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2017年初秋的某一天,那是iPhone X发布的日子,同时也是苹果的新总部Apple Park对外的首次开放,当来自全世界所有的媒体和嘉宾迎着库比蒂诺和煦的微风和明丽的阳光,踏入会场,他们会看见一个熟悉热情的面孔靠在餐品桌一旁。而在震惊褪去之后,他们便争先前去与其合影交流,人群中不乏心情激动之人拿出那本大部头的《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nia》,希望这位苹果永远的功臣可以在书的扉页写上一笔,抑或留下一点记号。
大家沉浸在欢乐与幸福之中,阳光从树影中倾泻下来,而他则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注视这一切,也许是同样的幸福,也许是难以言喻的骄傲,直到人群中有人抬起头,发现了他的痕迹。人们才突然意识到,他从未远去。
一切都要从一本书说起。2004年初夏,沃尔特·艾萨克森接到史蒂夫·乔布斯的一通电话,后者希望艾萨克森可以写一本关于他的传记,彼时的艾萨克森刚刚出版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传记,并且正在着手完成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传记,对于当时还远未名及此时的史蒂夫,艾萨克森认为他还在事业的波动期,而拒绝了他的请求。艾萨克森不知道的是,在这一通电话之后,史蒂夫便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癌症手术。直到5年以后他才知晓了这个消息,并开始着手于史蒂夫传记的工作。
也许是知晓命运无常去日无多,史蒂夫希望由一个他认可并信任的人将他的故事传递下去,和Apple一起成为他留给世界的遗产,在宇宙中留下痕迹。
这便诞生了那本曾经名声大噪,并被全世界无数创业者当作圣经的《史蒂夫·乔布斯传》。
2010年 ,以本·麦兹里奇《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为基础拍摄的《社交网络》上映并大获成功,并在第二年提名多项奥斯卡金像奖并最终拿下了最佳改编剧本,使得编剧艾伦·索金红极一时。当然TSN的成功更是离不开导演大卫·芬奇和当年无比年轻的杰西·艾森伯格。
2011年 ,史蒂夫·乔布斯去世以后,索尼买下了此片的改编权。
2014年初 ,索尼希望两位幕后天才与TSN的制片人斯科特·鲁丁再次联手,将硅谷另外一位永恒的传奇搬上荧幕,改编蓝本便是这本《史蒂夫·乔布斯传》。
2014年三月 ,正在忙于大本和裴淳华主演的《消失的爱人》后期制作并热衷于描绘人类变态一面的的大卫·芬奇表示他愿意执导本片,前提是索尼邀请彼时刚与雷德利·斯科特合作完成《出埃及记:法老与众神》拍摄并扮演摩西的克里斯蒂安·贝尔出演本片男主角史蒂夫·乔布斯。(巧合的是,后来在电影中同时也是史蒂夫人生中占重要篇幅的Macintosh1984超级碗广告便是由当年刚刚摄制完《银翼杀手》还在中年的雷德利·斯科特执导拍摄)
2014年四月 ,《消失的爱人》曝光第一款预告的同时,大卫·芬奇因索尼无法满足预付一千万片酬并让芬奇掌握营销控制权而与索尼谈判破裂退出了项目。(此片预算只有将近3500万美元,同时索尼对芬奇导演的《龙纹身的女孩》回报比非常不满,即使鲁尼·玛拉的演绎如此优秀。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大卫·芬奇和索尼的决裂)而这则只是这个项目波折的开始。大概一周之后,本片传出风声将由曾执导《猜火车》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学院奖导演丹尼·博伊尔联手刚刚出演了《华尔街之狼》的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担任导演与出演本片。
2014年十月 ,小李子宣布退出该项目,原因在于在结束了《荒野猎人》的拍摄之后,他想息影一段时间而专注于制作人的工作。在此之后,索尼与艾伦·索金又希望克里斯蒂安·贝尔回归出演,但最后依然不了了之。最终索尼放弃了该项目,由环球影业接手,版权易手花费超过将近3000万美元。
2015年1月28日 ,在经历了一整年的波折之后,环球影业发布官方声明确定本片定名《史蒂夫·乔布斯》,由丹尼·博伊尔执导,艾伦·索金担任编剧,迈克尔·法斯宾德出演男主角史蒂夫·乔布斯,同时确认了其他相关卡司。
2015年9月5日 ,《史蒂夫·乔布斯》亮相特柳赖德电影展,获得了很好的口碑。(Apple的联合创始人兼乔布斯的终身好友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担任了本片的顾问,也是史蒂夫的亲友中唯一公开称赞该片的人。史蒂夫的妻子劳伦·鲍威尔从一开始就在阻挠本片的拍摄,并且一直拒绝与艾伦·索金会面。史蒂夫的另两位挚友,当时还在任的Apple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爵士(Sir Jonathan Paul Ive)表示在与观众交流后他认为这并非生活中真正的史蒂夫,在《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他表示史蒂夫并非一个不择手段达成目标的混蛋,而Apple的现任CEO蒂姆·库克则认为这类影视作品显得非常投机,他并不喜欢。)
2016年1月11日 ,本片获得第73届金球奖最佳剧本奖。
2016年2月28日 ,本片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两项提名。
艾伦·索金是个天才,至少从某种层面上是,不管是扎克伯格还是史蒂夫,人们总是能看到他们想看到的部分,或者说那些他们不想看到的部分也能让他们惊呼“oh That’s must be him。” 当然无论是劳伦还是蒂姆,都不愿意承认这是Steve in there life,但是每当一个凡人被冠以弥赛亚的王冠,他们就会拥有另一种责任,成为另一种符号,即便是在他们身后的日日夜夜里。
无论人类文明如何变迁,只要还没有哪个先知出现革新我们的本质意识和价值观念,我们都会需要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亦或是一个人,无论载体和形式如何改变,来引领我们的生活和命运,克服我们的弱点,让我们看到更好的可能性,让我们看到未来和希望。史蒂夫恰巧成为了其中之一,全世界无数面对生活琐碎却想成就更多的人们或是籍籍无名在艰苦中奋斗却又饱怀理想主义的创业者都曾以他激励自己,有的人跨过了深渊,而更多的人却没有。无论如何,多少人依旧选择前仆后继,为他们心中的伟大迈进,而正是他们的勇气和向往,同样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向前迈进。
追逐伟业的过程中同样有人为了权力和野心,但是更多的人是为了爱和感激,都是为了让后来的人们能够感受到进步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史蒂夫所做的就是为此,无论你是否使用的是苹果的产品,只要你打开任何一部智能手机抑或是电脑,又或者观看一部皮克斯的动画电影,你都可以看见他的影子。(关于爱和感激的言论出自史蒂夫自己的访谈)
It’s like five minutes before every launch, everyone goes to a bar, gets drunk and tells me what they really think.
熟悉索金剧本的观众最为称道的就是他热衷于以大段台词构建冲突和戏剧张力。作为一个从小热爱聆听他人聊天说话的编剧,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才华和语言的魅力创造了一个看似封闭但其实极其广阔的世界。电影几乎没有太多外景,主要的故事都发生在发布会前的幕后之中。
剧本的核心当然是以对话构架起整部电影,第一次观看时你甚至会完全晕头转向,四十分钟以后你便会被剧本结构所震撼,三段式的结构清晰又明了,拥有和所有苹果产品一样简洁。电影只聚焦了三个阶段,而这三个时代,三场发布会,三个产品,三个Steve,都来自他生命中最重要却不为大部分世人所知的故事。
有趣的是,不同的时代特征来自镜头前不同的质感,剧组使用16mm胶片拍摄了1982与1984年的戏份,而到了1988年,剧组又使用了35mm的胶片镜头,而在乔布斯再次回归苹果的1998年,剧组则改用了数码摄影机。以隐约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表现这16年间的技术进步。
影片中由杰夫·丹尼尔斯扮演的角色是曾经的百事和苹果总裁约翰·斯卡利,同时也为史蒂夫带来了人生中最大的戏剧和剧变。1984年将近,因为董事会对于史蒂夫的极其不信任,同时也因为他的自知之明认为自己还远不能成为苹果的CEO,而Mac又需要一位营销天才帮忙进行推广,在经历了几轮选择之后,他们将目光看向了当年的百事总裁,因为百事可乐大挑战而声名鹊起的约翰·斯卡利。史蒂夫于1983年3月前往纽约,开始了说服斯卡利的旅途。他向他推荐了鲍勃·迪伦的音乐,邀请他前去艺术馆,同时也探讨了薪水的区间。后来的三十年里斯卡利不止一次的提起史蒂夫最终说服他的那幅景象:在一阵尴尬的沉默之后,史蒂夫低着头,看着自己的鞋子说: “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呢,还是想抓住机会改变世界。”
他们都不知道,这段看似深切的友谊在短短几年之后让史蒂夫彻底离开了自己创立的公司,而同时也因为这段被放逐的岁月最终成就了他未来的荣耀。
影片将斯卡利塑造成了拥有父亲意象的角色,借此描绘了史蒂夫生命中的困扰。虽然拥有无比热爱他的养父母,但是被亲生父母抛弃的阴影依然伴随了他的一生。最终这位有着父亲意象的盟友也同样背叛了他。
而导演很巧妙地在1984年的Mac发布会上就埋下了决裂的种子,对1984超级碗广告的不同看法和理解注定了他们远非一个世界的人。当史蒂夫沉醉于那表现反抗权威的精神之中,斯卡里却执着于苹果公司不能雇佣一群看起来像恐怖分子的秃子来拍摄广告。
而后面的两段闪回叙事的交叉剪辑,便是丹尼·博伊尔深谙的后现代拍摄手法。1988年,NeXT发布会前夕,通过闪回剪辑最大化呈现了史蒂夫与斯卡利的矛盾,再得益于索金大段对话表现的戏剧张力,通过法鲨和丹尼尔斯出神入化的演技,为观众呈现了完美且酣畅淋漓的复仇戏码。
十年后的1998年,则是通过16年前后他们第一次见面与最后一次见面的交叉剪辑而最终和解,同时完全呈现出父亲的完整意像。有意思的是史蒂夫1983年说服斯卡利的场景中最后弱化的那句台词,正是著名的 “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 。
这里涉及剧透,有一个小爆点,同时还提及暗示了多点触控技术及iPad原型机和iPhone的出现,算是编剧的小彩蛋。虽然这一段戏份没有太多历史根据,但是熟悉史蒂夫故事和苹果历史的人应当会相当欣慰,而整部电影类似的很多彩蛋都融入了相关剧情之中。
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由著名喜剧演员塞斯·罗根扮演,塞斯·罗根和沃兹本人在开拍之前进行了大量的接触与交流,并且他在网上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其中包括沃兹的Keynote、演讲、视频。而他也坦言在参与本片之前完全不知道沃兹是谁。
作为苹果车库创始人之一,他主导设计的Apple I与Apple II成为了苹果乃至史蒂夫成功的基石,同样是见证了史蒂夫从车库里的嬉皮士成长为苹果真正的领袖,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至今,时至今日你还说不定可以时不时在苹果发布会看到他的身影,虽然他已退休多年。
电影中描述的沃兹与史蒂夫的矛盾看起来是技术实用导向和工业设计导向之争,此争论不只存在于苹果公司的历史之中,甚至在库克担任CEO期间,这种争论都从未停止。已经退休的苹果设计总监,一手奠定了现代苹果工业设计风格的Jony Ive就曾和苹果工程部门有着不少的矛盾,而库克在其中除了解决矛盾更多时候似乎也依旧给了Jony更多的话语权,一方面苹果的工业设计水准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同时也诞生了Magic Mouse 2 和垃圾桶Mac Pro以及拥有反人类充电方式的Apple Pencil一代,这些都是以牺牲部分实用性而满足工业设计美感的产品。
如今的苹果依旧是一家设计驱动性公司,任何同行都难以望其项背,但是在满足设计的同时,也给了实用性更多的空间,同时苹果也通过革新技术本身达到同时满足实用性和设计两种导向。ARM架构的M1芯片便承载着这个作用,M1芯片的MacBook Air就完全不需要配备风扇,在不牺牲实用的情况下,实现了当年史蒂夫对于电脑禅意的构想。
而他们真正争论的,是史蒂夫没有正视沃兹对于苹果公司和个人电脑的贡献,没有尊重他的这个朋友,既然拥有沃兹本人盖章认为这和真实的史蒂夫相差无几,从侧面说明沃兹与史蒂夫的戏份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就是当年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包容。
翻开苹果的历史,你会发现沃兹一直愿意作为幕后的工程师为苹果工作,而在台前代表苹果公司的则永远是史蒂夫,在无数的采访之中,他对此都表示欣然尊重和理解。多年以来对史蒂夫有很多批评的声音,其中不乏有影片中表现的那样,认为史蒂夫没有技术实力,但是却能够代表整个苹果公司。索金在剧本中用一句台词回应了这些批评:
Musicians play their instruments. I play the orchestra.
很准确地道出了史蒂夫和苹果的关系,他是苹果的基因和灵魂。
真正令沃兹难以释怀的,是老朋友对自己不够尊重。在1998年的争吵之中,沃兹认为史蒂夫把他当作林戈·斯塔尔(Sir Ringo Starr)而他真正应得的地位则应当是约翰·列侬,通过这个比喻,他向老朋友道出了自己的不满。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最后的iMac发布会上播放了和真实历史相同的Think different宣传片,在闪过沃兹的镜头之前,宣传片中约翰·列侬以一种特别与沃兹相似的打扮出现在他头顶的反射镜中,中间再次闪回了几秒1976年他们在车库创业时的画面,也许老朋友是尊重他的,只是以史蒂夫自己的方式。
下面这段史蒂夫与首席工程师安迪·赫兹菲尔德的对话更能体现史蒂夫对待下属和好友的心境
“Why do you want people to dislike you? ”
“I don’t want people to dislike me.
I’m indifferent to whether they dislike me. ”
“Well…since it doesn’t matter? I always have. ”
“Really? I’ve always liked you a lot. That’s too bad. ”
通过此片来批评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个独裁者和暴君是有失偏颇的,电影中塑造的史蒂夫和真正的史蒂夫一样,严厉对待下属但是从未不尊重他们,1998年回归苹果后的史蒂夫更是如此。一个真正的独裁者不可能和他管理的下属成为要好的朋友,更不可能容忍另外一个工程团队的叫板,也不可能在几十年之后,当年曾陪伴他多次前往日本参观索尼工厂的Macintosh工程总监Bob Belleville谈起他时还无比哽咽。当你阅读越来越多和他共事的人的访谈之后,你才会渐渐发觉他只是一个固执,对产品苛刻,有些容易情绪激动但同时拥有非凡才华的普通人,更多时候,也是一个友善的好人。
这真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场景:在一个美丽的秋季夜晚,你的汽车抛锚熄火了。乔布斯的朋友穿着正装在为你修理汽车,你则在跟乔布斯美丽的妻子说话。乔布斯和他的孩子坐在车里,尝试着打火。
那就是当时的情况。你并不能经常接近象乔布斯那样的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就更加难得了。他们与普通人一样,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我想,他们是真正的好人。
丽萨·布伦南-乔布斯(Lisa Brennan Jobs)是电影中横跨三幕的核心,同时也代表了电影中史蒂夫的救赎和和解。
在真实的历史中,丽萨是史蒂夫与前女友克里斯安·布伦南的女儿,在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拒绝认领,具体的原因他从未提起,虽然后来他与丽萨也建立了不错的关系,但是关于他拒绝认女依旧没有具体的原因,被生父简达利抛弃的执念在其中一定影响了他的心理。史蒂夫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人,在二十多岁便功成名就,也几乎在同时,父亲的责任也降临在他的头上,或许他觉得自己还远未准备好。影中描绘的史蒂夫与丽萨相处的关系其实相对现实要友善许多,索金的剧本中,丽萨更像父母离婚后被分到和母亲一起生活的女儿,电影中简化了很多现实中的矛盾,而是通过丽萨完成了史蒂夫改变和救赎的最后一环。
与丽萨关系最重要的转变来自1988年的NeXT发布会前夕,9岁的小丽萨跟随父亲转场于发布会的台前幕后,剧本中相当精彩的几部分均诞生于此。
首先在丽萨第一部分的戏份结束之后,沃兹入场,与丽萨进行了一场简单的对话,这场对话在表现出人物各自与史蒂夫的矛盾的同时,也将戏剧重心转移到了沃兹身上,之后与沃兹与史蒂夫的第二部分开始。这段剧情完全展现了艾伦·索金对于对话构建剧情与人物的功力。
而史蒂夫转变的细节则是从意识到丽萨与自己的相似之处开始。丽萨的第二部分是与史蒂夫探讨歌曲开始,此时的歌曲来自Joni Mitchell的《Both Sides Now》,是他们共同喜欢的音乐,无意间拉近了他们的距离,而在云端NeXT logo背景前站立的丽萨则是以一种非常隐晦的镜头对应方式表现了这对父女的相似之处。
在第二部分的最后,史蒂夫因为不想丽萨离开继续了刚刚关于歌曲的探讨,而此时丽萨说出了台词:悔恨,借由丽萨之口说出了史蒂夫真正的心理,在一个突然的拥抱之后,史蒂夫的心理彻底发生了变化,法鲨将这种突然意识到自我变化的震惊,疑惑和思考演绎得出神入化。
“Hey what was the second version?
You said the first version was girlish, what was the second version? ”
“I can’t really think of the word. ”
“Okay, well have a good day at (school). ”
“Regretful. ”
“What?”
“Like wishing you could go back and do things over again. ”
“You’re too young to be regretful. ”
“Not me, the person singing the song. ”
在疑惑和思考的同时,斯卡利的突然出现打破了这一切,而法鲨精湛的演技又再次表现了从疑惑到愤怒的无缝切换,成功将戏剧重点从丽萨再次转移到了斯卡利身上,这之间的剧情转换自如没有任何割裂,相当精彩。
而当时间转移到1998年,此时丽萨已经19岁,在哈佛读书。相较于1988年,这里的室内争吵就稍显逊色了,到了天台外景,史蒂夫与丽萨的最后一幕,和解与救赎开始,最后,望着女儿带了十年像个砖头一样的索尼Walkman之后,史蒂夫说出了那句话。
I’m gonna put music in your pocket.
歌曲《Grew up at midnight》响起,在暗示了未来iPod诞生的同时,电影进入了最后一幕:iMac G3的发布会。
丹尼·博伊尔为所有热爱苹果的粉丝复刻并打造了一场来自20年前的光影盛宴,在穿插过当年宣传片的片段的同时,当大屏幕上接连变换出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鲍勃·迪伦,马丁·路德·金,毕加索和拳王阿里,当Grew up at midnight的伴奏和观众的掌声与欢呼融合在了一起,当Think different的光影模糊了法鲨的容貌却留下了只属于史蒂夫·乔布斯的神气和背影,对于无论是有此经历亦或是没有的我们,都能穿越屏幕和时空的限制感受他的魔力。
没有大卫·芬奇担任导演让此片留下了一大遗憾,但是丹尼·博伊尔和艾伦·索金与各位演员依然交出了非常满意的答卷:一场对史蒂夫·乔布斯人生致敬的三幕戏剧。不熟悉苹果乃至史蒂夫历史的观众观看本片可能会丧失许多乐趣,但是就如同所有苹果产品一样,优秀的产品会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一样的魅力,我希望这部电影也一样可以。
影片最后,音乐变缓,镜头变焦,史蒂夫朝丽萨缓缓走来。
“I was in another lifetime, one of toil and blood”
“When blackness was a virtue and the road was full of mud”
“I come in from the wilderness, a creature void of form.”
“Come in,” she said,
“I’ll give you shelter from the storm.”
法鲨站在的是与30年前相同地址的Mac launch(Flint Center of De Anza Community College, Cupertino, California)
About Joanna Hoffman
温斯莱特曾再次拜访Joanna,每当谈到Steve,她总是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虽然电影中大部分关于乔安娜的故事都是虚构的。
NeXT是史蒂夫离开苹果创立的公司,后来他还成为了皮克斯的老板,为现在引领动画潮流的皮克斯工作室做出了不少贡献。
伊卡洛斯前奏曲这个名字是改编自《史蒂夫·乔布斯传》第十七章的标题。
Bob Belleville的故事来自于纪录片《史蒂夫·乔布斯:机器人生》
中间那个故事来自Quora上一名叫蒂姆·史密斯(Tim Smith)的用户发表的回帖,他的故事被评为最佳故事,而史密斯是Applied Design Group的一位负责人。
片尾的音乐来自Bob Dylan的Shelter From The Storm,鲍勃·迪伦是史蒂夫非常喜爱的歌手,前者还在201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最后片尾的字体来自1998年iMac G3宣传时期的字体。
广告中出现的完整人物名单: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鲍勃·迪伦(Bob Dylan),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 约翰·列侬(John Lennon)及小野洋子, 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 爱迪生(Thomas Edison),阿里(Muhammad Ali), 特德·特纳(Ted Turner), 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 甘地(Mahatma Gandhi), 艾米莉亚·埃尔哈特(Amelia Earhart),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 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 吉姆·汉森(Jim Henson)与青蛙柯密特(Kermit the Frog),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及 毕加索(Pablo Picasso)。以一个年轻女孩Shaan Sahota睁开眼睛作为结尾。
本文中部分史实内容均出自《史蒂夫·乔布斯传》和另一部传记《成为乔布斯》
Dedicated to Steven Paul Jobs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