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计算机角色扮演游戏”,人们都会产生特定的联想:史诗级的战斗场面,密契主义[1]的角色系统、中世纪的艺术风格、玩家视角下的叙事方式……
然而,能够像《另我》[2]一样诠释 RPG 内涵的游戏少之又少。这款游戏由儿童心理学家彼得 · J · 法瓦罗(Peter J. Favaro)开发。游戏更侧重对于通俗现世的无穷无尽地重新组合,并没有凶神恶煞的兽人让玩家屠戮,也没有不可告人的阴谋待玩家揭露。
在《另我》中,玩家操控角色体验人生大事,根据自己做出的选择影响角色属性。与《创世纪 4》(Ultima IV)类似,游戏开始前,玩家要回答一系列问题来确定角色的初始属性。游戏共有七个人生阶段,玩家可任选作为开局,也可以从胎儿时期开始。
游戏中,玩家会在一个个带有特定主题的场景中做出抉择,其中涉及爱情、家庭、事业等。这些场景分别反映出角色在特定年龄段里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而玩家要在所给选项中做出选择。玩家可以代入现实经历,做出符合本心的选择;也可以做出现实中不敢做出的抉择——四处捅娄子,让自己深陷窘境。这些抉择会以数据的形式影响角色的人际关系、资产情况、职业走向与健康状况。虽然游戏界面将大部分数据展现得清清楚楚,但玩家并不需要花大功夫堆砌角色属性。对于这款游戏而言,沉湎于此无异于买椟还珠。
许多 RPG 游戏都号称没有完全相同的游戏,但《另我》所塑造的游戏场景包罗万象,估计很难不会重复。游戏中,你可能是一位“钻钱眼”的商界大亨,可能被谋杀于某个小巷;或孑然一身,或觅得良缘;或孤独终老,或子孙满堂。游戏结束,玩家会按捺不住心头的冲动,迫不及待重新开局,看看如果做出另一种选择,会衍生出何种故事进展。简言之,《另我》用游戏的方式演绎出现实世界的两难抉择。
这款游戏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也因此招致不少非议。这款游戏有性别主义之嫌,起初发售时分为男性版和女性版,未考虑同性者、双性者以及单身父母的诉求。玩家似乎只有遵循 80 年代的传统价值观,才能获得较高的游戏收益。
无论如何,时至今日,《另我》的重要性仍非同小可,对现代冒险题材游戏(如 Telltale[3] 旗下作品)的拥趸来说更是如此。难道你从未幻想过,如果能有一段不一样的人生,那会是怎样的光景吗?
[1] 译者注:原文是 esoteric,但笔者将其意译成“密契主义”,即神秘主义,源于希腊语myein,意为切断自身感官对外界的感知,感觉自己的灵魂与一个至高的精神实体相契合,具有超言说性、知悟性、暂现性,被动型四大特点,即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靠一朝顿悟与外力实现的特殊体验。可参照RPG游戏中,角色升级,瞬间学得新技能的设定。
[2] 译者注:另我,心理学术语,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提出,即另一个自我,往往与一个人正常或原有的性格有鲜明区别。
[3] 译者注:Telltale 是一家美国游戏公司,字面意思是“讲故事”,而这家公司的确长于交互式电影般的剧情叙事,但由于创收不足,2018 年该公司宣布破产,2019 年由 LCG 娱乐收购,保留 Telltale 之名。Telltale 代表作为《行尸走肉》、《我们身边的狼》、《无主之地传奇》等。其中,《行尸走肉》击败《刺客信条3》、《质量效应3》等优秀作品,荣膺 2012 年度游戏大奖。
-------------------------
The CRPG Book 是 Felipe Pepe 联合百余位志愿者耗时四年整理的类百科书籍,覆盖了上世纪 70 年代至今的百余款游戏,是了解 CRPG 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我们作为千千万万试图翻译本书的项目组之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继续坚持这一宏伟的计划:我们致力于完整翻译本书,并加入大量科普类注释,在降低阅读门坎的同时提升其教育价值,传播稍微严肃一点的游戏文化。 另外,我们已和中国大陆某出版社以及原作者签署书面协议,没错!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含中文独占内容)一定会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