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诸事不顺:疫情造成的封校、腱鞘炎复发、俄乌的战争。倒退几年似乎永远无法意识到平静与我之间的若隐若离的距离,似乎永远都是一眼望尽而触不可及。
莫名想到了维伦纽瓦的《焦土之城》,一部用极其平静的笔墨描述战争的电影。
《沙丘》应该是维伦纽瓦在国内受众相对广泛的作品,但这部风格鲜明的作品在他的目前整个导演生涯中或许也只是展现其视听风格的一个侧面。
维伦纽瓦的作品基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并以《焦土之城》和《囚徒》两部作品进行划分。前期,他的《下一层》、《理工学院》、《焦土之城》仍具备明显的学院派风格,在《囚徒》后启用知名演员(《囚徒》中“狼叔”饰演了一位寻找失踪女儿的父亲),并丰富了自己视听作品的风格:在高设定作品中仍不失现实感、大量的浅焦镜头。
那些难以被“接盘”的影视作品,如《银翼杀手》、《沙丘》这些前人已达至臻或无法完美呈现的作品在他的“妙手回春”下都取得了商业和艺术的平衡。我个人是很喜欢这样永远具有勇气的导演——不畏惧题材的挑战、不一味以展现自己风格为目的地拍摄。在我严重,上一个有这样的气质的导演是库布里克(他和塔克夫斯基或许都已成为电影的神)。
这次聊聊《焦土之城》主要基于其现实性的考虑,文末或许也会聊些电影之外的。
相比《伊万的童年》,《焦土之城》或许称不上温柔,但相较于作品所反映的故事,维伦纽瓦的呈现形式是极其温柔的:没有刻意渲染暴力的配乐与大升格画面,只呈现了姐弟两人去面对母亲平静如水的回忆——战争,是如何造成“1+1=1”的悲剧的。
影片的结构相对规整:通过巧妙的转场实现双线叙事、便签风格命名般的分幕设计、常规的镜头设计。
但《焦土之城》之所以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正是他用一种冷静的角度去刻画了战争可能导致的悲剧并表现出了我们与战争的距离。
母亲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与相恋之人私奔却亲眼目睹爱人被家人因宗教和道德感强杀、遗腹子被母亲以烫下烟疤的形式做记号后送去孤儿院、在读书中遭遇内战、因目睹信奉基督教的民兵滥杀无辜去刺杀其领袖被关进监狱、在监狱遭受凌辱.....
姐弟对母亲的过往一无所知,他们迁就到加拿大后对战争一无所知。倘若没有母亲的遗嘱,他们或许会对曾经的悲剧一无所知。而我们也在电影观看的过程中中与他们保持了相近的角色——对战争一无所知的人。
在角色的设置上,姐弟两人具有功能上的互补:姐姐高度敏锐且敢于探查真相,弟弟相对保守。而在逼近真相时,弟弟又完成了自己的人物弧光,最终展出来猜出了故事的真相。
在影片中,面对过往的人以轻描淡写的口吻讲述过去的事时,正因为我们和姐弟俩都一无所知,我们产生了共情。而在“1+1=1”的答案揭晓时,我们先一步得知真相,这是维伦纽瓦给我们的温柔。
影片的技法是扎实而平淡的,但已经有了维伦纽瓦后期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特征:用浅焦镜头表现角色与环境的疏离感(《降临》、《沙丘》中对主角刻画的近景镜头常用)、用逐层深入的方式将信息透露给观众(《降临》里多段式的与外星人接触)、尽可能运用自然光(《边境杀手》,不过这个特征可能与主摄影师罗杰迪金斯的摄影风格有关)。
因此,当影片最后姐弟两人说出“1+1=1”时,那段被我们透过“俄狄浦斯”和些微线索推断出的结论也得到了证实:母亲的第一个孩子,在被送到孤儿院后,以童兵的身份先被伊斯兰教派右派的人培养成狙击手,后被右派基督教的人俘虏培训成狱卒,在监狱里玷污了自己的母亲。对于姐弟两人,自己的哥哥和父亲是同一人。他们怀着复杂的情绪,将母亲托福的两封信送给自己的哥哥,一封是以母亲的口吻写给儿子的,一封是以囚犯72号(母亲监狱时期的编号)写给施虐者的。
影片没有交代姐弟与哥哥是否相认,只将哥哥手捧鲜花站在母亲墓前作为结局。
“能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只是母亲的看法,一个经受了战争摧残的人在死前唯一能做出的选择,她把自己的道德困境丢给了孩子们,希望爱能够弥补一切,而非仇恨。可悲的是,母亲和儿子的相遇。正是哥哥爱的缺失——他寄找到母亲的希望于自己能立下战功将威名远扬,不论是充当无差别射击的狙击手还是对待囚犯冷血无情的狱卒。
“Love and Peace”,或许在面对战争时是一回事。
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们对战争一无所知:当自己置身与道德困境中时,我们总需要选择一种解释,去填补失去的——可能是丢失的肢体造成的幻痛,或者情感上大段的空白。
战争当中只有血色的和黑色的笑话,一种只会让士兵们自己笑,一种只会让后面的人笑。
《焦土之城》是一部温柔的作品,而总会有更加血淋淋的作品让我们知道战争的可怕。
在听闻俄罗斯将车臣部队派往乌克兰作战的时候,犹豫再三,我点开了下载已久的《炼狱》——一部从俄罗斯角度出发的,对第一次车臣战争进行描述的电影。
这部作品低成本而呈现出的粗粝使得自己更像是纪录片——没有花哨的技法,只剩下血肉横飞的画面——影片中除了四处藏身的新兵,就是杀人成性的敌人。而可悲的是,他们拥有相同的语言和思维体系——在阿富汗战场上,他们有人曾经是战友。
这是一部没有美感的作品,也是一部很难抛开感性而用视听手法进行分析的作品(很多内容或许也无法配图)。受限于影片尺度和个人原因,原谅我暂时做不了这部作品的分析。下面引述一些关于车臣战争的影音资料(无血腥画面,可放心观看)
假期因为写文本,看了不少战争相关的文字作品,《西线无战事》、《永别了武器》等等,也重新玩了《勇敢的心:世界大战》等一批游戏,他们没有对战争的功过是非去进行评价,而是以一种个人化的视角去呈现了战争对个人的摧残。功过是非给后人评判,但伤害是实实在在落在个人的身上的,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伤害或用戏说的方式去评说伤害也都是伤害的形式。《西线无战事》中,让主人公最挫败的便是,那身随时可能让自己在前线丢掉性命的军装成了父辈眼中无上的荣耀,他们高谈阔论战争的局势,仿佛他们的孩子不在战场上。
评论区
共 2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