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侠相关的作品中,除了宝剑秘籍、灵丹妙药,美食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在一些经典武侠小说中,关于美食的文字,不管是对菜色的细致描写,还是构思巧妙的菜名,无一不让人浮想联翩。武侠游戏由武侠小说延伸而来,因此食物也被应用于各类武侠游戏的设计中,或是剧情物品,或是带有特殊效果的道具,有的也作为独立的烹饪玩法系统出现。
基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游戏,食物设定基本都以原著为准。例如《金庸群侠传OL》,其中一个任务便是洪七公要求玩家给他做几道菜:叫化鸡、二十四桥明月夜、好逑汤、玉笛谁家听落梅和鸳鸯五珍烩。通常玩家只需要找齐材料,交给NPC制作,便可拿到任务菜品了。
这些可以说是金庸笔下极经典的美食,它们与广为人知的武侠故事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或出于致敬,IP之外的一些游戏,也曾使用这种方式为道具菜品命名。
事实上,文中一些菜式最初并无原型,像“二十四桥明月夜”,文中描述的制作方法更是动用了黄蓉的家传功夫“兰花拂穴手”,给这道菜添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但即便如此,出于对美食的追求,仍然有不少敢于探索的美食家们不惜花费大把时间,将这些原本只闻其名的菜品还原了出来。一些团队甚至以《射雕英雄传》为基础,钻研其中菜式并汇集一桌,做成了一道“射雕英雄宴”。
不过这些传奇菜式虽然已被还原,但对于大多数人,也不过是从文字变成了照片。更多的武侠游戏里,很少会见到凭空出世的菜式。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因此游戏多以中国传统美食为基础,设计了不少菜品。虽少了些传奇色彩,但也不再给人远在天边之感。几道中国传统菜肴,将朦朦胧胧的武侠味道拉到了面前。
说起家常的武侠味道,除了什么馄饨、花生、炖牛肉,首屈一指的自然得是叫化鸡,你几乎可以在任何武侠游戏中发现它的影子。
叫化鸡又称叫花鸡、煨鸡,是一道江南名菜。相传明末清初,一叫花偶得一鸡,但因手边无炊具调料,只好去其内脏,带毛裹上黄泥柴草,将鸡放入火中烤熟。鸡肉不焦不糊,味道鲜美。关于叫化鸡的来历有多种说法,这是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
这做法其实是有些道理的。裹上黄泥,一来为了受热均匀,二来烤熟后黄泥可将鸡毛带下,是野外拔毛的一个法子。后来这做法为人所知,经代代改良,柴草换成了荷叶,鸡肚也被填入红枣等食材,最终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叫化鸡。
可能是受叫化鸡来历的影响,也可能因为是《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的最爱,若是武侠游戏,都常常将它与丐帮联系在一起。
不仅如此,甚至在像《古剑奇谭3》这样的带些烟火气的仙侠游戏中,也会见到叫化鸡,十分亲切。
除了直接引用,游戏也会取原型稍加改动进行创新。《江湖余生》中有道“泰安鱼”,它的原型实际名为“太安鱼”。太安鱼俗称“坨坨鱼”,源于重庆市潼南区太安镇,是重庆江湖菜中的一道名菜。取鲢鱼切块,加芡汁后入锅油炸,取辣椒、八角等多种调味品调汁后加水煨汤,再加入鱼块将鱼炖熟。
游戏内便参考了其制作方法,需要取瓦块鱼、十三香和炸酥的肉沫三样材料制作。其中瓦块鱼又是一道鄂菜,主要由煎炸所得,和太安鱼的前期处理方法相近,因此材料的设定也可以说十分考究。
关于太安鱼的来历,也有颇为有趣的说法。相传乾隆某次南巡,尝得一道色鲜味美的鳊鱼,龙颜大悦。之后太安所产鳊鱼为乾隆帝进贡,故又称太安鳊鱼为贡鱼。聪明的太安人以鳊鱼为优势,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烹调技法,烹制出“太安鳊鱼”,此为太安鱼的前身。再后来,后人另辟蹊径,以鲢鱼为主料不断改良,使之成为如今闻名于世的太安鱼。
也许因为制作者本身就颇爱美食,除了太安鱼,《江湖余生》其他的菜品也都设计得十分用心。小到家常豆腐,大到自贡酥肉,每样食物都给了些描述,或是做法,或是评价,或是色香味。若是曾经尝过,见了更会倍感亲切。如虾茸饼,“外酥松脆香、里鲜嫩软绵”,短短几个字,好似已将它摆到面前,叫人望文生津。
作者并不满足于直接“上酒楼”,也爱“下厨房”,于食材原料的取材和描述便可见得。生肉生面可做菜,但若是直接食用,饱腹是可饱腹,但也得闹肚子,在游戏里便倒扣了生命值。种种设定,可以说是少见的细致。多种食材,随心搭配制作,至于能研究出什么,大概就要看自己对美食的悟性了。
除开这些,即便是剧情中,作者也得提上两嘴吃食。晋江文学作者笔下的《江湖余生》,“江湖味”与“江湖意”被密不可分地联系起来。三十万字的故事读完,你道出那些叫你念念不忘的佳肴时,尝到的不止菜的滋味,也是江湖的滋味。点个碧螺虾仁、雪花蟹斗,再配上壶美酒。身边是过命的挚友,台上是抚琴的佳人,风花雪月,酒未喝,人已醉,字里行间都透着江湖的浪漫。
这些“江湖菜”,不论是可望不可及的传奇菜品,还是触手可及的家常小菜,都是触动我们武侠情怀的一把钥匙。甚至于一碗馄饨、一盘牛肉,便可成为联系想象与现实的纽带,仿佛透过它们,尝到江湖的浪漫和侠客的意气,叫人心驰神往。我想,这便是美食带给武侠的独特魅力。
评论区
共 1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