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瑞典是中立国,此外瑞典还通过军火销售为自己赚了一大笔外快,可以说整个二战后的欧洲瑞典是最享福的,它既没受到战火的破坏,也没有因为经济问题而产生内忧。但正所谓“外无强敌外患者,国恒亡”,二战中的美苏英德都经历过大规模的装甲战争,所以他们在战后已经形成了相当可怕的装甲部队力量,美英有潘兴、百夫长,苏联有T54、T10。就连二战惨败的德国也靠着美国的援助得到了M41和M47坦克。而此时的瑞典装甲部队使用的,依旧是落后的StrvM42型坦克。瑞典人需要立刻弥补自己的装甲部队劣势,以防在未来可能爆发的“冷战热打”中吃瘪。
50年代后,瑞典军方明白依靠本国现有的工业基础进行完全自研坦克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瑞典当局者的策略是一边进口外国成熟的坦克,一边改进自己现有的坦克。于是乎,Strv74诞生了。
Strv74整体是基于StrvM42的底盘换脑袋改进而来,要想提高M42坦克的战斗力最有必要的改进就是换装更强大的75mm博福斯炮。当然由于更大尺寸的火炮需要占用更大的空间,所以Strv74便拥有了这个和车体比例极不协调的炮塔。
不过和这奇丑无比的外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Strv74的内部却很舒适,而且50年代英国已经和瑞典达成了百夫长坦克的出口协议,所以Strv74也用到了一部分百夫长坦克的设计技术。甚至某些Strv74坦克内部的指示器用的都是英文标注。
Strv74是一款基于40年代底盘改进的坦克,它的底子要明显落后于同辈的百夫长和T54,所以它本质就是个“一炮遮百丑”的火力支援战车。除开这门性能还算可以的75mm炮外,Strv74就再无优势可言。不过令人震惊的是,Strv74这辆坦克一直服役到80年代中期才完全退役,也算是一代神车了。
瑞典自知StrvM42难堪大任,在百夫长和Strv74还没有生根发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基于本国的坦克工业基础研发一款适应战后环境新坦克。
根据瑞典军方和各大承包商最初的设想,Leo是一款重30吨左右,装备75mm火炮,时速可以达到最高60km的突击型坦克,但是在研发过程中却遭遇了种种挫折和变故。
首先是75mm火炮,如果是在刚结束二战的时代,75mm炮完全可以对付主流的装甲目标,但是50年代后75mm炮除非高初速高膛压,否则很难和现阶段的装甲车辆击剑。因此105mm主炮也就被搬到了Leo坦克计划上,但这样又额外增加了车重,让发动机不堪重负。
另外,Leo的装甲设计也没有什么亮点,正面70mm,侧面40mm。这在50年代的装甲对决中就好比纸壳盔甲。而由于发动机供应一直跟不上,也让其机动性远远跟不上设计指标。最终Leo计划胎死腹中。
但与其说是发动机的失败拖累了Leo,不如说是设计上的落后决定了其结局,Leo即使放在当时的眼光看,也就是40年代的技术水平,以此基础来设计一款想跟上时代的坦克不是个靠谱的活儿。与Leo同时期的还有Lago,Lasen等一大票小车扛大炮的设计,他们的结局都和Leo大同小异,不是胎死腹中就是先天畸形。这也让瑞典深刻的认识到本国坦克工业已经严重跟不上时代主流,必须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弥补差距。
冷战初期笼罩在西欧各国坦克部队的不散阴霾就要数苏联人的IS3重型坦克。在当时IS3几乎是一款无法战胜的坦克,因此西方各国都开始了针对“IS3恐慌”的治疗过程——美国人拿出了M103,英国人搬出了征服者,法国人提出了AMX50。而瑞典也不甘示弱,开始自己的埃米尔重型坦克计划。
瑞典自知本国没有重型坦克开发经验,所以在设计开始时就选择了和法国人合作。根据当时的设想,瑞典的第一款重型坦克首先要控制体重,最好不要超过40吨,因为瑞典地形复杂多变,沼泽和泥泞的冻土特别多,这就要求重型坦克必须尽可能的减重来适应瑞典糟糕的路况条件。其次车体长度尽量控制在7米以下,以求适应瑞典的路况和隧道通过标准。火力方面则是选择了105mm,120mm,150mm的主炮,力求能在中远距离上轻松击穿各式苏联重坦假想敌,此外主炮俯角要能达到10度,这样可以有利于瑞典军队依靠反斜面山地进行防御战(卖头)。
在这个设计指标下,一个代号“埃米尔”的重型坦克开发计划启动了,在这个项目中一共有三套方案被提出,包括埃米尔1型,2型,3型。
这三个方案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主炮配置和车体长度上。从图纸可以看出,埃米尔早期阶段,车体还是以正斜面设计为主,而到了后期阶段则改成了箭簇型车体。
虽然埃米尔总是给人一股AMX50的远房表亲的幻觉,但实际上,埃米尔的炮塔设计要优于AMX50。埃米尔的炮塔正面出炮盾部分外是不会上下摇摆的,这样埃米尔的炮塔正面防护性要明显优于AMX50。
时间到了1956年,这时埃米尔也完成了最终的设计定稿,同时第一个车体底盘被生产出来,这时的车体首上已经变成了类似IS7那样的箭簇型,同年对这个车体的测试工作也正式展开,由于炮塔部分研发进展缓慢,所以这时只能加装临时配重块来进行测试。而为了掩盖这个军事机密项目,于是这批被生产出来的底盘被授予了“ Kranvagn (起重机)”的称号,因此游戏中的埃米尔和KRV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称号而已,本质都是指瑞典的第一代重型坦克计划。(这就是传说中的瑞典战忽局吧,囧)
车体的测试工作非常顺利,KRV不仅能够在瑞典苛刻的路况条件下顺利行驶,机动性更是不输于同时期的任何重坦。但和车体工作相反,KRV的炮塔研发却陷入了停滞,主要难点在于火炮稳定器和自动装弹机上,而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后续研发的推进,摇摆式结构被证明难以在核生化战场上幸存,因为炮塔结构的缝隙会让各种辐射粒子,有毒有害气体渗入。
终于KRV计划在50年代末彻底放弃,仅留下一堆车体样本以供后续研究。
KRV的失败并没有让瑞典人服输,1958年后,瑞典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坦克研发。在召开的坦克研讨会上,有四个新方案被提出:
借鉴美式坦克的研发,注重炮塔防护和机动性,同时要求火控和火力卓越。类似M48A3或者百夫长的设计。
借鉴德国坦克研发经验,追求机动性和火力,牺牲装甲和生存性。类似豹1的设计。
瑞典本国的新设计,无炮塔结构,液压悬挂,机动性极好,同时火力迅猛。
将百夫长的炮塔放在KRV车体上,打造一个高机动性重型坦克,以弥补百夫长车体防护的不足。
最后技术验证通过,STRV S方案成为了胜利者,从而演变成STRV103坦克。而同时瑞典本国也 在服役百夫长MK3和Strv 74坦克。Strv103从诞生时就备受争议,因为无炮塔实在是过于前卫,以至于很多人都觉得STRV103应该叫坦克歼击车而非坦克(事实上某血条游戏就是这么划分的)Strv103的成功,可能更多的是瑞典希望本国的坦克研发经验能够在实战中获得历练。而至于Strv103的实际作战能力,幸于冷战没能真的热打,Strv103的性能只能停留在各个射击场上的测试数据里了。Strv103一直服役到21世纪,尽管早已不再生产,但它们依旧保留在瑞典军方的服役清单内。
不过还好瑞典这条科技线没那么多虚空造车,而且最近的马拉松奖励车Strv K也是符合历史的。虽然性能不怎么样就是了。希望WG后期能再多挖点历史老车吧,而不是自己手画草图。
评论区
共 1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