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英属印度海军司令詹姆斯·菲利克斯·琼斯(James Felix Jones)正在偷偷绘制一幅详尽的巴格达地图。他带著手下四处丈量,并且在袖口和衣角偷偷纪录方位、测量结果和步数。在奥斯曼官员的监视下,琼斯把这些资料带回印度,并于1857年以《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首都巴格达、或称达雷·赛拉姆或麦地纳·哈里发的城廓平面图》为名发布于孟买。除了丈量巴格达东城区1.06万码的数据外,他还记录了鲁萨法区九十一家咖啡屋、四十六座集市和三十九座集市、纪录了薪资所得,比如收入最高的金匠师傅(50银元),宝石匠、刀剑师傅、裁缝师略为逊色(40银元)等。日后英国人骄傲地宣称,1912年奥斯曼帝国曾经索要这份资料,用来做市政改革用;但没人能否认的是,英国人可不是出于大公无私的学术目的去绘制这份地图:事实上,他们是为了日后能接管巴格达而准备的。
整个十九世纪,就是少数欧洲列强,凭借其先进的生产水平和军事装备,碾压其他地区,并为当地带来深痛灾害的时代。他们以各种高大上的藉口,却做尽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并以“大博弈”(The Great Game)这种“优雅”名子去涵盖英俄在中东百年的勾心斗角。事实是,中东人民苦痛的根源除了自身问题(没法团结外)之外,欧洲人在此地强行划分势力范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除了伊朗在大博弈结束后勉强保持著国境范围外,其他几个都曾遭遇吞并或肢解(中亚四国、奥斯曼帝国),这也使得阿拉伯国家们积贫积弱,到现在都还没翻身的状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来埃及很早就被奥斯曼给征服,并经历过好几次失败的独立战争。但到了十九世纪初,因为拿破仑的介入,而后由穆罕默德·阿里帕夏(محمد علي باشا)在法国人走后带领马穆鲁克人与奥斯曼帝国直接对抗,并创照了阿里王朝。而下半叶英国先是直接接管埃及,并于1869年开始建照苏伊士运河,使得埃及成为英国连接印度最重要的线路(甚至连在中国取得名声的常胜将军戈登 Charles George Gordon,也曾管理过埃及)。
第三盘是阿富汗,由艾哈迈德·沙阿·杜兰尼(احمد شاه دراني)建立以普什图族主体的国家,本来除了阿富汗外,这个国家还包括大部分巴基斯坦(尤其是其重镇白沙瓦,英阿战争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块地而挑起的)。尔后英国透过东印度公司的南征北讨,开始建立起当代印度的版图,并且开始与阿富汗对接和对抗时,开始了大博弈裡最激烈的战争故事。
1804年,一名来自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十五岁青年,他来到印度的信得(Sindh)。两年后入职印度东印度公司,并于1809年晋升中尉,参与过马拉他战事。一年后,这位爱尔兰人装扮成伊斯兰信徒,深入波斯一带,不但与当地权贵建立了联系,还暗暗记下了这里的风土名情、地型面貌,为以后的军事行动做准备。1816年,他出版了《Travels in Beloochistan and Sinde》一书,成为当时英国热门书籍,不但满足了西方人士对阿拉伯的好奇心(他们之前对中东的认知很多还停留在《一千零一夜》或者是《马可·波罗游记》),同时也为英国提供了很全面的军事情报。尔后,这位爱尔兰人在印度兜兜转转,先后任职信德与海德拉巴的行政官。最后他代表英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此人,就是第一任港督璞鼎查(Sir Henry Pottinger)。
1837年,阿富汗的实际统治者多斯特·穆罕默德(دوست محمد خان)收到一则通知:英国勋爵奥克兰(Lord Auckland)派遣贸易使团抵达喀布尔,虽然此次出访并为达成任何协议,但奥克兰获得了足够的情报,同时他还得知沙皇特使伊万·维特克维奇(Ivan Vikevich)的到来。虽然沙皇否认有这号人物,但是伊万的确与多斯特见了面,同时多斯特还把这个讯息传给了英国特使,在英属印度引起轩然大波。尔后多斯特提出要把白沙瓦(当时普什图族为主体)还给阿富汗,作为他与英国结盟的条约,此事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愤怒,于是他们决定出兵攻打阿富汗。1839年,威洛比·科顿(Willoughby Cotton)将军带领英军径入喀布尔。1841年,出于个人健康原因,威洛比辞职,威廉·艾尔芬斯通(William Elphinstone)顶替。然而出乎英国政府医疗的是,本来军方的报告说阿富汗的形式一面大好,英国在这边的统治应该不会面对什么太严峻的挑战,但喀布尔做为首都,与封闭保守的农村有严重的隔阂。再加上各地宗教势力和毛拉的合力,英国军队于1842年被阿富汗人打败,并在一月六号至十三号的撤退路途上遭遇阿富汗人的屠戮。尔后整场三年的第一次英阿战争被时人称之为“奥克兰愚政”(Auckland’s folly),同时也让俄国人明白,阿富汗,就是两国在中亚地区的缓冲带。
关于英国的失败其实也很简单,英国人认为他们只要把几座重要城市:喀布尔、坎大哈等佔领后,就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统治。但他们忽略的一点是:阿富汗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他真正生产力依靠在散落各个山地农田的农民牧民。城市固然是发布命令和物品交流的地方,但同时他对农村更多是辅导性的,而非主导性的。另外阿富汗乡间有大量的毛拉,农村严格执行古老的沙里亚法( الشريعة al-Shari‘ah law)。英国人那套生活方式固然可以吸引到不少城市居民,让他们愿意为期效力;但广大的劳动人民并没有感受到英国文化的先进之处,反倒觉得这些吃猪的“法兰基”人在侵蚀腐化他们的信仰与传统,所以欧洲人一直无法在这裡进行有效并长久的统治。
尔后于1868年总督考夫曼(Константин Петрович фон-Кауфман)与上尉捷连季耶夫攻佔撒马尔罕(撒马尔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曾经是中亚传奇帖木耳的首都)、1873年依旧由总督考夫曼攻佔整个希瓦汗国,并划定了俄罗斯帝国在中亚的基本版图。俄国人不但向南征服了三百九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还把咸海划成了俄国内海,大大打通了两岸的船运交通。
1879年9月2日,英国派驻阿富汗全权政治代表路易·拿破仑·卡瓦格纳里(Louis Napoleon Cavagnari)因“据称”阿富汗将军建议他手下的人们去找英军讨欠薪,于是被喀布尔的居民围困在英国使团驻地。他曾经向当地抗议的居民开枪,希望能以他“复有勇气的自信”去吓退这些前来围剿的居民,但未成想到的是他们被当地居民团团包围,其头颅被喀布尔居民拿来游街庆祝。尔后消息走漏,弗雷德里克·罗伯兹(Frederick Roberts)率领军队攻佔喀布尔,并与阿富汗政府签订条款:阿富汗的外交事务必须向英国报备,尤其是不能与俄国进行往来(其实在弗雷德里克进阿富汗前,就有消息俄国人已经出现在阿富汗北境)。而英国政府也答应阿卜杜拉·拉赫曼(英方政府认定的阿富汗首领)他在阿富汗境内有绝对的权力,英国不能干涉其内政。英国人发现:他们越是与阿富汗的事物保持距离,他们对英国的敌意就少一些。于是阿富汗重新归于一统,情况一直维持到二十世纪初。
至于波斯的情况,有两件事特别具有代表性:一是思想家贾迈勒丁·阿富汗尼(جمال الدين الأفغاني),他出生在伊朗,并且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以什叶派信徒的身份接受教育并成长。他游历了印度、阿富汗还有欧洲,并在埃及生活过好几年。他是一为强烈的回教徒主义者,否定欧洲文化和其影响,同时还大肆批评那些开放并西化的伊斯兰政府。虽然他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被邀请回到伊朗,但因为其旗帜鲜明的回教本位主义,在与当局不合后阿富汗尼于1891年被驱逐至伊拉克,并于1897年死于癌症。阿富汗尼算得上早期波斯人对西方文化全面入侵的一个反思,他的思想也部分影响了后面的宗教改革者,比如霍梅尼。
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打败了横扫中亚的俄罗斯,给中亚人民,尤其是处与半殖民状态的波斯人极大的震撼。再加上俄国切断了波斯北面的贸易,导致粮价飙升,小麦涨价90%、食糖涨价33%,加上关税收入减少,政府的财政面临严重打击。本来俄国想以35万英镑贷款换取沙阿的军队指挥权,沙阿直接拒绝,并提高国内税收并延迟国内还债期限,以至于造成本国市场更大的资金紧缺。当年六月,200名市集店主和放贷者罢市,要求波斯政府给个交代。十二月,更激烈的抗议爆发了,据说是因为一位修缮集市与三座清真寺的糖商因被怀疑炒作糖价被判打脚板之刑,但他本人抗辩说是因为俄国局势导致糖价上涨。但是申辩没用,此人依旧惨遭刑罚,于是两千多名商人、宗教学校的学生等,一起走向阿卜杜勒·阿齐姆沙阿圣陵前抗议。抗议活动最后扩大至1.4万人,迫使波斯统治者穆扎法尔丁·沙(مظفرالدين شاه قاجار)同意制定宪法。
1906年 8月5日,由于穆扎法尔丁无力支付军饷,迫于无奈只好签署招开议会的法例。同年十月招开后,迅速通了起草宪法的决议。然而议会的成立就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下一任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沙(حمدعلی شاه قاجار)于1908年六月调遣哥萨克军队攻击议会,甚至还炮击议会大楼,并把许多议会领袖逮捕并斩首。在大不里士,因反对阿里沙阿的立宪派公开聚集并反对波斯帝国中央政府的统治。但由于俄国(在英国默许下)直接介入,发兵大不里士赶走了革命者。但这些革命者也没有放弃,他们于1909年七月在德黑兰与其他革命者会合,并以联盟形式成功夺得伊斯法罕城。阿里·沙被迫逃离至俄国公使馆,其幼子艾哈迈德接替王位,不过一直等到1914年才正式登基。
然而立宪派也遭遇俄国,甚至英国的严加干预。本来议会任命美国人摩根·舒斯特(William Morgan Shuster)做财政顾问,希望能用更先进的管理制度来改善波斯的财政状况。但这违反了俄国人的利益:他们希望波斯越穷越好,这样好方便他们控制伊朗。于是俄国人派遣军队至德黑兰,要求舒斯特走人。不但把美国人赶走,同时又一次解散了波斯议会。舒斯特失望之余,写了本著作《扼杀波斯》(The Strangling of Persia):
1914年1月,受雇于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美国人威廉·耶鲁(William Yale)来到贝尔谢巴(Be'er Sheva,今以色列境内),他肩负着标准石油公司的一项重大委托:有人在这附近看到大油田的迹象。在躲避坎辛风的同时,他注意到有三名英国人也在此地閒晃。在上前攀谈后,一位金髮碧眼、鼻梁高耸,带点马脸且相当聒噪的年轻人,跟美国人解释说他们是在为一个叫巴勒斯坦探索基金会工作,对这一代进行圣经遗址的考证。这位来自英国的年轻人不但精通阿拉伯语,且对阿拉伯的历史和文化颇有心得。他曾徒步游走于巴勒斯坦跟叙利亚,去考察十字军东征时众多古堡;尔后他拿到牛津大学学位,并以考古者的身份来到刚刚提到的贝尔谢巴。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后,奥斯曼宣布参与战争后,此人被招到英国驻埃及总部,去帮助英国军队在阿拉伯的行动。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人称“阿拉伯的劳伦斯”。
1915年1月,英国战争委员会聚首伦敦,开始讨论更有效率的战争方法。尔后时任海军军务大臣邱吉尔提出一个方案:西部战线直穿达达尼尔海峡,然后直接攻克伊斯坦布尔;东面先则根据法国人的协定,英国攻占巴格达,然后把叙利亚和其首府大马士革留给法国。在得到俄国人提供战舰的保证后,英国决定组织法国、英属印度、澳大利亚(澳新军团ANZAC)等协约国联军,由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萨克维尔·卡登(Sackville Carden)领衔出发。本来他们的计划是先行炮轰达达尼尔海峡沿岸的防护设施,然后直接让舰艇强行穿越狭窄的海峡,但未曾想德国已经是先放置大量的水雷在海峡上,于是十六艘舰艇有一艘被击沉(名叫“布维”号,七百二十四名船员只有六十二人生还),三艘受到重创。尔后盟军还想登陆,但在糟糕的天气和德国军事顾问托·冯·赞德尔斯(Otto Liman von Sanders)的精准预判下,奥军用大炮猛烈轰击协约国的阵地,使得英国人无法建立稳固的滩头阵地。最后在多方协商下,伦敦无奈地宣布佳里波利登陆失败,同年九月,由察尔斯·门罗(Charles Monro)将军主持撤退,一直撤到第二年的一月九号为止。
其实早在佳里波利战役之前,劳伦斯就提出一个相对缓和的战略:在横贯伊斯坦布尔到阿勒颇,以致于巴格达或大马士革之间,就有一个地方叫亚历山大勒塔,当时劳伦斯提出如果英军可以从这里登陆,一来登陆的风险远没有加里波利那麽高,二来可以直接切断奥斯曼与阿拉伯之间的联繫。但当时没人采纳他的意见,然后战争就失败了。尔后他应缘际会认识了费萨尔·伊本·侯赛因(فيصل بن حسين),其父亲侯赛因在1916年6月5日带领一千五百民阿拉伯骑士在麦地那鸣枪宣示独立,于是英国开始大量的支援侯赛因的革命事业:伦敦的如意算盘是,如果侯赛因能成功发起阿拉伯革命,脱离奥斯曼的统治,那将使奥斯曼不复存在,并直接改变战争结果。
巴黎和会时,当时的四巨头(美国的威尔逊、法国的克里蒙梭、英国的劳合·乔治、意大利的奥兰多)完全忽略了劳伦斯的呼声,硬是要把奥斯曼帝国给分裂,结果他们划分了伊拉克、叙利亚、约旦等国,同时还想瓜分奥斯曼(此时甚至连长期被奥斯曼统治的希腊也蠢蠢欲动),但他们不曾想,曾在加里波里战役大放异彩,此时正在安卡拉号招群众反抗的未来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举兵卫国。1920年6月,凯末尔击败了有英国撑腰的希腊军队,尔后军队东转,击败了协约国进驻安纳托利亚的部队。于是1923年7月,迫使协约国在洛桑签订《洛桑条约》,并于同年10月29宣告土耳其共和国成立。
伊朗这方面,虽然国土并未遭遇瓜分,但因为不满于英国逐渐单方面控制伊朗(苏联因内战关系逐渐撤出波斯),并又因为1919年8月9日的《英伊协定》裡,英国宣布要控管伊朗的军事、财政、关税等事务,伊朗人礼萨·汗·巴列维(Reza Shah Pahlavi)借助哥萨克奇兵,推翻了一百多年了恺加王朝:虽然他自己的巴列维王朝,因为效仿凯末尔的政策,希望能西化波斯这个古老的帝国,最后被宗教领袖霍梅尼推翻,二世而亡。
评论区
共 1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