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常需要输出大量创意的人来说,如何保持头脑的活跃度、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成了一件要紧事。
本文聚焦灵感的来源和创造力的根源两方面,为各位发量日渐稀少的创作者们提供一些科学提高创造力的方法。
关于灵感的获取,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就是苯环结构式的发现。
早在1825年,苯就被发现了,然而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间,人们仅仅知道苯分子非常对称,却不知道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怎样才能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
1864年冬天,比利时根特大学的一个工作室里,凯库勒坐在炉火前,注视着炉膛内跳跃、旋转的火星,长久以来苦苦思索苯的结构,让这位德国化学家在安静的午后,疲惫地进入了梦乡。
在梦中,他看到炉膛里飞旋的火星变成了旋转的碳原子,这些碳原子前后衔接连成了一条长链,化作衔尾蛇,在空中兀自旋转不停。
醒来后,凯库勒恍然大悟,苯分子的结构正如梦中的衔尾蛇一样是一个环。
凯库勒的经历并不是纯粹的运气,在他做这个梦之前,他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思考,这就是灵感的酝酿过程,我们都有类似的体验——灵感往往不是在案前苦思冥想获得的,而是在那之后,于开车、洗澡、散步、做梦时偶然迸发。
为什么酝酿期会有助于灵感获取呢?在心理学中有两种理论试图对此做出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创造力的根源是好奇心,而好奇心来自于童年时期对性渴望的压抑。富有创造力的人尽管在儿童时期压抑了本能,却在成年后以其他手段表现出来,比如,艺术家充满想象力的创作、科学家对揭开自然奥秘的求索,其实都是在掩饰性冲动。所以,创作活动其实是潜意识在好奇心的掩饰下,寻求内心冲突的解决方案。
认知理论认为,处于酝酿期的人们,一直在对头脑中的信息进行加工,睡着的时候也不例外。这种无意识的思维活动,让理性判断下不会被组合到一起的思维线索得到随机组合的机会,恰是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组合,组成了最优的思维连接,大脑将无关的思维联系删除、留下强关联的部分出现在意识中,这就是灵感的来源。
那么,如何刺激灵感涌现呢?还得先讲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
往一杯水里滴入一些墨水,起初,水里的熵还比较有序,有的地方很黑、有的地方透明,很快,墨水扩散开来,直到整杯水变得均匀,这一过程就是熵增。大到宇宙,小到个人,都在经历熵增,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从有序变得混乱,直到达到最混乱的平衡状态。
拿工作举例,我们都体验过忙了一天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的空虚。就觉得这一天特别混乱,接踵而来的都是各种琐碎小事,心力憔悴地处理完才发现自己毫无产出。
意识的混乱是幸福的杀手,想要幸福就得让意识持续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抵抗精神熵,保持专注,这就是心流。更有学者提出——创造力的本质就是心流,我认同这一说法。
《盗火》一书中就讲到了通过技术手段达到心流的方法,答案就在认知和神经脑科学领域。
人的大脑有“β波”“α波”“θ波”,当你进入尤里卡时刻(即上文提到的,打破线性思维的平行随机组合思维线索的连接模式),大脑会发出一种更高级的“γ波”。汇总一下四种脑波对应的状态——
β波:对应前额叶皮层主导的理性思维,保持机警;α波:对应白日梦,更平静的大脑活动;θ波:对应排除外界干扰的深入思考;γ波:对应创造性思维的尤里卡时刻。
科学家研究发现,功夫精深至顿悟领域的西藏僧人在打坐中会发出γ波,但是,这些僧人平均需要打坐34000个小时才能达到该水平,也就是30年的时间。
2012年,悉尼大学做过一个实验——经颅磁刺激,通过在受试者头部放置一个绝缘线圈,线圈通电后刺激磁场内的神经元放电,来达到治疗重度抑郁症的效果。它的原理是利用很弱的磁场脉冲,暂时关闭前额叶皮层的冷认知区域。后来,悉尼大学用这一方法提高受试者进入尤里卡时刻的效率。
轻度电击下,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膜去极化,细胞的活跃度和响应输入一并提高,在受试者练习技能时,会加速新的神经通路的形成。在实验的20-40分钟内,受试者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动作变得流畅自然,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心如止水。
对照实验表明,同样做一道考验创作性的题,未被刺激的受试者只有5%的回答率,接受刺激的受试者则有40%。更有传言美军研发出了一种叫做“经颅直流电刺激器”的头盔,提升士兵在训练和作战时的专注力和表现。
事实上,海豹突击队和谷歌已经在针对雇员的心流时刻开发方面走得很远了。
海豹突击队研发部门专门盖了一栋楼,叫做头脑体操馆,里面有一套仪器,通过把人置于高浓度盐水中保持漂浮状态,并隔离外部感知,训练受试者缩短进入心流状态的速度。
谷歌在大楼里准备了一些冥想室,为员工提供带有传感器的套装和神经反馈设备,帮助员工提升工作效率(没错,是强化过的程序员!)
那么,没有这些高科技手段可以依赖的普通人,该如何训练自己进入心流状态呢?
心流体验有四个特点:忘记自己,忘记时间流逝,获得丰富信息,做复杂工作毫不费力且拥有强烈的愉悦感。
想要进入心流状态,就得有意识地让大脑朝这四个特点靠拢。
人的大脑里同时存在很多种声音,每一种声音对应了不同的自我,比如,正在节食的你面对一块热腾腾的苹果派,脑中会迅速掠过几个声音——
“看着就好好吃啊!吃它!”“不行,我正在减肥呢。”“吃一小口没关系吧?”“大不了我今天多做几个波比。”“旁边没人吧?我可不想暴露自己自控力不足。”
我们的大脑中随时会发生一场激烈的争论,为了进入心流状态,你得关闭前额叶皮层主管的两个声音,一个是自我批评,一个是时间感。
我们在上台演讲前后,脑中很容易出现自我批评的声音。上台前,既怕自己讲得磕磕绊绊引人嘲笑,又怕自己讲得不知所云被人看轻,一边讲、一边还要为自己讲错、忘词的地方尴尬到脚趾抠地……唉,我怎么就这么笨!这种自我批评的声音会让人离心流状态越来越远,表现也越来越糟。停止自我批评,是进入心流状态的第一步。
人的大脑中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区域负责计时,时间感分布在前额叶皮层的各个部分,来自随时的计算。忘记时间感,能为你省出宝贵的大脑带宽。
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个高负荷运转的CPU,我们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处理信息的带宽非常低,差不多每秒处理120个比特,然而,光是一个人在你耳边讲话,对方提供的信息就占了每秒60个比特,两个人同时跟你说话,你脑中的带宽就被占完了(我以前还特意训练过自己一边看书一边听书的能力,事实证明练不出来,只会顾此失彼)。
平常状态下,我们的大脑保持有意识的机警,发出β波;进入工作状态后,随着你忘记自己、忘记时间,大脑开始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帮助你提升注意力和敏感,β波渐渐被α波取代,你会更容易从新鲜的视角看待问题;再进一步深入后,大脑分泌出内啡肽和花生四烯酸乙醇胺这两种激素,减轻压力和不适,进一步提升思维的敏锐度,此时你的大脑发出了θ波。
θ波是在我们睡眠时才有的脑波,当你的大脑已经处于半睡眠的状态,更多的区域关闭以后,潜意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人类的感觉系统每秒都在向大脑传递1100万比特的信息,意识能处理的部分我在上面提到了,每秒120个比特,剩下都是我们的潜意识负责处理的。潜意识使我们得以在巨量的信息海洋中,化身一块柔软的海绵,充分接收丰富的信息。
有了前三步以后,第四步其实是自然而然的,大脑分泌的血清素和催产素叠加之前产生的一系列激素,构成了全部大脑能分泌的六种愉悦感激素。所以说,心流状态会让人“上瘾”。
最后,如果你觉得以上方法都偏向精神层面,比较抽象难以落地,我再推荐你了解一个通过变换姿势就可以提高创造力的方法。
2012年,哈佛商学院教授、社会心理学埃米·卡迪的演讲成为TED演讲上第二受欢迎的演讲。台上的她自信而亮眼,看起来漂亮又聪明。
实际上,卡迪在大学期间,经历过非常严重的车祸,她罹患了“弥漫性轴索损伤”。这是一种大脑损伤,经医生测试,她的智商足足下降了30个点,也就是下降了两个标准差,和同期生相比,晚了四年才毕业。
如果她就此认命,想必就不会有站在TED舞台上闪闪发光的那个人了,埃迪通过具身认知的研究发现——改变姿态就能改变内分泌和脑神经的状态,让人变得更有自信。
这个姿势很简单,双腿分开站在地上,两手叉腰放到胯骨上,两个胳膊肘向外拐,坚持两分钟,你体内代表压力的荷尔蒙水平就会降低15%。
开放性姿势能让你的身体说服你的心理:我有主动权,我可以主导形势,我可以在高压的环境中胜出,我能搞定这个该死的提案/创意/报告/问题……
这会还在为找不到灵感头秃吗?站起来试试吧!(皮一下就很开心
悬疑、推理、文学、心理,与你一同站在更深的层次品味佳作~
评论区
共 2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