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偶像爆出了负面新闻。”这是这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当然,比起书中这样文邹邹的翻译,我们更常听到的或许是“我的偶像塌房了”。
夏天的天气很热,蝉声不断嗡鸣,潮湿的阴雨云不断在头顶堆积再堆积,在这样的下午,我看完了《偶像失格》这本书。抛弃这个看起来像“XX总动员”这样一个和味十足的名字,这本书讲述了了在一个高中生在偶像塌房之后所经历的种种。
文中是存在着两条线,一条明线就是小明里在偶像塌房后的种种,是无数粉丝中一人;另一条线则是爱豆,从三个月大就签约公司的真幸。
追星的明里是痛苦的,但这痛苦却并非来自追星,相反,在偶像塌房之前,追星一直是明里的透气孔,因为追星,明里习得了一些技能,比如对俄国部分历史的擅长,撰写文字,社会交际,打工生活等等。就像书中所说,在明里的心中,追星这件事情,就是她的脊梁,是她的血肉,但当偶像塌房之后,明里的脊梁就不再能够支撑她继续走下去,去面对她之前本可以面对的东西。
追星对于明里来说,是可以让她全身心投入的东西,从小时候对彼得潘的喜爱到长大之后的追星之路。在明里的心中,追星是可以让她得以全心贯注的东西,明里的问题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也与明里自身的独特性有关。
她活在被比较中,姐姐是她们家庭中的“正常人”,姥姥为了挽留妈妈,让妈妈留在日本与她生活,而非与丈夫一起在国外出差,在明里的家庭中,父亲是长期缺位的角色。对于一个人要抚养两个孩子的妈妈来说,忙碌的生活已经透支了她的精力,照拂幼子的任务被放到了姐姐的身上;对于姐姐来说,也承受了在她的年龄中不该承受的东西。
或许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明里选择了把自己的渴望投射到了爱豆身上。她疯狂的迷恋上了她认识到那个爱豆,那个她看到的幻梦,她记得他的出生年月,知道他所有的喜好,将他的每一份周边都收入囊中。
当然,她所熟知的爱豆,也仅仅是在偶像工业中被塑造出来的人设,是粉丝和公司一起塑造的幻梦。当爱豆退圈后,明里下意识得游荡到粉丝的公寓附近,看到爱豆的妻子抱着的洗衣篮,明里才意识到,她所付出所有购入的写真、CD,都不如一双袜子,一件衬衫更能代表偶像的个人。
那一刻,明里关于偶像的幻梦真的结束了。那个她为之呐喊为之狂热偶像,都不过是一场数字像素下的幻梦。
从明里视角,我们可以知道,真幸三个月就被签约了公司,也就是说,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成了众多人的偶像。如果说粉丝是在偶像公司的规则,和粉丝大团体的潮流下的无意识跟随,那爱豆的经历就更像是在昏迷中被绑上了一驾高速行驶的汽车,当你清醒过来有自己的意识到时候,才发现这辆车已经飙到120迈,根本没有办法下车了。
爱豆知道他这样做会伤害到他的粉丝么?当然知道,但这是爱豆为了下车的逼不得已。
作为一个偶像,你所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产品,偶像就是偶像产业中,最闪耀最璀璨,最最灭绝人性的产品。你的一举一动,都已经经过策划,作为一个人,尽情得去扮演另一个人,你自己是怎样,根本已经不重要了——人设让你不能抽烟,你就要为了人设去扮演,压抑你的本真,成为一个所有人都希望的幻影,一个真人的芭比娃娃。
爱豆的人设就更可悲,当他还没有任何意识到时候,就已经被绑到了明星了流水线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长成为一个更成功的产品。但当爱豆逐渐得产生了自我意识,认识到了偶像身份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巨大磨合,塌房、退圈成了他最想做的事情。虽然会有无数的人受伤,但还是要为他跳下列车的勇气而鼓掌,当然当跳下列车后,他是否能找寻到真我快乐过活,这就我们就无从而知了。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粉丝、还是明星,都是偶像这个产业中被收割的一环。他们得以产生的背后,是更加巨大的无形存在的社会压力。明里的父亲长期外派出国,在明里的成长中缺位,母亲忙于工作与照顾奶奶,也在明里的成长中缺位。爱豆如何在三个月就能签入公司?也与爱豆的父母有关。
这本书的两个主要对象,都是被迫在环境中做出选择,达成失格。
而日文标题,单推燃烧,更是点出了在这本书中,不仅是爱豆塌房变成可燃垃圾烧掉吧,更是粉丝为了虚无的幻想燃烧着自己,无论是从金钱还是情感,在这样一个畸形的产业中,扮演一个看似有主动性的角色。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