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新作《心灵奇旅》日前上映了,讲述了一位中年失意的爵士乐老师重新找回人生方向的故事。主角Joe由“好莱坞杜兰特”杰米·福克斯配音,另一位主角“22”由《周六夜现场》出身的喜剧明星蒂娜菲配音。
对任何电影来说尝试解答人生哲学问题都极具冒险性,更别说一部全年龄层的动画了。但这显然并非皮克斯工作室第一次尝试如此具有象征意义的主题了。
如无意外,本片将会成为皮克斯Top 5的动画。从个人品味出发,《心灵奇旅》是我今年观影Top 10,更是皮克斯动画的保三争一作品。它将《玩具总动员》中暗喻的“存在危机”显像化,用更加明确的表述方式试图回答所有人都都会在生命的某一刻扪心自问的问题:
人是为了什么而活?
电影里,主角Joe从小热爱爵士乐,可是年近中年的他依然并未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爵士乐于他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一间不起眼的教室里,向一群不起眼的学生徒劳地传授爵士乐的美妙。十有八九,他的话语都是对牛弹琴。
可这一天注定不同,因为Joe得到了一个和大牌爵士乐手同台演出的机会。更加不同的是,就在这一天,Joe死了。
在《心灵奇旅》架构的世界观中,人类由生到死的地球之上,存在着另一个高维世界。这个世界中有两种抽象生物——Jerry和Terry,他们帮助我们迈入渺小生命的起点,也帮助我们从生命终点再次出发。
拒绝接受死亡的Joe无论如何也要重返人间,梦想近在眼前,怎能令它从指间滑落。不甘消失的他使尽浑身解数回到地球,可系统默认的空气墙令他却步。为了复活,他必须得到生命初始灵魂“22”的地球徽章,也就是说必须让22对活着产生向往。
在电影中每个灵魂都会得到一种叫做“Spark”的东西,中文译为火花,很多人将之理解为天赋,这也是主角Joe的看法。Joe的火花是爵士乐,他认为自己拥有这份天赋,他的人生目的便是实现这天赋。
美食,她无福享受;科学,她毫无兴趣;艺术,她并无想法……看起来一切世间的美好都和22无关,看起来Joe也无法激发22对生命的向往,就像过去那些栽在22脚下的伟人们一样。
在某位类似小丑的不正常人类角色的帮助下,22和Joe得以在人间短暂地体验一会儿活着的滋味。得到人间体验卡后阴差阳错、啼笑皆非的闹剧,让22终于体会到活着的意义。
得到22重新点亮的地球徽章后,Joe终于复活。重新把握生命的他,二话不说,毅然决然参加爵士乐手的演出。就像所有励志成功剧那样,Joe的演出大获成功。可当大幕拉下、灯光暗淡、人潮散去后,Joe那份实现梦想的巨大快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令人不快的空虚占据了他的心灵。
为了这一天我等了一辈子,我以为我会从此有所不同。
爵士明星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说了一段堪称本片中心思想的故事:
我听过一条鱼的故事,它游到一条老鱼身旁说:‘我要去找它们称之为海洋的东西。’
‘海洋?’老鱼回答道:‘你就在海洋里啊。’
‘这里?’小鱼说:‘这里只是水而已,我想要的是海洋。’
我自小学习吹奏横笛,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每周都会去剧团老师家中练习,直到我参加了省内举办的等级考试。当时如果我考到横笛A级,高考便可以加分。和电影主角的一蹴而就不同,我遗憾地考了个B级。
失去功利性意义的乐器不再有学习价值,在家人和个人意愿双重作用下,我放弃了笛子。
做出放弃决定后的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痛苦,当然也没有想象中的解脱,而是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眼前光芒顿而消失。如果自己前进的意义架构在身外之物,尤其是单一身外之物上,不确切的未来终将坍缩成纯白的虚无。
笛卡尔说:“想要确认自身的存在,我们首先要怀疑周围一切的存在”。我从来没有质疑过笛子这件乐器,就像Joe从来没有质疑过爵士乐的梦想。
我虽不才,窃以为Joe在演出结束那一刻与我经历的是南辕北辙的同一种失落感。
主动放弃梦想的我和被动放弃梦想的Mr.G在银幕内外产生了共鸣。因为梦想的实现在某种意义上同样意味着梦想的破灭。
Joe是幸运的,他在被虚无吞噬的当夜就回忆起22体验生命时的行为,得而将自己从佛教意义上的“我执”之虚妄中解救出来,逃脱痛苦循环。
回到一开始《纽约时报》的评论,《心灵奇旅》这部电影尝试回答人生终极问题。通过Joe弹钢琴的这一连串剪辑画面,本片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活着的目的就是活着本身。
这是Joe Gardner这个人、纽约这座城市、地球这颗星球、银河这个宇宙异口同声的回答。
当然,如果我们再细细考究一下,《心灵奇旅》此答案这碗鸡汤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喝。
Joe的醒悟是基于自己追梦人这一身份之上的醒悟。他将爵士乐的梦想视为自己,他的人生建立在这个梦之上,所以才有梦醒时分的空虚,才有随后弹琴破我执的无痕之泪。这份不同于追梦的痛苦,而侧重体现梦想实现的虚无情感在其他不同作者的作品中都有体现。李宗盛在《山丘》里唱到“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灌篮高手》中流川枫在打赢县大会后在雨中自言自语“赢了,赢了又怎么样呢”……
我不知道《心灵奇旅》导演彼得·道格特是否倾心于禅的概念或其他类似哲学理念,不过他的过往作品毫无疑问地都在回答人类的自我认同难题。
佛教劝人破我执,便是不要将自我建立在外界事物上:你的房子不能代表你、你的车子不能代表你、你的职业不能代表你、你的财富不能代表你……同样,你的梦想亦不能代表你。
外在事物终是无常,以有常求无常,将堕入深渊。因此,佛教认为我执是痛苦的源头。
《心灵奇旅》不是劝人躺平睡大觉,它没有否定Joe追逐梦想的积极性,也没有否定那些在Zone离面超脱肉体的运动员、艺术家们。它只是在提醒所有的追梦人:不要让你的梦想吞噬你的生活。
这是一部“看山还是山”的作品,真正的目标受众应该是那些有梦的、“看山不是山”的观众。因此这部片子并不像《寻梦环游记》那样老少皆宜,会有不少人将其误解为消极虚无主义,这就谬以千里了。
与其说《心灵奇旅》是一碗鸡汤,不如说它是一次按摩,用以舒缓被生活奴役的灵魂。在这个卷得飞起的时代,这部电影能像母亲一样给你个拥抱,让你重拾生活的奔头,这不是最积极的吗?
评论区
共 4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