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是朵盛开不败的花,如果你永远爱她。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约翰·济慈
专业的美术史,其分类、研究做得相当细致深入。然而对于一个普通的爱好者来说,有时只是为了“大饱眼福”,且面对价格高昂的高质量印刷品,电子图像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便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整理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史的意义和价值,绝不在于仅仅为读者从远古洞窟壁画到今天的装置与行为艺术的美术发展道路,而是在于给读者提供一个坐标系或者价值判断体系,这里的读者既包括艺术爱好者也包括从事艺术实践的专业人士……
分类有弊处吗?但不分类不按一定条件来就无法对事物进行有效的对比。
本文的作品是按年代进行的划分的,简要的选取,没有详细文字的叙述。因此值得一提的是所见是所知,或者说是本能的反应加上认知的投射形成的视知觉,读解艺术家的画就是调动我们对可见世界的记忆和经验,通过试验性的投射来检验他的图像。即了解更多的背景后会看到更多、更有趣。当然它们都只不过是画而已,况且这里的还是画的“复制品”——电子图像,所以来吧,坠入想象。
本文收入约150位艺术家,共计220多幅作品图像。水平有限,如有误处,望不吝惜指出,海涵。
感谢观看,精力能力有限,有许多不完整的地方,见谅。
本文主要参考书籍:《外国美术史简编》张敢编著以及《中外美术简史》下篇,张敢、劭亦杨编著。十分感谢这些素未谋面的老师们的钻研。图像来源于平时网络收集,没有内部渠道挺费劲的,维基、谷歌是好工具。
诚然不看美术史,不画石膏体,绘画任然能创作出精彩的作品,关键是掌握怎样能被人读懂的表达方法。此外,画家持有怎样的信念作画,他的作品是否是否表达了他的想法,这是值得注意的;反过来亦然,画可以被无限解读。所以某些艺术品会带来误解,了解其背景是关键的。
这里安利我十分喜欢的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通俗易懂有趣;若不尽兴,推荐他的《艺术与错觉》,同样的清晰明了,最后引用里面的一段话:
艺术语言的真正奇迹并不是它能帮助艺术家创造真实错觉,而是在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手中,图像具有半透明性。在教我们重新观看可见世界时,伟大的艺术家给予我们仿佛已洞察不可见的内心王国的错觉——只要我们能像非洛斯特拉托斯所说的,知道怎样使用我们的眼睛。
评论区
共 3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