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种种原因,我最近的娱乐显得十分的……“清汤寡水”。
作为传统FPS爱好者,《艾尔登法环》相关的文化内容离我太远;作为院线电影爱好者,《新蝙蝠侠》的意识形态语言又不适合写出来。于是我傻乎乎的沉迷《喋血复仇》和《鬼玩人:游戏版》差不多两个月。
也许是受到“怪味审美”的影响,社交平台算法最近在疯狂给我推送《东北警察故事》。对“网大”不抱期待的我,也在“盛情难却”之下点了进去。出乎我意料的是,《东北警察故事》在把东北魔幻化的情况下,居然提供了质量可靠的动作娱乐。
总而言之,《东北警察故事》就像“雪莲球”一样,虽然便宜,还有很多的香精,但是它足够冰爽,也是这个夏天性价比最高的快乐源泉。
以我个人的经历看,电影制作团队主动下沉网大是一种必然:除了少数极度抱团的制作团队(正午阳光)以外,大多数基层影视工作者还在考虑如何在疫情下开机吃饭。网络影视剧成本低,能开工,还能有内容产出,变成了不少制作团队的首选。
被迫混饭,和混吃等死还是有区别的。随着网大团队的下沉,不少技术性工种开始在网络大电影中崭露头角,这当中就包括了特效团队(不要笑)和动作团队。以安志杰主演的《盲战》为例,虽然文戏只能快进,但是两段主要场景的动作戏已经达到了院线水平,就算花钱买票也是不亏的(前提是50块钱以下)。
《东北警察故事》的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首先,电影定位在东北某市,而不是东南亚,动作戏份不能太过火,角色也要矜持一些。另一方面,电影的背景会对动作设计产生一些限制,场景设计不够好的话,打斗节奏会松松垮垮,导致电影泄气。
针对这个问题,电影主创团队选择压缩空间,把几个主要角色的打斗场景放到了诊室、客车这样的狭窄场所里。主演谢苗的身高问题在这样的空间里可以消解掉。除此之外,谢苗在电影里还展现了不少下肢动作,在低成本的条件下,提高了动作场面的观赏性。
遗憾的是,《东北警察故事》还没有实现“改造空间”。考虑到谢苗是一个“灵动系”演员。主角进入狭窄空间后只有打斗,而不是利用身体优势闪转腾挪,让人感觉十分奇怪。受限于狭窄环境,电影也选择在死角拍摄,加上频繁的剪切干扰了流畅度。
这又回到了我在过去文章中讨论的问题:动作戏的核心是对运动的全局观察。
东北的环境固然不适合跑酷,但是上蹿下跳总可以吧。加一些追逐戏,让谢苗像汤姆·克鲁斯一样狂奔,能在空间上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如果一定要钻进小屋打架,能不能掀开房顶拍?能不能在窗户边上拍?
面对同样的问题,《突袭2》为了调动开场厕所打戏空间,把厕所隔断拆散,让“厕所”变成了可以跟随动作“移动拍摄”的空间。印尼韩国合拍的《现场追击》利用“摄影师”的身份,直接告诉观众“我就在直播,所以要追着拍”。面对这些问题,《东北警察故事》还有改善的空间。
既然是网络大电影,《东北警察故事》就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角色“干瘪”。
“干瘪”感的主要来源,就是电影角色说词是真的快。《东北警察故事》中的所有配角,语速快的都有点过头。有一段主角上司训导的戏份,老演员的语速过快,甚至跟角色都不太匹配。两个演员的对话完全是各说各的。
这也反映了网络大电影的一个制作难题:拍摄仙侠玄幻题材的话,创作团队只需要完成“Make Believe”的任务即可。因为背景是虚幻的,只要告诉观众“有这么一个地方”就可以。但是在时装片的环境下,角色行为要符合生活逻辑,需要海量的细节活动,角色本身的行为要松散,网大演员完成念词的任务,显然还不够。
节奏紧张的问题,同样影响到了主角的发挥。《东北警察故事》的谢苗,言谈举止之间有着一股局促感。相比起来,李大强扮演的“老丈人”角色反而更放松一点。电影里谢苗扮演的角色是三十五岁,现实中谢苗的年龄也快四十岁了。不过电影谢苗的年龄感一般,缺乏“老油子”的气质,电影文戏的说服力因此直线下降。
不过这也不能纯怪谢苗,李大强是国家一级演员,这个对比有点欺负人。
网大剧情“干瘪”的另一个原因,是角色跟周围世界缺乏互动。网大时长90分钟是极限。时间不够,角色会“强迫”故事向前推进。理论上说,主角异地办案,必然要跟当地的团队磨合,遗憾的是,电影只是凑了一帮人“办案”,没有展现各方的关系和沟通过程。电影的中段也变得非常难熬。
角色缺乏互动的极限,就是对手戏角色被彻底抛弃。《东北警察故事》中,反派角色基本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作为反派团队领导者的老大毫无存在感,自带“傻子”属性,到处惹祸捣乱的老二惹不出爆发性的“大事”。至于老三对标“Tony”的阴险狡诈设定,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他并没有在谋略上压制过主角,遇到事情只能卖队友。电影后半段也只能随着老三的暴力犯罪而匆匆收尾。
《东北警察故事》成功展现出了网大类型片的优势和缺陷,它同时也代表着一种趋势:我们的电影市场正在主动拥抱“雪莲球”娱乐方式的存在。
同院线排片相比,网络电影在制作成本低的同时,获取代价不是很高昂。在成本和利润相对平衡的前提下,网大制作水平会进入一个相对可靠的平衡。目前来看,这种模式跟“抗日神剧”的运行逻辑相对接近,《东北警察故事》的制作团队也有类似的模式。
好消息是,网络电影是允许制作团队“胡搞”的。制作团队也可以利用大量的小规模项目优化流程,在《东北警察故事》之后,制作团队推出了质量更好的《目中无人》。谢苗也规避了时装片现实化表演的短处,想怎么装就怎么装,酷炫程度达到了极限。
如果我们更乐观一点,时装片纯粹扮酷耍帅也没有问题。你看隔壁安志杰的《盲战》,盲人主角和疯批女反派联手搞事,只要能保证影像风格化,背景模糊化。确保观众知道“这些是假的”,动作戏的设定就会好很多,吊威亚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像是《浴血无名川》这样的网络电影,也尝试了更复杂的群像叙事。尽管电影后半段玩砸了,却还是保证了完整的叙事框架。如果能摆脱网大剧本“急于收尾”的问题,把故事发展和叙事背景压缩到一个点,也可以讲出一个足够精彩的问题。
像是谢苗、李大强、张光北这样的演员,则在网大模式中,成了提供味道的“香精”。在基本功不崩溃的前提下,观众是可以陪着主流片场的“备选演员”度过难忘的60分钟和垃圾的30分钟。只不过《东北警察故事》中,谢苗和其他配角的续航能力只有40分钟,于是他们把《目中无人》的时长控制到了74分钟……一寸小,确实能带来一寸巧。
我之所以能有如此乐观的期待,是因为现在的网大,确实有了过去邵氏片场的热闹气。大家吊的威亚还是有点简陋,找的布景很可能是五个剧组用了八遍的老破小。但是这套体系可以灵活高效地运行,甚至能贡献出一两个爆款。在“抠门”的邵氏片场里,我们看到了桂治洪、牟敦芾和李翰祥,那么预算更加宽松的网大,也能孕育出新时代的惊喜。
天热了,大家这么辛苦,来两包雪莲球嚼着玩,不比吃高端雪糕差。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