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旅行者,请检查飞船后视镜和核动阀门,调整电台音乐频率。前方即将降落于土星野餐旅馆:全息玫瑰碎片HologramRose.
「全息玫瑰碎片HologramRose」:一个写作团体,由一些玩家和游戏作者共同成立。我们希望一起做一些硬核又有趣的事儿。在疯狂的宇宙里,希望有片刻能打动你——每一位旅行者。
一部电影应该是相似于音乐多过于小说。它应该是心情和感觉的推进。主题思想、背后的意义等,是后来才有的。——斯坦利•库布里克
我的电影从来无意写实,它们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断,几乎跟梦一样。——英格玛•伯格曼
“每部电影都是一部故事片。”——克里斯蒂安·麦茨
炸弹决不能爆炸,炸弹不爆炸,观众就老在惴惴不安。——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不管我采用了什么题材,其实讲的都是宗教题材。只不过他们的救赎发生在大街上,而不是教堂里。——马丁·斯科塞斯
我们热爱追逐幻影——那高贵又动人的谎言。电影如梦一般,描摹着影影绰绰的帘前烛火;电影又如月下石壁,严峻、真实地复述历史。艺术、工业、娱乐,电影正在变得难以概括。当我们谈论电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以下内容皆为 全息玫瑰碎片 成员集体创作,我们正在探索更多的“集体创作”形式
《四百击》——弗朗索瓦·特吕弗
《言の葉の庭》——新海诚
《千年女优》——今敏
《美丽人生》——罗伯托·贝尼尼
《老无所依》——科恩兄弟
《瑞士军刀男》——丹尼尔·施因内特、丹·关
LES QUATRE CENTS COUPS,片名取自法国谚语:“Faire les quatre cents cuops”,指淘气的小孩要挨打四百下才能驱除恶魔,健康成长。
主人公安托万正是一个顽劣调皮的13岁孩子,课堂恶作剧、翘课逛游乐场、偷窃继父的打字机……耐心耗尽的父母把他扭送警察局,关进少管所。而他义无反顾地奔跑逃离,直到抵达一片旷远的海滩。
无须多谈《四百击》在影史的标志意义。我带着微笑追随安托万101分钟轻快敏捷的步伐,行过巴黎高低错落的城市公园,加入远足时三两成群的溜号小队,扑进游乐场笑声起伏的离心圆筒。还有不慎失火的巴尔扎克“神龛”,以及挨了结结实实一巴掌后依然满不在乎的浑小子的脸——这是一部阳光灿烂式的童真记录,又让人目击《雾都孤儿》式的沉重生活。没有荷尔蒙,没有大革命,没有心善的富人,孩子不必发言。
我深爱特吕弗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精细触感与全力掌控。“日常”绝不是一个轻浮庸常的词汇,它联通自我与他人,包容记忆与欲望,是一种确凿的“此在”。
而描绘强烈生动的此在感不仅需要天赋,更加需要勇气。作为一部儿童主题的影片,《四百击》优秀地平衡了此在感与艺术性的统一。横向对比,《放牛班的春天》、《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小鬼当家》系列等影片固然也塑造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儿童主人公,但它们总给我留下一种迫不及待讨论艺术、人性和爱的紧张感——孩子在嬉笑、歌哭、受难,而电影让他们发言,为他们发言。
安托万布置桌面,放胆扯谎,看母亲与情人幽会,一边自在地走自己的路。光彩照人的城市生活,刻板无趣的学校,抑或荒谬可怖的看守所,孩子只顾天真行过,情绪全部留给银幕前的观众。
“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称电影为“现实的渐近线”。我以为特吕弗不仅达成对客观现实的忠实,更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主观经验的忠实:在自传性的电影叙事中,特吕弗是至上至高的“作者”,他本可指涉教育之恶、社会之繁、人心之炎凉……但在一镜黑白里,是长串脚印和孩子面向大海的侧影,徒留纯粹通达的美。
我想起塞尚。他继承印象派对自然光影的关注,撷取古典大师精妙的笔法和构图,强调绘画的纯粹构成。他对故乡埃克斯四季万种景观(圣维克多山)的细微体察,与特吕弗唯一一部童年叙事的无数镜头,庶几相近——最真实的视角,最恰当的滤镜,最神秘的光影游戏。从而《四百击》构成我心目中对“纯粹电影艺术”的最好想象:一段曲折的旅程,一种平静的召唤。
戈达尔评:“这部电影充满坦白、快节奏、艺术、新鲜、摄影感、原创性、鲁莽、严肃、悲剧、力量、友情、宇宙性、温柔。”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
——万叶集
看《言の葉の庭》的时候,我居住的城市也正是雨季,虽然不太愿意承认,但我要说,我也想走出门去,在连绵的细雨中邂逅一位如雨一般的女子。
万叶假名时代,日文的写法实在是繁杂且冗乱,往往一个读音要对应十个以上的字。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恋”字被写做“孤悲”,反映了人们对于恋情的深刻认识。(笑
《言叶之庭》给我最大感触的是关于孤独。两个被现世孤立的边缘人,因为挫折与迷茫,在通往未来的十字路口处停滞不前。正如雪野说“二十七岁的我,丝毫不比十五岁时的我聪明,只有我,一直停留在原地”。也许是生活的希望之火微微摇曳之时,他们偶遇了彼此,抓住了生活给予的最后一株稻草。简单如流水账式的情节展开,对简朴、平淡生活的叙述恰恰契合了孤独者的心境:为了一朵小花而驻足;为池塘里跳跃的水蚤而发呆;为一个偶然的相遇而在每个雨天赴一场未知的约。
古今和歌集里写出了和歌的定义:是以人的内心为种子,生长出来的无数语言的叶子,茂盛而结的产物。两个人的心,被梅雨灌溉了一整个季节,终于在那个下着太阳雨的傍晚开出了花朵,得到了彼此的救赎与新生。
也许师生恋的故事显得俗套,但在某个安静的雨天花上短短的46分钟,窝在床上看看新海诚笔触下的新宿,被两个孤独的人骗取几滴眼泪,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体验。
瀨遠波也三/岩耳/世可流/瀧川乃/和連天毛/寸惠耳/安波無止曾思不
溪水潺潺流/遇矶石而两分离/可是这湍湍流水啊/最后终会合流/正如我希望我能与你再次相逢
这是今敏作为导演的第二部动画长片,对于今敏的名声我想接触过动画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听过。宫崎骏与久石让如果说是两个天才的结合,那今敏和平泽进就是两个鬼才的碰撞。今敏那斑驳陆离的视觉配上平泽进那繁杂缤纷的听感,我愿称之为空前绝后。
演员千代子,因为战时一左翼画家无法兑现的承诺,奉献了不止自己的青春,甚至是自己一生,也要不停追逐“幻影”的故事。但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却不是以“悲伤”为基调来叙述,而是一种让人充满希望的基调贯穿。
影片中,遭受过轰炸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千代子从废墟中爬起来。看着残垣断壁中画家在墙上留下的千代子画像,与深深刻印在画像旁边的那一行“总有一天”,此时伴随着平泽进的《键の君》,微风拂过面庞,我从未如此与剧中人物感情如此同步。 虽然在这遭受到战火侵蚀过的废墟中,心里却无比清澈与释然,这一刻下定的决心坚定无比,前方路途遥遥曲折无比,却依旧阻止不了我看见了终点的向往。
对于如今一个被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绑架”了大众自由思想的年代,电影关于“追逐爱情”的主题或多或少会让人感觉可笑与矫情。但这种最真挚与执着的精神,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东西,或者说是每一个时代都稀缺的。
影片中,泳子对于千代子那句话,或许就是本片贯穿始终的内核:“你因为毕生追逐那幻影般的爱情,一直显得这么年轻,而我只能演老女人。” 女主角千代子追逐一生那幻影一般的爱情,本质来说其实是她自己的梦想。“梦想”、“爱情”这些被其他作品阐释了无数遍的主题,在今敏那充满奇思妙想的手法下,得到了崇高的升华。
片名取自托洛茨基的话。托洛茨基在墨西哥流放时,得知要被斯大林暗杀,对妻子写下“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
该片背景为二战时期下的意大利。男主Guido是一个乐观善良的犹太青年。意外邂逅女主Dora。历经诸多啼笑皆非的周折后,天遂人愿,两人在一起了。但在法西斯政权下,Guido与儿子被强行送到集中营。Dora虽没有犹太血统,却毅然同行。在集中营中,Guido骗儿子,这只是大家一起玩的一场游戏,胜者可以获得一辆坦克。儿子信以为真,克服自己的情绪,不去找妈妈,不吃点心.....Guido也会找机会在纳粹的广播里问候妻子“早安!公主!”
当解放来临之际,一天深夜纳粹准备逃走,Guido将儿子藏在一个铁柜里,千叮万嘱叫儿子不要出来,否则得不到坦克。他打算趁乱到女牢去找妻子Dora,但不幸的是他被纳粹发现,当纳粹押着Guido经过儿子的铁柜时,他还乐观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儿子不要出来,但他却死在德国纳粹的枪口下。
该片运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描述了Guido一家在集中营的生活。《大英百科全书》对“黑色幽默”的解释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用喜剧表现悲剧,用悲剧氛围塑造喜剧效果,在这部电影中显示的淋漓尽致。
导演贝尼尼用把他所言最低级的喜剧表现手段“男扮女装”和“假翻译”,安插在这部影片两个极为严肃重要的环境中。假翻译德国军官说的话,让儿子信以为真是要做游戏赢得坦克;男扮女装去找妻子Dora,却被德国军官发现并要被处死。在其被押送的路上,不忘儿子躲在铁柜里,Guido摆出滑稽夸张的姿势走路,为的让儿子认为他只是在玩游戏。枪声响起,他再也没走出来。
当时在电影院看到这段,从德国士兵拿枪出来到场景转换的十秒,我一直在等Guido给我带来一个奇迹。因为前期他是那么乐观,那么幸运,我理所应当的以为这部电影应该有个HE。但我并没等到Guido出现。
贝尼尼认为“只有喜剧演员才能抵达悲剧的峰顶”。人们的悲伤不是因为电影再现了残酷的影像,因为残酷只会催生恐惧。他们以前的生活越幸福,越能凸显集中营的生活有多痛苦。就像歌德那句话:“There is strong shadow where there is much light.”
抛去催人泪下的父爱加持,我认为最该注意到的应该是影片的主旨:反战,反歧视。包括影片前期,Guido想开书店却因为是犹太人而被一再阻拦;中期Guido的儿子问他为什么许多店门口写着“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后期Guido与医生的对话。都体现当时背景下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战争是极端的行为,是解决纠纷的最暴力的手段,同时是一种永远无法具有道德的行为,战争只会催生出更多的仇恨和歧视。不可否认战争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有效方法。但它给人类带来的生命损失,环境污染,破坏经济发展是其他社会斗争无法相提并论的。
“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物。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就地掩埋。”
导演便是科恩兄弟,没活说。这部电影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没有OST,但却使音效的作用更加明显(例如有一幕在motel里用脚步声辨别杀手位置,在许多注重OST的电影里很难表现出来),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
一位走运的退伍老兵,在沙漠中打猎偶然发现了毒枭火并后留下的赃款,然而盛放200万美元的箱子中有追踪器。毒贩方面派出最残酷无情的杀手来追杀,同时一位警长也开始介入调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就此开始……
电影的开头与结尾:空镜头配合着老警长的自叙,便已经点明了它的中心内容——这些新的犯罪已然在这些“老人”的理解之外。结尾警长的对白中也提到,罪犯的犯罪理由越来越让人毛骨悚然,而他也准备退休。所谓“Old Man”便是那些活在旧世界旧道德中的人们,而他们再也无法适应这一礼崩乐坏的国度——但是再也没有属于他们的旧世界了。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技法,导演也在当年的TED上提到过:让观众自己补充情节。这与蒙太奇技法又有所不同,它的关键在于深刻地塑造人物性格,把人物传达到观众的脑海,然后让观众自己脑补合理的情节。例如凶恶的杀手总是非常在意自己的鞋底是否会沾上受害者的血迹。而在电影的最后,尽管导演没有明确的给我们凶杀现场的镜头,但从杀手出门后检查鞋底的动作看来,我们便在脑中已经脑补出了谋杀的经过。
老无所依——犹如范德林德帮于1899年逐渐濒临瓦解,步入黑暗;亚瑟·摩根于夕阳下合上双眼。文明的进程并没有给Old Man留下一处喘息之地,但是电影可以吗?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脱离了哈利波特的形象,演了一具尸体。
男主流落荒岛,濒临崩溃时海水冲来一句男尸。男主与其在岛上度过了魔幻的一段时间,最终回到文明城市,帮助他渡过难关的尸体却被夺走,他对尸体的感情也无人理解。
最让我感觉精彩应该是剧本结构吧,自始至终都以比较魔幻的方式解决非常现实的问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时这部电影没有很火,定位也是猎奇喜剧,不过我看的过程没有很开心,反而总是有些难过。我当时真的感觉男主就是我,而我捡到的,帮助我走出困境的尸体是电子游戏。我总像电影中的男主与尸体一样,与游戏一起萌发情愫,在困境中相信希望,像每个人一样在自己心里独自战斗、独自下雪的时候,游戏陪在我身边;我们度过了无数不可言说的美妙夜晚。可当我怀拥带给我无数美好的电子游戏面对他人的时候,面对家长、老师、成绩好的同学们的时候,他们就像电影结尾的妇女“那可是一具尸体啊,你是不是有病啊”——“那可是电子游戏啊,你是不是有病啊”。 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有很刻意。总之看到的都是自己。
疏离相比陌生,是一种更痛苦的体验。面面相觑的无言与隔阂,面对无比熟悉的面孔,你依然发觉感同身受的理解是一种奢望。
那句已经令人有些烦的笑梗,再看时竟然多了一丝苦笑与自嘲:我只能说懂的都懂,不懂的再怎么跟你说你都不明白。
我要怎么跟别人解释当我流落荒岛时对一具尸体的情感?就像我要怎么解释我被一款像素风的电子游戏感动得稀里哗啦?
关于书、音乐的分享,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更多「全息玫瑰」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
想想看,有时做共犯比告密者更好——犹如萍水相逢的人最终成为一段歌谣,我们是游戏玩家,我们是「全息玫瑰碎片HologramRose」。
关注公众号,加入我们:全息玫瑰碎片HologramRose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