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直奔骑到天蒙蒙亮。充满寒意的晨风阵阵袭来,鱼肚白的天空有一只乌鸦高高飞过,嘴里发出刺耳的嘎嘎声。
—— 《Idylls of the King》 , Alfred·Tennyson
电子游戏是多种媒介综合的载体。文学可以影响绘画,影视可以从绘画中寻求视觉表现,电子游戏则可以复合这些形式,构造出一种直观的、更为沉浸的体验。毫无疑问,眼睛是人们感知电子游戏首要的器官,所以游戏设定的原画对整个游戏风格的定格至关重要。在这个媒体代替艺术家决定信息传达的年代,想和大家分享一位19世纪版画家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古老之物,也不失其力量吧。
对比是关键。单个的黑色就是黑色,但是通过连续的排列组合便可以达到类似于一个灰色块的效果,保持这种连续性,再控制黑与白的总体比例,便可以得到不同差异的黑块。以线为例,一些基本手法:
通过以上一些手法,或者混合使用它们,便可以制造明暗差异了:
那如果是黑色作底子呢?让我们把上面的灰阶图负片一下:
可以看到,同样操作手法也可以塑造明亮,而且亮部光感更加强烈了。试着运用一下:
之所以介绍技法,是因为对于大众来说,其实不仅可以关注内容,也可以看到画面本身中一些微妙的地方,感受一下尤然有意味的形式。一幅花大量时间创作的画,人眼却可以一眼看完,不停留一下,未免可惜。诚然,现在的一些现成品的艺术品,会有被嘲弄的危险,有人会去欣赏马歇尔的小便池光滑的内壁,他本人一定会笑掉大牙,但这却值得思索,大概只有被搬进艺术馆的日常生活用品,才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般吧。
古斯塔夫·多雷(1832-1883),一位杰出且闻名的插画家、版画家,终其51岁的一生竟有一万幅作品,甚至连他自己都难以记录下创作出的插图。就算算上他手下的工作室,面对需要耗费大量力气的雕版时,也需要大量时间——又一个孜孜不倦、献身于自我追求的灵魂。
由于多雷插画的精细,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铜版画,令人惊讶的是,其大多数采用的是木刻。传统木板画印象中是这样的 :
北方欧洲的丢勒这幅木版画,象征着战争、死亡、饥荒、瘟疫的四骑士,向手无寸铁的的人群奔去,在他们身后是地狱之神哈迪斯。画面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塑造,线条虽然简单,但排线手法巧妙,线条追随着物体结构,人物造型生动真实,背景则大部分只用了横着的细线平行排列突出中心。
不过此时丢勒的巅峰之作,已经深受铜版画语言的影响了,多雷亦如此。确切地说多雷的版画是木口木刻,与普通木刻不同,木口木刻采用的是木头的横截面,而且是木质木纹特别细腻的硬木,年轮越多越细密。因此可以向各个方向雕刻,不必拘束于木头的纹理的走向。 多雷虽然不是“木口木刻之父”,但却是其技艺顶端的男人,他将铜版画的技法融入木刻中,将复杂的光线和细微的层次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同时也归功于多雷打破了木刻狭小的版面,发明了木头横截面拼版的技术,实际上我们见到的多雷《圣经》插画原图,差不多有全开(781×1086mm)那么大,细微差异的线条排列在一起,如蝴蝶效应般,面积越大,层次与其他部分就越分明。
上图可以看到,即使背景都是近乎于平行的排线,但通过多雷精湛的手法,任然可以在保持画面高度和谐的情况下,做出各种微妙的视觉体验——用“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形容也不为过;画面如此真实,同时超脱到,似乎可以唤醒到背后上升的精神力量,这也是多雷的《圣经》插图备受教徒的推崇的原因。半透明的天使充满了浪漫的想象,精神高于肉体的概念,也暗示了上帝的讯息是在精神层面感受到的。
正如版画家陈琦所说:“艺术的高度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的难度,根本在于画家思考的深度,是由观念、创作思路决定的。”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取悦眼睛这么简单,还在于其艺术家技法与观念的有机结合;因此,有必要聊一聊多雷的人生经历和他脑海里暗藏的思索源头。
古斯塔夫·多雷很早便表现出对绘画的兴趣。据传他5岁时便有成熟的创作,天分加上孜孜不倦的努力,让他能在15岁向法国一家人气幽默杂志毛遂自荐,从此开始职业生涯,仅到16岁便成为法国报酬最高的插画家。20岁古斯塔夫·多雷进军世界画坛,终其一生都相当富有、辉煌——艺术一半是商业,另一半是文化。
而多雷的插画艺术才能大多体现在为文学作品创作的插图上,堪称“文学与插图的绝配”。从1854年拉伯雷的《巨人传》开始,他便为大量文学作品创作精美的插图。其中著名的,如为但丁《神曲·地狱篇》创作的文学插图作品,令同时代的文森特·梵高都敬佩不已;随后的《神曲·炼狱篇》、《神曲·天堂篇》对开大小插图本的发行,其销量直破当时记录,这种视觉恐怖类文艺作品能进入大众眼里,实属难得,这也是当时法国中产阶级热门的收藏品。
除《圣经》外,还有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弥尔顿的《失乐园》、拉·封丹的《寓言》、面向儿童的作品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等,直至逝世,多雷都从未停止过工作。
这里面,多雷为丁尼生的《国王之歌》做的插图,是我最喜欢的系列:
作为一名黑魂玩家,对这个向上攀升的螺旋梯再熟悉不过了,而且有理由相信《黑魂1》里纵向延伸的地图设计灵感很可能来自这里。
中世纪欧洲流传极广的文学形式——以骑士冒险及宫廷爱情为主,杀不完的龙、救不完的美女、错综复杂的爱情、啧啧称奇的比武,刺激冒险的旅程。直至今日,这类文本也广泛在电子游戏中发扬光大。作为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故事——亚瑟王传奇,到了多雷手中,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多雷的插图有着超凡脱俗的想象和对开阔、宏大的史诗级场面的渲染与构造;除此之外,如此吸引我的是那种沉郁的风格——黑暗。如周丁一所说的:
在浪漫主义的美学中,黑暗和死亡都具有着双重的含义。黑暗象征着现实世界的忧郁、阴暗和冷漠,同时黑暗也模糊了白昼中现实与理性的差别,因此能给世界带来和谐;死亡中含有悲痛和一种否定的喜悦,并且也是精神运动的最高点和情绪体验的巅峰。
黑暗的基调,死亡的氛围,这与他的家乡有一定的关系。
多雷出生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区的斯特拉斯堡,此地处于德法交界,在历史上于德法之间几经易手,这里的人不仅会使用两种语言,而且是在文化上直接相互交融的。
父亲作为一位道路桥梁工程师,开始是并不赞同多雷从事绘画的。多雷家位于斯特拉斯堡大教堂附近,这座宗教哥特式建筑物,虽然沉郁,但却有着来自比例、光色的美学体验,那种尖拱向上飞升的的感觉深深影响着多雷。还有当地的黑森林,多雷童年喜欢去的地方,他后来的插画也常喜爱描绘大自然的奇景。阿尔萨斯的风景、德国民间传说和神秘故事、德国文学也是刻印在年轻时代的多雷。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他不仅在日耳曼文化里接收直接体验中实现了与上帝精神合一的思想,还一直笼罩与神秘主义的氛围中,还有强调理性的德国古典哲学,加上法国正在流行的浪漫主义,多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塑造了他。即使多雷作品时常带有阴暗和一点恐惧,但他的确却是有一个幸福童年的。这种交相的刺激,成为多雷独特视角的来源,也是他打开幻想的钥匙 ,大概如此,才能创作出如此黑暗瑰丽的插图吧。
多雷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受到人民喜爱,是因为他还有着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这崇高的品格,以至于梵高称赞多雷是一位的“人民艺术家”,他很多作品是面向普罗大众的,他创作的讽刺性漫画更是对现实生活赤裸裸的批判。还有其在《圣经》描绘的穷困农民,悲惨的民众更是体现了这点。多雷通过那“神圣的光线”去描绘真实的社会与人民,他酷爱的聚光也照进了现实里头,视觉冲击引导而来的,对现实的思考。
最后,古斯塔夫·多雷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美好,殷实而备受赞誉,虽然在他的时代并未被法国主流认为是艺术家,但时间替他证明了一切。兢兢业业、51岁未婚的多雷死于中风,不过他对“死亡”做了如此之多的绘画语言上的阐释,相信他也能坦然直面吧,如他的插画般,可以轻松提供一个沉思的视觉载体,让无所依的灵魂(如果存在的话)至少明晰了些。
有关多雷衍生出来的东西还有很多,但限于我本人的水平,对其所处的神学、哲学、艺术的缺乏深刻的了解与探究,便到此为止了,希望大家在此能感受到多雷的魅力。
[1]Pen&Ink Drawing,Alphonso Dunn
[5]多雷《圣经》插图本的“语—图”互文关系研究,周丁一
[8]University at Buffalo Libraries,Gustave Doré Illustrations Digital Collection
万分感谢他们所作的研究!其实感觉免费的知识共享挺难的,很多图很难找,能让大家在此不费力气的领略画家风采也是我的初衷。 同时本文如有不当之处,海涵,欢迎广大老师朋友指正。
评论区
共 3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