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战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驶出喀琅施塔得海军要塞,停泊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河口。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巡洋舰奉苏维埃政府的命令,开炮宣告十月革命起义开始。(此处存在争议,一种说法认为当时起义部队与临时政府武装激烈交火;另一种说法认为,起义并未遭遇大规模抵抗。)
总而言之,当时彼得格勒起义的赤卫队主力以海军和工兵为主,数量非常有限。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环境。以列宁为首的新政府为了稳定国内环境,立刻着手退出一战,与德国媾和。当时列宁主和,布哈林主战,托洛茨基主张停战但不签约(不战不和)。最终列宁以辞职为要挟,逼迫托洛茨基支持自己,投票通过决议。1918年3月,苏德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很多俄罗斯史学家将其称为俄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条约。1918年11月,苏维埃利用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宣布此合约无效。
然而这个条约的签订后的一个小连锁反应,却产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重大后果——当时的苏维埃外交负责人托洛茨基为《布列斯特条约》背锅,被解除了相应职务。而换给他的新职务是军事委员会主席,主持全俄军事事务。
“1917年10月,彼得格勒赤卫队不过4000人,莫斯科赤卫队也不过3000人;但都是训练有素的武装人员。”(《苏维埃五年》)
正是这不足万人的赤卫队,在托洛茨基的带领下,经过三年苏俄国内战争,打成了足足五百万人的苏维埃红军。
1918年3月,协约国开始武装干涉苏联革命,各国武装以及由协约国扶持的白军席卷了大半个苏维埃。组建一支属于苏维埃政府的武装力量已经刻不容缓。
摆在托洛茨基面前的最大问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配备或人员问题,而是信念和建制问题,他必须使这只部队和以往的沙俄帝国军队有本质上的区别。
因为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前和过程中,布党一直反对战争,叱责军国主义,动员士兵和低级军官表达诉求,对抗军队纪律。而当国内战争爆发后,很多革命者依然坚持同样的观点,视军队为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暴力工具,是工人无产阶级的敌人。另外,也认为军队里高强度的集中化以及绝对服从制度,从根本上有违新政权的倡导的民主委员会制度。
当时苏维埃政权里的乐观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都反对招募组建“正规军”,主张用赤卫队加士兵委员会的形式进行战斗。
托洛茨基头脑非常清醒,他迅速的转变了观点,“对信奉过的一切都要憎恨,而对憎恨过的一切则要信奉。”1918年4月3日,托洛茨基正式向中央执委会提交计划,准备通过征募组建一支由苏维埃和党领导的正规红军——这支部队包括支持革命的无产阶级、贫农,还可以逐步放宽至中农、小资产者。另外,招募旧沙俄时代的职业军人出任军官。
签订《布列斯特条约》时坚决主战的布哈林又跳了出来,坚决反对托洛茨基的建军方针,怎么能使用旧沙俄军官呢——“拿破仑之流露面了!” 但是托洛茨基的计划获得了列宁的支持,招募士兵组建红军的工作在苏维埃控制的区域有条不紊的开始进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招募旧沙俄军人出任军官。根据资料,1918年,内战前期,四分之三的红军指挥官和行政人员由旧沙俄时代的军官担任。而这个比例在内战结束时,降为了三分之一,通过内战积累经验和扩军,红军提拔了一大批新的年轻军官。这些人,绝大部分成为了卫国战争时的主要将领。
1935年,苏联恢复军衔制,第一批的五大元帅,沙俄旧军官出身的有图哈切夫斯基、布琼尼、叶戈罗夫、布柳赫尔四人,而布尔什维克出身的仅伏罗希洛夫(斯大林铁粉)一人。另外,红军自己培养的军事天才伏龙芝英年早逝(1925年去世)否则他应该也能占个元帅名额。但从数量上来看,红军的高级指挥体系还是以沙俄旧军官为主。
当然,托洛茨基也并不是非常信任旧沙俄军官。一方面,他将所有军官的妻子儿女全部编入名册,扣为人质,稍有不慎可能会全家遭殃。另一方面,他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经验,全军设立政委。从连长到总司令,每一个指挥官身边都会有一名政委。在他的设计下,前者负责军事训练和指挥作战,后者负责指挥官的忠诚及部队的士气。
这一系列的举措虽然产生了一些问题,并在后来的战争引发过各种争议,不过在当时看来,确实是简洁而高效的。
若对旧军官的领导不加监督,红军在政治上就会瓦解。在布尔什维克的外行指挥下,红军就会在战场上注定被消灭。对这一体制的作用作过虽然勉强却是最充分赞扬的人,恰是这一制度的手下败将邓尼金,他说:“苏维埃政府应以其巧妙手段自豪,它用巧妙手段制服俄国将军和军官们的意志和头脑,使他们成为虽不情愿但却唯命是从的工具……”——《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879-1921》
一支全新组建的红军源源不断地开上了前线。这里我们可以介绍下苏俄国内战争的基本状况了。
苏俄国内战争是人类历史上参战范围最大,参战人数最多,伤亡最为惨重的内战……东起西伯利亚,西至波兰境内,北到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南及高加索山区,武装干涉军和白军从四面八方杀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白军绝大多数由旧沙俄军队构成,由英国提供武装、物资,在人员和火力上具备明显优势。
但白军的弱点也非常明显,比如虽然占领区大,而实际控制人口数非常少,很难直接获得补给;各部非常分散,无法有效联络沟通;部队统领均为沙俄旧贵族,观念陈旧,无法动员民众,耗损后不能补充兵员;白占区道路铁路相关配套极其落后,交通耗损巨大。
反观红军,苏维埃政府控制了当时俄国最主要的工业区和大型城市,能进行充沛的战时生产;各集团军由托洛茨基统一调配,协同作战(不过,斯大林的西南方面军武德充沛不太服管。也正是此时,斯大林跟托洛茨基及以图哈切夫斯基为代表的军队大佬们结了很多梁子。)红军在人民群众动员方面非常得心应手,那真是部队越打越多,战力越打越强……
另外,除了经典的红白CP之外,苏俄国内战争开始后,苏维埃民间还自发形成了一支“绿军”,勇猛顽强的活跃在红军和白军的后方……在红军占领区,他们打红军;在白军占领区,他们打白军。他们的口号是:“俄罗斯农民永不为奴!”
归根结底,苏维埃政权是工人的政权,但列宁及苏维埃中央对农民,尤其是地主、富农抱有巨大的偏见和敌意。(可以参考电影《列宁在1918》中列宁和老农的对谈)而白军占领区更惨,白军不单抢粮,还强征农民入伍。内战交战双方,都引发了农村农民的强烈不满,迫使他们自发组建成民间武装,对抗任何来犯势力。后来,随着战争的进行,不少白占区绿军参加了红军。
这还没完,乌克兰无政府共产主义领袖马赫诺也趁着一战结束,东欧地区出现了权利真空,为乌克兰独立而揭竿而起。他组建了一支“黑军”,一开始主要打白军,打外国干涉军,打所有无产阶级敌人的部队。但后来,随着政治风潮变化,代表苏维埃政府的乌克兰布尔什维克领导没有任何力量。乌克兰当地人民在民族主义者的煽动下极其仇视苏维埃政府,苏维埃也不放弃对乌克兰的直接领导,将图谋独立的黑军视为了敌人。最终,红军、白军、黑军三方打作一团,再加上乌克兰民族主义领导的部队,整个苏西北乱成一锅粥……乌克兰的混乱严重影响托洛茨基的声望,因此而来的指责,曾迫使托洛茨基主动辞去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位,但苏维埃中央没有同意。
乌克兰往南就到了苏维埃的西南地区,这里有顿河、伏尔加河两条大河流过,水土肥美,乃哥萨克的老巢,也是全俄罗斯民风最彪悍的地区之一。
当地军事委员会主席斯大林也是实在人,不整那些虚的,打就完事了。1918年7月,察里津战役直接开打,打到1919年2月结束,打的非常精彩,打出了一位慈父,三位苏联元帅(布琼尼在这里组建了骑兵军、叶戈罗夫打出了第10集团军,伏罗希洛夫打成军事委员会委员),捎带还有一本诺奖文学小说《静静的顿河》,最后还有一座留存在军史的著名城市(内战后,1925年察里津改名斯大林格勒)。
当然,德国鬼子做不到的事,不代表俄罗斯人自己做不到。1919年年初东线的高尔察克被击溃后,邓尼金率领的南线白军转为主攻部队,1919年夏季,邓尼金攻占察里津,兵发莫斯科。
最惨的是北面,在种族属性完克俄罗斯人的芬兰人帮助下,以及利用英国海军的水上支援,1919年冬季北部白军进逼彼得格勒,虽然当时苏维埃政府已迁至莫斯科,但彼得格勒依然具有无法替代的象征意义。当时包括列宁在内的苏维埃高层均对北方战局抱持悲观态度,列宁也提出了放弃彼得格勒死守莫斯科的建议。
此时托洛茨基和斯大林都站了出来,这也是两人少有的一次意见统一——两首都决不能丢。托洛茨基亲赴彼得格勒督战,而斯大林率部去南线参战。
当时的彼得格勒已经能望到远处的英国坦克,但托洛茨基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托洛茨基骑在马上,把因害怕而后退的士兵集合起来,率领他们回到战场。临时拼凑建成的工厂拼命努力,在尤登尼奇大炮的射程范围内进行生产,开始制造出像坦克样的车辆;恐慌因而结束。正如尤登尼奇所说的那样,正规部队和匆匆建立起来的赤卫队,甚至妇女队都“蛮勇”地进行反击。托洛茨基到达后一个星期,防御部队转入进攻。十月革命两周年时,也是他40岁生日,托洛茨基回到莫斯科向苏维埃执委会报告胜利。 ——《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879-1921》
至此苏俄内战局势逆转,苏维埃政权转守为攻,并很快取得最终胜利。托洛茨基和他所缔造的红军,至1920年秋,共88个步兵师、29个骑兵师、61个空军支队及一些炮兵和装甲部队,总兵力五百余万,已经成为一支令整个欧洲胆寒的赤潮。
当苏联红军从华沙撤退后,欧洲的学者称颂波兰骑兵又一次保卫了欧罗巴。
让我们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吧,1919年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驶出的阿芙乐尔号打响了十月革命第一炮。1921年2月28号,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约两万士兵又一次举起了反叛大旗,武装起义对抗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权。
这场暴动像闪电一样照亮了现实——列宁
托洛茨基、图哈切夫斯基和捷尔任斯基带着八万红军及契卡部队赶到彼得格勒。谈判未果后,托洛茨基下令进攻,经过几天的血战,3月18号红军攻占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起义军被击毙过万人,一千人被俘,八千余人逃至芬兰。
为什么,为什么最先支持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红海军会造反!因为当时苏联的战时经济情况太差了,整个俄罗斯被内战彻底打成废墟了。所有人都在依靠粮食配给艰难度日。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太差了,随着布尔什维克宣布战时专政后,苏维埃政权彻底打压和迫害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说好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全啥都没有。肃反工作更是令人寒心,有个玩笑:列宁认为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杀人太多;托洛茨基认为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杀人太少。
总而言之,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海军们,又一次向糟糕的时代举起了枪……这里还是要感慨下,俄国海军,专精陆战——克里米亚战争他们打陆战;日俄战争他们打陆战;内战起义他们打陆战;再过十几年卫国战争他们还是打陆战……从未打赢过,但从未投降过。
至此,托洛茨基和他创造红军的故事至此彻底结束了。后边的事就可以连上大尉老师的节目了。
PS: 听大尉老师的节目太激动,只是觉得没讲托洛茨基和内战太可惜了,就随便聊一嘴,挂一漏万 ~请有兴趣的同志们继续补充!
评论区
共 2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