄,汉庭对匈奴的战争态势有了转变,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的军事行动虽然成果斐然,中亚腹地的匈奴损失了大量人民和牲口,但是汉庭同样损失严重,过多的军事行动耗尽了国库,后勤补给的困难使得战争的胜利无法转为永久的占领。汉庭与匈奴的战争一直持续,公元89年匈奴帝国才在汉军与南匈奴联军的攻击下彻底终结。
汉庭与周边民族作战的过程,也是诸如乌桓、鲜卑、羌等民族不断内迁融入中华民族的过程,武帝时期,汉军骑兵主要都是非汉民族,一直到三国时期依然如此。到汉朝末年,北面的乌桓,西面的诸羌部族,西南的百越都以附属国的身份成为实质中国的组成部分,但是当这些民族崛起和地方校尉权力过大,也成为了王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汉代铁器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但是青铜兵器在早期依然存量不少。
以上兵器皆为长杆武器,值得注意的这种长杆武器的木柄并非圆形截面的不同棍子,而是截面为椭圆形的杆子,这样才能方便人在使用时快速辨明所用武器的刃面朝向。
短兵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环首刀,一般配合盾牌使用,步兵与骑兵皆可使用。
汉代环首刀与后世环首刀相比还是比较好认的。一个是刀身比较细长,有的有些内弧度。早期开刃处一般是弧形开刃,基本可以看作是先秦时期短刀的加长版,后来慢慢演变成直角开刃。个人猜测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其主要功能从劈砍变成了刺击,攻击对象也从无甲逐渐变成着甲兵士。
环首刀也是中原长期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学习过来的,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远程武器主要还是弓与弩,下面是一张西汉时期尼雅地区出土的弓实物,比较珍贵。
这张弓使用羚羊角与树皮动物胶等复合材料制成,完整时推测外面还要修大漆和缠绳。特点明显,弓稍较长,弓体宽大,加宽弓体主要是为了增加射击的稳定性。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实战弓都基本是这个样式。
汉代还有一种奇门兵器比较出名,钩镶。是一种攻防一体的独特兵器,推测多为民间私斗保镖所用,并不是军旅用器。
甲胄方面,通过汉兵马俑表现来看,着甲率也不是很高,大部分还是无甲,少部分着甲可能以皮甲为主。目前汉墓出土的甲胄实物,可能多为王侯一级侍卫的铁甲,普通士兵应该穿戴不起。
东汉时期,从现在已发掘的墓地来看,陪葬的人俑多为仪仗车马俑,可能和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有关。
匈奴是古代中国对整个西北外侧的游牧民族统称,从中亚到北亚民族成分很复杂。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斯基泰人,或是泛斯基泰文化影响下的民族。斯基泰人从前八世纪发迹,到前五世纪,里海咸海北部的斯基泰部落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据说还打败了波斯帝国的居鲁士二世,他们的事迹被同时代波斯和希腊的历史学家记载下来。
而东部的斯基泰人,很早就与商周时期的汉人有接触,到前二世纪与汉朝频繁交战时,斯基泰人实际已经衰落,但是他们的文化没有完全消失,甚至有一部分进入中国西南部和当地的百越部族进行融合,也就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古滇国。当然,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其他民族,或是演变成一个新民族都是历史上很常见的事。
评论区
共 3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