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在本文中,我将由浅入深,漫谈特德·姜在这篇短篇科幻小说里究竟写了什么,他想表达的是什么。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如有兴趣、可先行移步他处阅读。本文内容属个人观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首先,如果我们想要讨论这本小说说了什么,首先就要从七肢桶的语言和文字入手,因为它们的文字与文字背后的内涵作为主线索贯穿了整部小说。
……(语言)它并非是无意义的,也不是无力量的。它并非只是声音的震动,并非只是一阵空气的轻微波动。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并不是它的物理特性而是它的逻辑特性。在这个人类世界中,言语的能力占据了中心的地位。
——《人论》卡西尔
我们所熟知的是我们自己的语言与文字,与我们所料想的不同的是,七肢桶的语言和文字并不如我们能够想象的任何一种结构相似,也就是说——它们的语言结构与人类相去甚远。
以下内容之所以以时间空间二角度进行分述,盖依循康德之先验传统:但凡是经验性的东西(包括语言与文字),无不在范畴之中,而最基本的范畴是时间与空间。
从时间上看,我们的文字是书写的语言、我们的语言是叙事的话语。我们通过一个个句点连起一片片段落、而在段落之中又有其自身的语言逻辑。通常的叙事方式即正叙,按照时间的流逝而进行书写。而当我们讨论倒序及其他叙事方式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将这些特殊的叙事方式视作正叙的一个变体来看待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语言结构始终是沿着时间顺时展开的;而在时间之外的结构,我们难以想象。
问题在于,这一笔是一道连续不间断的线条,而且是弗莱帕落笔的第一画。这意味着,早在写下第一笔之前,七肢桶便已经知道整个句子将如何布局。
因此于它们而言,文字是一种超时间结构。换言之,阅读者甚至可以在七肢桶的文字开端就看出故事的结局。
在《百年孤独》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羊皮纸的预言的:
梅尔基亚德斯并未按照世人惯常时间来叙述,而是将一个世纪的日常琐碎集中在一起,令所有的事件在同一瞬间发生。
发生在七肢桶文字中的正是这样一种奇妙的特性:它们的文字“令所有的事件在同一瞬间发生。”而这一点对于一般语言而言是难以做到的。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就是文字的空间结构。书写的语言自然有其约定俗成的书写方式,有时是自左向右、有时自上而下。但这种空间的书写顺序与七肢桶的语言相去甚远:
它们的句子书写起来不是一个一个挨着排,各自独立,互相有个区分,而是将组成该句的每一个字结合到一起。为了方便结合,它们旋转这些字眼、或是对字眼做出种种变形。
正如时间上表现出的乱序、他们的文字在空间上也是处于乱序的状态,所有的部分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字,而拿掉任何一部分就会对整体结构产生动摇。如果说我们的语言是将词句根据逻辑进行的组装,那么它们的语言就是词句的融合——它们完全地融作一体,没有任何空间上的次序可循。
它们的排列方式根本就不是线性的。弗莱帕河拉斯伯里写的句子就像是把许多个语标凑到一块,需要多少就用多少,凑成一大团。
抽掉任何一笔,整个句子的结构就将全然不同,只能重新组织。任何一道笔画都不只与一个语标关联,而是涉及好几个语标。”
所有从语言学上的讨论始终的肤浅的,且无法寻得一个完整的理解,当我们需要深入对语言之外的东西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们则需要进入形而上的领域,才能发现人与七肢桶语言结构之间的不同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语言的边界就是我思想的边界。
——《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
语言-思想之同一正体现于此。于人类而言,思想的边界在于语言逻辑的边界:语言需要一个时空顺序来进行叙述,否则就显得疯狂而不可理喻;同样也正因为我们书写与叙述的习惯,思想也循着时空的逻辑进行——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空的空间,或是无的时间。但对于七肢桶来说,它们的思想产生这样一种语言,而这样的语言也同时承载着它们的思想,他们的思想是超时空性的。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思维竟然不是通过内心的声音表达!二十凭着心灵的眼睛看到一团团七语,像窗户玻璃上的雾气一样渐渐展开!那一瞬间真是让人心醉神迷。
掌握一门语言的影响不仅仅是熟练使用一门语言,而是在思考的时候渐渐地会使用那一门语言进行思考。而掌握七语使得主人公“我”渐渐地会使用七语进行思考。
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而由于一切外部现象最终都要纳入内部来感知,所以时间又是感知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第四章第二节
由于我们的语言作为我们感性直观对象,那么其自然需要时空作为其前提。对于七肢桶而言,这同样有效,但是它们的时空观是与我们所不同的,尤其是其时间观。
七肢桶意识模式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他们的行动与未来事件相合,而且在于他们的动机与未来事件的目的相统一。
这种独特的时间观如上所说,是它们感知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也是他们的语言的基础。
意识材料的两种连接方式是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连接可量化的意识材料的方式正是传统哲学家把时间想象为前后相连的点组成的一条直线的观念;如果说,直线是时间的形式,那么意识材料就是充实这条直线上前后持续的店的内容,因此构成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意识状态。而连接异质的意识材料的方式则是柏格森所谓的绵延(duration)。绵延是意识材料不可分割的连续流动状态,在绵延状态中,分别不出前后彼此的界限,连续出现的每个状态相互渗透,每个当下发生的状态都包含了过去,预示着未来。
——《现代西方哲学》赵敦华,第一章第四节
绵延的生存状态对于人来说是反常识的,其意味着物理的时间的崩溃,意味着人同时是过去的自己、也同时是未来的自己;人是作为绵延的整体、而非物理时间中单纯的经验堆叠的个体。而小说中的主人公“我”,也时常处于这种状态之中:
有时我也会被语言B完全支配,这种时刻,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灰烬,时间未至已成灰。
特德·姜通过插叙的方式将主线之外的另一条线“你一生的故事”打散、打乱,插入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巧妙地使整篇小说变成一个整体。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法,特德·姜把整篇小说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串联起来,成为一个绵延的整体。
他让读者在篇首就看到了七肢桶对于“我”造成的影响,并且在篇中就已看到了作为主人公“我”的孩子“你”的结局;尽管这件事远发生在七肢桶离开了地球之后,但是这种回忆超出了时间的限制,从未来传递到了现在;或者可以说,未来以一种被预示状态展现在当下。
理智对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但理智不能把握生命的本质——绵延。只有直观的方法才能把握绵延……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理智直观之所以可能,在于它是对事物本身(物自体)的直觉,使自身处于运动的东西中并把握了事物的生命本身。
——《形而上学导言》柏格森
在柏格森处,直觉被解释为“可以通过意识这一中介,使过去的记忆、现在的体验乃至未来的勾勒相联系。而在文中,七肢桶的直觉被表现为对于未来的感知、预知的能力:
它们(七肢桶)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并按所有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来理解它们,有最小目的,也有最大目的……
自由意志的存在意味着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而我们之所以知道自由意志存在,是因为我们直接体验过它。意志是个人意识的本质部分……当人类与七肢桶的远祖闪现出第一星自我意识的火花时,他们眼前是同一个物理世界,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最后导致了全然不同的世界观。
使用这种语言的七肢桶拥有一种不同的时空观:它们有一种可以预示未来的能力。但是这并不和我们的常识相符:因为对于人来说,能够预见未来,就意味着就能够改变未来。这是因为人不可置疑的自由意志存在。那么看上去对于七肢桶来说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他们没有自由意志,它们只是依照预示的未来行动;要么他们有自由意志,但是它们依旧选择了依照预示的未来行动。
倘若是前者,那么意味着它们只是单纯遵循预示的未来而行动,那么他们的思想也必然是单线性的、符合因果逻辑的,但是他们的语言却表现出惊人的灵活性、他们的语言可以同时表征多个意义。单单这点就足以驳斥七肢桶没有自由意志的观点了。并且、“能够思想作为因果性的未来”这件事本身就以自由作为前提了,否则思想就不能称为思想,而仅仅是一种自然活动:像是岩石风化、树木落叶一般。
那么这种情况下,唯有后者是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一个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愿意践行已经预示了的未来?则需要一段引述加以论证。
自由并不意味着是完全的放任自由,在康德那里、自由意味着自律自由的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是什么?自由意志意味是对因果法则的独立性:
这样一个意志必须被思想为在相互关系上完全独立于现象的自然法则,亦即因果性法则。但是这样一种独立性在最严格的意义上,亦即在先验的意义上称为自由。
——《实践理性批判》康德
那么看上去好像承认了自由意志就意味着因果法则的消亡,然而并非如此,康德在这里引出了一个道德实践法则。
他之所以能够做某事,乃是由于他意识到他应当做这事,并且在自身之中认识到自由,而如无道德法则、自由原本是不会被他认识到的。
——《实践理性批判》康德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引出道德法制呢,在康德那里,道德法则就是“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定言命令;意味着倘若符合道德法则,那么就必须绝对遵守。
而在七肢桶那里,不论这种法则是以什么形式展现,与康德的法则之共同点就是“绝对命令”。
但是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为什么一个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愿意践行“绝对命令”?践行已经预示了的未来?
你要仅仅按照你同时也能够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动。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康德
事实上,自由并没有取消了绝对法则的存在,而是意味着:自由是作为法则的奠基而存在,人们做出这一种选择是出于自由意志。而对于七肢桶来说,实践已经昭示的未来,意味着绝对地遵守于他们来说的“绝对命令”,而选择践行也是出于他们的自由。
于是,这个事实同时意味着一个更深邃的真理:它们具有人类目前不曾拥有的东西——“绝对理性”。
在同步并举式的意识中,自由这种观念却没有多大意义,但同时也不存在‘被迫’。两种意识不一样,仅此而已。
是的,仅此而已。一边是庸常的人类意识,一边是绝对理性的意识,二者并无通约,同样也无法理解。七肢桶的“动机”(即“绝对命令”)与他们的目的(自由意志的倾向)相统一,它们达到了康德所设想但无法实现的“自律自由”。
因此,我们得出一个唯一的结论:“他们有自由意志,但是它们依旧选择了依照预示的未来行动。”
于是,被我们在前文中舍弃了的因果性法则再次出现,因果性的结果与实践中践行“绝对命令”得到的结果同一,两法则融合成为一个主客观相合的法则,一个目的论和因果论之间完全消除了分歧的理论——七肢桶践行它们预示的未来,不是出于因果,而是出于自由,而实践与预示的结果的同一性意味着它们的设想与实践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它们(七肢桶)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并按所有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来理解它们,有最小目的,也有最大目的……七肢桶全都事先知道双方会说些什么,这是事实。但为了让它们所知的对话变为真正的事实,对话仍然必须进行。
正如现实所展现的,人可能永远无法掌握这样一门语言的精髓,被时空范畴所局限的人可能永远不具有预言的能力,但文学始终能带给人超越理论与现实的内容;而在这里,特德·姜所带去的正是这样一个超现实的、关于语言、关于时间的故事。这也是科幻小说之力量,给人带去以可能性的展望。
于小说中的“我”而言,对于未来的展望改变了当下的“我”,尽管依旧依循既定的将来前行,却再也不是麻木的、被动的接受,而是拥抱未来;于现实的读者而言,小说所展现的是“另一种可能的现实”,即使我们当下的生活无聊乏味、未来遥遥无期,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怀抱希望,展望未来。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寻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
谁不把生命看成一个自我毁灭的幻影,谁就仍然被生命所困。生命不该是一部赠与我们的小说,而是一部由我们制作的小说。
——诺瓦利斯
评论区
共 1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