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殡葬师为主角的电影《人生大事》在近日上映了。殡葬师作为连接逝者与生者的职业,其特殊性可以让以其为主题的作品从特有的角度切入对生命和死亡的探讨,有其他作品所没有的题材优势。
受限于疫情,我还没有看《人生大事》,但我想起了两部相同主题的影视剧:一部是初映于2008年、去年在大陆上映的《入殓师》;另一部则是去年网飞出品的《Move to 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我在去年同一时间段观看了它们,对比两者,分享一下我的观影体验。不可避免会包含大量剧透,请大家酌情浏览。
影片以倒叙开场,男主小林大悟和社长作为入殓师,冒雪驱车去举办一场入殓仪式。仪式的过程中,大悟细致地为逝者按摩,擦拭身体,配合久石让的配乐,传递出了本片庄重宁静的基调,迅速带领观众进入了本片营造的氛围。片名“おくりびと”缓缓出现,影片正式开始。
镜头转场,大悟作为一名大提琴手在管弦乐团中演出,演出结束却被突然告之乐团解散。因此只能卖掉新买的大提琴,和妻子美香搬回老家重新寻找工作。在报纸上发现一家提供“送行”服务的NK公司,误以为是旅行社。前往面试后才发现是NK指的是Nou Kan(入殓),不过还是因为高昂的薪资决定暂时放下心理障碍尝试一番,但选择向妻子隐瞒。
大悟在社长的带领下去往各处为逝者入殓,慢慢地开始接受这份工作。期间影片又通过澡堂向观众呈现了大悟在老家的社会关系,以及通过旧大提琴下的石头引出了大悟抛妻弃子的父亲。直到妻子和朋友发现真相,认为这是一份不干净的羞耻工作,妻子因此气愤地回了娘家,大悟再次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又在社长的引导下重新坚定。
妻子因为发现怀孕回到了大悟的身边,澡堂老板娘也在这时去世。妻子和朋友旁观大悟为老板娘入殓后,也理解了入殓师这一职业的意义。影片的最后,大悟收到了父亲离世的消息,在为父亲入殓的过程中发现了父亲手中的石头,与父亲达成了和解。
在影片中主角小林大悟对这一职业的心态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为了高薪勉强一试,对死物产生抵触——工作中发现了意义——受到妻子朋友的怀疑而动摇——再次因为工作而坚定,并因为澡堂老板娘的离世得到了理解——为父亲入殓,与父亲达成了和解。
以入殓师这样特殊的职业为主题的电影,必然要用一个个角色的离世串联起故事,而故事也因此必然要着眼于生者如何面对死亡,包括亲人朋友的死亡,以及死亡这件事本身。
本片也正是如此,情节的每一次递进都是由角色死亡带来的。主角在为逝者入殓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者的情感寄托,从而找到了职业的意义,坚定了以此为生的决心。包括独居死去多时才被发现的老太太;生前和不良团体厮混的少女;要求离世后穿上心爱的长筒袜的奶奶等。
观众也很容易意识到,这部片子升华主题的方式必须要通过重要角色的离世。在本片中起到这一作用的角色有两个,一个是澡堂老板娘,另一个则是大悟的父亲。
大悟的妻子和朋友最开始对入殓师这一工作是极其抵触甚至厌恶的,直到澡堂老板娘,即朋友的母亲离世,两人才意识到入殓师工作的意义所在。
另一个角色我最开始以为会是社长,结果却是之前仅仅只被提及的父亲,让我觉得这是本片最大的败笔,此处先按下不表。
那生者该如何面对亲友的离世呢?《入殓师》给出的答案是温情,这也是许多观众看完后最为感动的一点。生者为逝者请来入殓师,希望逝者以最美的样貌下葬,入殓的仪式细致庄重,在生者的注视下优雅地进行着。在安静肃穆的环境下,生者未能及时对逝者吐露的情感倾泻而出,原本存在的阻隔在这一瞬间被打破,通过镜头语言和配乐,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生者的忏悔或和解足够动人。
《入殓师》在豆瓣上目前保持着8.9的高分,位列Top250之一,相信确实感动了很多观众。但我当初在影院看完之后却觉得本片没有足够强大的内核支撑,让本片试图传达的一切都变得虚浮了。在和我的一位学长讨论了之后梳理了一下,陈述如下,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首先,观众难以对主角的决心产生认同。观众对入殓师的敬畏建立在影片开场就传达出的庄重的氛围之上,换言之观众从一开始对这一职业就有了极高的认同。而对片中的主角而言,大悟是在入殓过程中感受到了生者的情感寄托,逐渐才发现工作的意义,但这在影片中表现得有些过于含蓄。我也是重新看了一遍本片,才发现片中是有给大悟特写,来表示他有把生者的反应看在眼里,但我仍然认为初次观影观众并不能很好地感受到。因此观众对入殓师职业的认同,并不能很好地传递到主角身上,总会在观影过程中怀疑主角是否真的坚定了内心,反而觉得他随时可能放弃这份工作。
另一大因素是片中社长对“食物也是遗体”的探讨同样太过含蓄,不足以支撑主角的心态转变。片中其实是有表现主角对“作为食物的动物”的心态转变,以此呈现主角与死亡本身的和解。但问题在于,主角最初因为工作产生的,对“作为食物的动物”的抵触,在吃过社长递来的河豚鱼籽之后瞬间烟消云散,之后和社长一同大吃炸鸡,这一过程实在太过迅速。作为观众的我完全不能及时在“食物也是遗体”和“享用它们是对生命的敬畏”上达成统一,因而反过来对主角的决心产生怀疑。
其次,人物塑造过于取巧,反而削减了可信度。这一点主要针对的是主角的妻子。影片塑造了一个完美符合东亚文化想象中的理想妻子形象:
美丽动人(广末凉子真好看),体贴入微,无条件支持丈夫。
职业为网页设计师,所以能够没有丝毫负担,轻易地和主角回到老家,在操持家务的同时还能带来收入。
对丈夫做出的最大反抗就只是回娘家,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过些日子又能主动回来和丈夫达成和解,而回来的原因是发现自己怀孕了。
看了只想问这样的老婆哪里找。在如此贴心的妻子的陪伴下,主角真正成为入殓师的外部压力几乎为零,而职业本身的压力又似乎只有最初没见过尸体带来的冲击。没有困难,自然凸显不出主角的决心。
而对于朋友的不认同,也完全不用在意,继续工作,等他妈死了他自然就理解了。(虽然讲起来很怪,但片子里确实是这样···)
最后,选择父亲作为升华是最大的败笔。上文提到,我最开始以为发挥这一作用的会是社长。因为是社长引导着主角成为入殓师,在片中对于主角的意义远大于父亲,尽管可能显得俗套,的观众能够对这个角色建立起足够的情感,并被激发出来。
反观父亲,观众只知道他抛妻弃子,仅仅留下了作为伏笔的石头。在结尾突然传来父亲逝世的消息,主角发现他的手中紧握着石头,就达成了和他的和解。且不论这颗石头出现在手中是否合理,反正至此观众是对父亲这个角色毫无正面情感的,使得主角的和解显得同样过于轻巧。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东亚文化中典型的父亲形象。他没有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陪伴你,甚至把所有责任丢给你的母亲,然后突然发现他对你有那么一点点的挂念,就能树立起伟大的父亲形象,所谓父爱无言~~~。
总之,这部电影在表现方式上含蓄收敛,人物塑造上完美贴合东亚文化想象,极具日本电影的特点。
含蓄收敛,利用言外之意传递情感是日本电影的一大特色,能带来独特的观影体验。但给观众的感受究竟是点到为止还是故弄玄虚,完全建立在恰到好处的表达上,若处理不好,细腻和矫情只有一线之隔。讲得好听是让观众自己感受自己悟,但过于收敛不得不让观众怀疑是否本身就没有讲清楚的能力。
这也直接导致了本片用庄重肃穆的氛围贯穿始终,但几乎没有对死亡的直接探讨。片中最直接的地方出现在殡仪馆警卫为澡堂老板娘送行时说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一扇门,生命要穿过它。”仅此而已。
除此外所有人面对亲友的离世都是忏悔或是寻求和解,仿佛此前所有的不理解能在逝者离世的瞬间被理解,死亡成了达成和解的唯一途径,这让片中所有的死亡都变得工具化了。片中所有人都在掩面痛哭,用温情包裹一切,却不曾有人尝试直视死亡(或许试图用食物去探讨,但如前文所说,不够),显得尽管死亡不可避免,可所有人都在闪躲,直到避无可避。
死亡是残酷的,我们可以选择用温情去化解它,但这不能改变残酷的本质。
另外还有一点,我不知道是否会过于苛刻。即片中所有死亡只有家属的视角,没有呈现逝者本人的想法(澡堂老板娘稍有一些)。
比如开场的逝者留男,我们只能看到父母的忏悔,但这忏悔是留男需要的吗?这忏悔能被留男接受吗?观众不知道。再比如大悟与父亲的和解是因为父亲手中的石头,但父亲把石头握在手中的原因是如大悟所想的那样吗?观众同样不知道,因此我总会在想这些家属的忏悔或和解有多大的成分是自我感动。
我会产生这些想法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先看了《我是遗物整理师》,对这方面的呈现有了更高的要求。
相较于入殓师这一职业只能从家属的视角出发,遗物整理师能在此同时窥探逝者生前的想法。
本剧是我个人2021年度最佳剧集,改编于书籍《我是遗物整理师》,核市奇谭介绍过,是作者对自己职业经历的记录。 剧集改编在原书的基础上增添了几位角色和故事主线:自闭症少年韩可鲁在父亲突然逝世后接手了“天堂移居”事务所,叔叔曹尚久在父亲生前的要求下来到事务所成为可鲁的监护人,再加上邻居少女树木。三人一同为逝者整理遗物,学习生命和死亡的意义。
如上文,本剧的视角从遗物切入,能够带领观众一同窥探逝者生前的想法,相较《入殓师》多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在此以本剧第五集为例:
本集以丁医生见义勇为遇害开场。家属要求“天堂移居”立刻赶到现场,并把逝者的所有东西丢掉。韩可鲁发现了丁医生生前写给爱人的信,却被丁医生的父亲扔进了火盆烧掉。
韩可鲁不愿放弃希望找到丁医生的爱人,三人从丁医生的遗物中推断出丁医生的爱人是一位大提琴手,海报的封面上有三女一男,将在次日表演。三人就决定去现场探寻,挨个询问那三位女大提琴手,但是她们都回答不认识丁洙贤医生。而韩可鲁却注意到那一位男演奏家,从他身上的纹身发现了他才是丁医生的爱人······
从遗物中一点点寻找逝者生前的情感,观众和三人组一同借此逐渐了解逝者,明明白白地感受到每一位逝者都是曾是真实活过,有温度的个体,就如豆瓣简介说的:“死亡背后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由此家属们与逝者的情感寄托也能传达到观众心中,打动观众,并借此向多个社会议题延伸,赋予了本剧更多的意义。
除了工作中的逝者,可鲁和叔叔还要共同面对可鲁父亲的逝世,在工作中逐渐学会接受死亡这件事。
我在其中看到人们如何面对旁人的逝世,至亲的离世以及自己的离世,和三人组一同学习生命和死亡。
成长到某一刻,我们会突然意识到“死亡”是真实存在的,它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生,带走你爱的人,还会在终将到来的某一天带走你自己。
我们发现所有珍视的一切都会随着时间消失,不能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我们会因此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被无边无际的虚无吞噬。
不能学会面对死亡,就不能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一生中慢慢地,夹杂着悲痛学习。
惟愿在这终将到来的节日之前,每个人都来得及倾吐自己的爱。
评论区
共 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