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了解了“赛博”与“朋克”分别是什么后,我们现在是否可以把赛博(Cyber)与朋克(Punk)两个词给正式地合并起来呢?不,还差一点,现在,距离它们的结合就差一个契机了。这个契机就是科幻文学的新浪潮运动——“赛博朋克”正式诞生的“助产器”。
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科幻文学的新浪潮运动与赛博朋克文学的诞生。
当世界进入19世纪后,工业革命不断发展、自然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决心与能力在科学与理性的基础上,以工业化的力量不断向前推进。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与技术的不断更新,让一些作家开始以科学与技术的全新视角为基础,通过一定的合理想象,去描绘未来人类社会的图景。
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出版了一部小说:《科学怪人》(又译为《弗兰肯斯坦》)。这个故事讲述了疯狂的科学家维多·弗兰肯斯坦想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全新生命体,结果却被自己造出的这个生命体给反杀的故事,较为深刻地探讨了科学与人性的关系。
总而言之,现代第一部科幻小说诞生了。(不过,《科学怪人》到底是不是现代第一部科幻小说,学术界还有争论,本文采用将其当作是第一部的观点。)
随后,虽然美国作家爱伦·坡也发表过一些科幻小说,比如我们在前文提到的《被用光的人》。但要说让科幻文学真正得以大发展的,还是得归功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两位科幻文学巨擘: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与《海底两万里》、威尔斯的《世界大战》,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品。而威尔斯于1899年发表的作品《当睡者醒来时》直接开创了科幻文学中的“反乌托邦”先河,他在这篇小说的前言中写道:“这篇故事所描述的大都市正是资本主义胜利的恶梦。”威尔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一直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资本主义必将导致灾难”。
20世纪初,在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代表的一批震动世界的科学成果的影响下,科幻文学于20~30年代迎来了一次创作高峰期,如维基所描述的那样:
这一时期的作品强调故事的戏剧性,不像硬科幻强调科学的考证,也不同软科幻强调启发性。它不讲冷硬的科学知识,只是把舞台放在太空中,借由太空中的各星球和地球当作地图上的地理位置,让人物穿梭其中来讲故事。由于这种讲故事的手法,很像十九世纪流行的歌剧,故名“太空歌剧”(Space Opera)
在此之后,《新奇科幻》的主编约翰·坎贝尔以对作者极高的写作要求,带领科幻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这期间,以艾萨克·阿西莫夫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幻作家涌现,科幻文学也变得更加具有严肃性与科学性,俗语来说就是更加“硬核”了。
而阿西莫夫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与著名的银河帝国三部曲更是增加了科幻文学的严肃性、科学性以及深度。
在1950~1960年代,核武器的装备与各类核试验、美苏冷战所带来的核战阴云、以越南战争为代表的冷战大背景下的局部热战、科技与工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灾难,让许多欧美国家的人们陷入了一种迷惘与恐惧中,而社会上同时弥漫着的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也在麻痹着人们的神经。很多人不再对科技秉持乐观主义的态度,认为五六十年代的一系列事件表明,技术发展并不一定会将人们带进更美好的未来。
与此同时,旧有的黄金时代科幻创作模式也遇到了瓶颈。这时候,一些科幻小说家们认为,科幻题材到了该推陈出新的时候了。
于是,在1964年,英国科幻作家、《新世界》杂志的主编迈克尔·穆尔考克发出了声音:科幻小说需要一场全面的革新运动。迈克尔先生大手一挥,科幻文学的新浪潮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实际上,迈克尔·穆尔考克深受美国五六十年代“垮掉一代”反文化运动的影响。在那场反文化运动中,“垮掉一代”的年轻人们以各种激进的方式去反对美国政府的对外战争,去挑战美国主流文化与社会结构,批判美国社会的虚伪、空洞、陈腐以及物质至上,希望改变“技术专家治国”所带来的“去人性化”压力。而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则在其1955年的诗歌《嚎叫》中,如此控诉当时的美国社会:
机器人公寓!不可征服的郊区!空虚的国库!盲目的资本!恶魔般的工业!
在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青梅竹马,珍妮与她的朋友们就是“垮掉一代”的典型代表。正如文章《古典科幻、黄金时期、新浪潮和Cyberpunk,关于欧美科幻你知多少呢?<从原力到原爆:科幻小说的全球旅行>讲座纪录2》所提到的那样:
迈克尔·穆尔考克更喜欢软科幻,不过度讲究科学,希望将科幻作为一种实验性的文学载体。新浪潮的科幻在主题上与“垮掉一代”的文化密切相关,如反战、反核、反体制、自我追寻与放逐、爱与性的开放以及心灵解放等。新浪潮的科幻对未来是悲观的,关注科技对生活的冲击,认为人类将自己引入困境。
相比硬科幻中有硬核的科技知识作为基础,软科幻则更加倾向于描述科技发展给人类造成的心理与自我认知层面的影响。当然,还有科技发展给社会层面带来的影响。
由此,从形式上,这场新浪潮运动不再将星际旅行、太空探索等传统的、较硬核的、带着科学乐观主义精神与科学崇拜的宏大主题作为重点,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因科技与工业发展而产生改变的人类社会形态以及人类内心。他们开始用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社会科学搭建批判与分析框架,对因技术失控而导致的灰暗的人类未来进行剖析与反思。同时,他们还融入更多的主流文学的元素,以加强作品的文学性,希望向主流文化靠拢。
毫无疑问,这场运动对于科幻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它是对黄金时代科幻创作传统的一次极大的突破与叛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场新浪潮运动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这种创作类型有太多的实验性质,而且在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心理描写,情节也支离破碎,其中所蕴含的哲思也较为晦涩。同时,科学技术内容不够硬核也是一个大问题。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对此抱有不满、期望变革的科幻作家开始行动了。
3、赛博(Cyber)与朋克(Punk),终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上世纪七十年代,控制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一批学科得到了新的发展。站在这些飞速发展的科学的基础上,一批对新浪潮运动抱有不满、期望变革的科幻作家登上了历史舞台。以威廉·吉布森、菲利普·狄克、布鲁斯·斯特林、约翰·雪莉、布鲁斯·伯特克、帕特·卡蒂甘、鲁迪·拉克为代表的这批作家,将目光投射到了上面所提到的科技上。在他们的努力下,科幻小说又重新回归到了读者们所熟悉的高科技、硬科幻的场景之中。同时,他们在创作中既结合进了自身所经历的历史,又继承了新浪潮运动中关于未来科技失控给人类带去不良后果的忧思。
1983年11月,美国作家布鲁斯·贝思克在科幻杂志《惊奇故事》上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名字为《赛博朋克》(Cyberpunk)。这是“赛博(Cyber)”与“朋克(Punk)”第一次被组合成一个单词。而有趣的是,发明“赛博朋克”这个组合词的布鲁斯·贝思克其实并没有想太多。他曾亲口说过:“当时我只是想创造出一个既可以代表朋克态度又能代表高科技的词汇。我之所这么做,完全是因为自利与对市场导向的考虑,我希望给我的短篇小说起一个简洁而且时髦的名字,从而能一下子就吸引到编辑的注意力。”
所以,贝思克将“控制论”(Cybernetics)与“朋克(Punk)”这两个词组合起来,更多的是一个精彩而奇妙的巧合。不过,也不得不说,贝思克真是一位非常实诚的伙计。
1984年,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出版,这部小说以令人惊叹的前瞻力与想象力,向人们描绘了一个未来社会的图景:资本不受控制地大规模扩张、巨型跨国公司在很多地方取代了政府、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人工智能、机械与人的肉体相融合的赛博格。这部作品被称为赛博朋克科幻里程碑式的作品,同时获得了星云奖、菲利普·K·迪克纪念奖和雨果奖这三大科幻文学奖项。
在这部作品中,来自社会底层的主人公、可以让人类意识脱离肉体进入虚拟空间的技术、与商品交易一般冷漠的人际关系、被自己创造出的人工智能所反噬的人类、以及书中开头的第一句话“港口上空的天色犹如空白频道上满是雪花点的屏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尽管科技是那样发达,但却意外地充满了灰暗衰败气息的、技术失控的未来。
当然,不仅是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还有另外一些与他志同道合的作家发表了诸多类似题材的科幻小说。1984年12月30日,科幻作家兼编辑加德纳·杜佐伊斯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将威廉·吉布森这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称为“赛博朋克”,认为“他们笔下是怪诞的硬派高科技内容”,也就是说,很硬核,但也确实挺怪诞。毕竟,像《神经漫游者》中所呈现出来的世界是以往从未有过的。
赛博朋克这个词从此开始广泛传播开来,以威廉·吉布森为代表的那一批作家所开创的科幻故事类型被正式称呼为赛博朋克。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贝思克在最初发明“赛博朋克”这个词时,并没有想太多,那么,赛博朋克就真的与前文介绍的控制论、赛博格与朋克文化毫无关系了吗?我们再回到贝思克原话中的重点:“既可以代表朋克态度,又能代表高科技。”至少,这也是他创造“赛博朋克”这个词的重要原因。我们前面说过,赛博朋克这个词的发明,是一个精彩而奇妙的巧合,因为,贝思克在无意间创造的这个词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赛博朋克的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批引领赛博朋克科幻故事风格的作家们,无论是布鲁斯·贝思克,还是威廉·吉布斯,大多都是出生于二战结束后不久的婴儿潮一代。他们经历过美苏冷战、核战阴霾、越南战争、航天竞赛、计算机技术急速发展、1970年代的经济危机。
那个充满科技进步与动荡混乱的时代,使得他们以及当时的许多民众感到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并不一定会给人类带来幸福,也有可能让未来的人类社会变糟。
可以说,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中性的,它既可以被用来造福人类,让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也可以用来制造灾难与恐惧。它是一把双刃剑,全看它的研发者与使用者是什么目的与态度。如果人类将科技应该为人类谋幸福的目标异化,那么科技反过来就会将人奴役。上面所说的这些担忧,对威廉·吉布森这一批赛博朋克科幻作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其次,在70年代,资本主义本身的扩张也让人们看到资本这头巨兽的可怕。巨型财团、跨国企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在欧美政治中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金权政治成为了未来一种令人担忧的可能。而随着私人资本、巨型私人科技与工业企业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上拥有越来越强的能力,一种金权与科技合二为一的统治形式似乎正在揭开它的面具,露出令人毛骨悚然的面容。
巨型跨国企业以其拥有的财富与科技,支配或者干脆取代了传统的政府,成为社会的实际控制者,而且它们还能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来掌控社会的方方面面,塑造符合其利益的商业体系、社会体系与文化体系。同时,由于资本主义本身的特性,失去了一切制约的资本,只会让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源源不断地流进巨型企业高层们的腰包,贫富差距也只会越来越大。而这些可能性也让那一批创立赛博朋克科幻的作家们获得了灵感。
第三,控制论(Cybernetics)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其实延伸到了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自动控制、计算机、信息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都有它的身影,而据维基的介绍:
控制论本身也与对系统的研究有关,比如自动化系统、物理系统、生物系统、认知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等等。
注意,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系统,而社会系统就包含着政治与经济体系。因此,诞生自控制论(Cybernetics)的赛博(Cyber),也成为了可能在未来统治人类的资本主义金权巨兽与高科技的代名词。而且,这头科技金权巨兽足够强大,人的个体在其面前是如此渺小。
第四,朋克精神本身蕴含着抗争与反叛的元素。如重庆大学余泽梅副教授在《赛博朋克科幻文化研究》中所提到的:
(朋克文化)其本质是对社会压抑的一种宣泄、对内心愤恨的一种发泄、对黑暗前途的绝望表达和对社会的一种控诉。
由此,我们看到,造词者的无心之举,却让赛博朋克(Cyberpunk)这个词极为巧妙地诠释了这种科幻文化所想要传达的内容与精神内核。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赛博朋克文化所表达的内涵进行最后的总结并放出本文的参考文献与参考书目。
下一篇文章的标题预告:“ 赛博朋克:一种对未来科技与社会形态异化人类的忧思”与“赛博朋克:一个关于未来的灰色预言”,敬请期待。
评论区
共 1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