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的提法古已有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东方传统的精神实践者,如佛家和道家,已将运用心流视为其发展精神力的重要技法。在佛教中就有“心底有佛,佛入心流”的说法,然而真正对心流进行较为科学和系统的研究却是近现代的事,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及其领导的小组进行的研究。
齐氏在研究人的创造力时发现,人们在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时可能会经历一种独特的体验,它常使人废寝忘食,不计回报地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且乐在其中,而人在具有这种体验的活动中常常会爆发惊人的创造力,齐氏将这种独特的体验称之为——Flow。
齐氏在进行心流研究时,主要应用了民意测验 (Poll)、调查(Survey)、访谈(Interview)及经验采样(ESM)等方法,其中ESM法是该研究的首创和一大亮点。
经验采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简称ESM)是齐克森米哈里研究小组于1975至1976年前后于芝加哥大学所发明的方法,采用呼叫器或具有定时功能的装置,提醒受试者按时填写随身携带的问卷从清晨起身到晚间休息之间,定时器被设定为每天呼叫八次 ,受试者每星期分五十六次将ESM问卷填完,这样ESM较为忠实地纪录了个体的日常活动与体验,使研究者得以藉此跟踪受访者日常活动和为人处世时的心理状况和思维变化。
研究者们起初预言:当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时,其理想的体验将发生于挑战和技能相等的时候。后来却发现当挑战(Challenges)和技能(Skills)相平衡时人们并非总是体验到很好的感觉,而其比例不平衡时也未尝不能感觉良好。
直到1985年,马西米尼(Massimini)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出:心流体验仅当挑战和技能处于平衡状态,并且都达到一定强度水平时才会发生,而这个强度正好是个人所面临的挑战与可能掌握的技能的平均水平。
随着研究的深入,马西米尼和卡里根据研究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挑战”与“技能”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最终得到了八种组合关系:
当处于“心流”区域时,人们显得比平常更专心,他们具有掌控、幸福、有力、积极、投入、创造、自由、兴奋、开放、清晰、满足的感觉,并想继续进行手头的工作(活动)。
齐克森米哈里和他的同事们归纳出了心流体验的若干要素和有利于这种体验发生的一些条件。
因此,若能在活动设计和时空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上述因素,为主体的工作和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将在客观上有利于心流体验的获得。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