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院欣赏完整部作品之后,唯有用感动二字来形容我的心情。这也成为了我写下这篇评论的契机。
言归正传,尽管最终得以在国内上映,但《龙与雀斑公主》却依然没有得到多少好评——“故事逻辑混乱,结尾部分莫名其妙,只有画面和音乐还算不错”,无论在哪个平台都随处可见此类评论得到了最多的赞同。而故事看似混乱的逻辑,又令喜爱它的人们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诚然,细田守这一次跳出了自己的传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可在我看来,他却是利用了一种最适合这个时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当下社会现象的质疑,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此,我想从文学、分析心理学、现象学、宗教的角度来解析这个作品的故事逻辑与其背后的深意,以展示《龙与雀斑公主》在我眼中的独特魅力。
由于其中包含了较多的荣格心理学知识,为了方便理解,我先做一小段科普:
荣格在自己的人格层次理论中,提出了人的意识主要由个人意识和个人无意识,以及集体无意识组成。
个人意识(自我 or ego)是我们人类心灵中唯一一个可以被直接感知到的部分。它是意识的核心,由各类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
个人无意识是所有与个人意识不一致的心灵活动。它表现为一种自主结构——情结,具有一定的内驱力。
集体无意识是在人类心灵最深处,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所有意识和无意识都从集体无意识中生发出来。它与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我们无法意识到它,却无时不刻被它所影响着。
此外,荣格将存在于我们心灵心灵深处,驱使我们行动的驱动力称为原型,其表现形式为原型意象。较为典型的原型意象有个人不愿意成为的,容易让人蒙羞或者难堪的,被意识压抑进无意识领域的“阴影(shadow)”。与“阴影”相对的,带有防御性质的,为了融洽生活而戴上的“人格面具”。以及个人体内对于异性的情结,男性体内的称为“阿尼玛(anima)”,女性则是“阿尼姆斯(animus)”。
而荣格心理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人通过认识自我的“自性化”的过程,将生活的中心从“自我”转向“真我”,将无意识带入意识,拥抱我们的“阴影”,使两者相互补充,成为一个完整的人(self),从而变得平和、快乐、充实。
本片的主人公内藤铃是一个相较同龄人,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甚至可以说是孤僻的女孩。尽管她也会对他人的态度作出反应,但表现的却多是拒绝。不仅如此,她对待父亲也极为冷淡。而这一切的源头都在于幼年时期的一场意外。
事故的前因后果非常简单:铃和母亲在外郊游的时候突然遇上了暴雨。而在大家都安然无事的时候,母亲却发现了一个与铃年纪相仿的女孩被遗留在了河对岸。于是母亲不顾阻拦,孤身一人前去营救那个女孩。可结局是别人家的女儿得救了,她自己的女儿却永远的失去了母亲。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母亲穿上救生衣准备冲出人群的时候,铃从后方拉住了母亲的手,让她不要去。但对此,母亲只是说道:“不行,如果不去救那个孩子的话,她会死的。”
年幼的铃无法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即便面对着巨大的危险也要向那个非亲非故的人伸出援手,又为什么在自己再一次跌倒之后没有立刻前来安慰。
在铃的眼中,那个自己无比熟悉的女人,仿佛在她逐渐远去的步伐中开始变得陌生。直至最后消失不见,那个温柔的,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的,总会在自己跌倒受伤的时候第一时间赶来的母亲的形象也已经在心中荡然无存。而这正是因为母亲背叛了自己,使两人之间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支离破碎。
西方的文学家但丁曾在举世巨作《神曲》中表达过自己对于“背叛”这种行为的看法。他将背叛之罪置于地狱的底层,认为背叛是人类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
他的这种认识,源自于背叛行为所能带来的严重的后果。
在拥有信任基础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相信过去,享受现在,并对未来作出规划。可背叛行为的出现,却能够令我们的处境在弹指一挥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可以轻易地毁掉“信任”这一人类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也会使经历过背叛的人陷入无穷的焦虑之中。令所有的确定性都在转瞬之间碎成了难以名状的复杂性。
就像是我们在好友的邀请下去参加游戏,可结果却发现自己原来才是那个被游戏的对象,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遭到了百般凌辱,并在最后得知,我们的这位好友,从头至尾就没有把我们当作过朋友看待。他一直假装和善地对待我们,就是为了让今天的凌辱更加过瘾,得到满足。而那些和他一起凌辱我们的才是他的朋友。
背叛,能够令我们无法再去规划未来,也不敢相信现在,并开始对过去的种种产生质疑。
而作品中的铃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她一直享受着来自母亲的爱,备受呵护,并且在母亲的引导下学习着音乐。可是这一切都在那一天的那一场暴雨中的那一次营救过后变得不同了。铃眼睁睁地看着本应该是最爱自己,将自己视作唯一的母亲不顾自己的阻拦而选择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一个陌生的女孩,并最终丧命。巨大的冲击使得铃的内心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舍弃与我的生活,而去搭救那个素不相识的孩子?!
——我也在哭泣呀,她为什么不来帮助我?明明我才是她的女儿啊!
在铃的眼中,这个女人毁掉了她们的未来,动摇了她的现在,令她对过去产生了质疑。在一次次没有答案的质疑过后,铃对于母亲的认知产生了变化。
而经历了这一次的背叛,铃同时也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质疑。
——我不是她的女儿吗?难道不正因为我是她的女儿,她一直以来才对我关爱有加吗?
——为什么她没有象过去那样来扶起我?难道是因为我对她而言不够重要吗?
这种强烈的对于自己的质疑,最终使得铃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也产生了动摇。
铃原本生活中因信任所带来的稳定性被背叛打碎,令她从原本的位置不断下坠,掉到了最为原始的位置,不得不重新开始构筑对自我的认知。
而经过这件事之后,铃因为“母亲”的阴影产生了“唱歌”的情结——一旦唱歌就会联想到与母亲有关的事情而无法歌唱,也触发了她的防御机制,令她戴上了“不自信的、性格孤僻的女孩”的“人格面具”。
同时,父亲虽然一直在用自己的声音为铃提供选择,可他的存在本身就引起了铃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如果再遭到父亲的背叛,那该怎么办?于是铃又戴上了另一个“沉默寡言的女儿”的“面具”。
铃一直受困于心理的障碍,直到进入了“U”的世界……
进入U世界——自以为的成长,不过是戴上了另一个面具
——You will be“U”.“U” will be you.“U” will be everything。
——U是另一个现实。As是另一个你。现实无法重新来过,但是你可以在U重来。来吧,活出另一个你。来吧,开始你的全新人生。来吧,改变你的世界。
细田守在《龙与雀斑公主》中引用了《夏日大作战》的元宇宙典型Oz,将其命名为U。
但是,他又根据当前世界互联网迅速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的特点,在设定细节上对U世界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处理:用户在U世界示人的不再是随意捏造出来的形象,而是与现实世界有着紧密关系的内部自我的外在表现——因U的人体共享技术发掘出的藏在用户内心中的另一个自己,即在现实世界里被意识压抑进无意识的部分。
同时,因为“匿名性”和“去抑制性”所带来的影响,用户们得以以一个全新的身份开始在U世界的生活。
换句话说,U世界的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去做那些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从而过上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生活,并享受这种生活。
无数的用户就如Slogan所说的那样,在U世界里重新来过,活出了另一个自己。
主人公铃也在进入U世界的那一刻便成为了他们一员,形成了名为Belle的人格,放声歌唱,并一跃成为了U世界的超级明星,受到数亿人的追捧。
在U的世界,我们从Belle的身上完全看不到那个不自信,无法认同自我的高中生少女铃的身影;在现实世界,我们也无法将铃与那个美丽洒脱,能够用歌喉征服世界的Belle产生联想。U世界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也有效缓解了他们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然而,进入了U世界的用户,其构成基础还是现实中的个人。而构成个人完整的过程是意识与无意识的不断相互作用。可是其中的大部分作用力又来自我们的无意识。也就是说,我们真正是谁、我们真正喜欢什么、我们有能力做什么以及我们做这些事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存在于我们无法理解或接触的无意识领域中。
所以,人们会对U世界产生更为强烈的向往,同时也对现实世界报以消极的态度。在U世界风光无限的Belle,回到了现实世界,依然是那个自暴自弃,无法与父亲进行交流,无法对喜爱之人袒露心声的女孩。而进入了U世界,她却摇身一变,不仅可以大声歌唱,甚至能够不顾被伤害的危险,大胆地向龙伸出双手。
所以,与其说人们是为了在U世界追求美好的生活,不如说他们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生活而去往了U世界。为了能够维持这种生活方式,他们不能在现实中暴露U世界的身份,也不能在U世界受到贾斯汀的攻击。
U世界的出现与普及,使得全球都出现了逐渐以网络虚拟世界为发展重心的趋势。
对于这种同样正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上演的情况,细田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在开始这一部分内容之前,我想请各位来玩一个猜谜游戏。
我想这对于各位来说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不过,这其实只是我截取的原图的一部分。现在,请保留你心中的答案,来看这张图的全貌。
该图出自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玛格利特,名为《图像的背叛》。图画下方文字的意思是:这不是一个烟斗。
马格利特作出此画的意图可以概括为:人不该被自己的双眼蒙蔽,而要拓宽思维。
这便是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事物都有着无限多的、潜在的可去认识的部分,而无穷多的这些事物又组成了这个世界。可那却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世界。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不过是这无穷多的事物所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非常有限的子集。可是它却构成了我们的体验。我们被置于这个框架的中心,对现在、过去和未来定义。
在这个知觉框架中,客体在不同维度体系或相互作用中体现出不同的性质。但如果没有主体,也就没有了事物去接触和想象客体。也就是说,每一个被主体客观化的客观事物,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这有别于科学将事物本身的意义与其分离的绝对客观,是一种非中立的认知方式。所以,无论我们身在何地,身处何时,我们都处于一个自定义的知觉框架里面,受困于我们的感知尺度。而我们与客体如何互动,决定了我们正在接触的客体会展现出什么样子。比如,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去读《呐喊》,虽然书还是那本书,文字也是那些文字,可是感受却大相径庭。甚至于会觉得那已经不再是一本书了。
我们的情绪、环境、文化令我们很难将自身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乃至每一条思绪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所以,我们看待事物,认识世界的过程很难避免主观情绪和视角的干扰。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与之相关的各种观点和信息都会铺天盖地而来,混淆我们的视听,令我们难以分辨事情的真相。观点越来越多,真相却越来越难看到。我们甚至会因为意识的冲动而陷入对对象的正(负)向偏见,过滤掉对方的缺(优)点,甚至于完全不去思考负面(正面)的信息,放大对方的优(缺)点。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去相信真相,而是在创造真相。
英国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后真相”,并称我们如今就生活在“后真相时代”。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U世界里的用户会因为Belle高端大气的身份而趋之若鹜,也会因为龙融合了所有顶级捕食者特征的西方龙的形象和暴力的行为而对它百般厌恶,更因为Justice看似光辉的形象及其身后成排的赞助商而奉其为正义。
而回到了现实,人们会对Belle和龙的身份进行各种猜测,可目光却始终不离那些与之在U世界身份相符的人。
铃仅仅因为被目击到和校园人气王忍牵手,便被忍的迷妹们当作了攻击对象。当事件平息之后,弘香却又怀疑一切都是另一位校园人气王瑠果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故意制造出来的事端。
而当看到瑠果发来的短信中包含的“我喜欢的人与你的关系不错”,铃就误认为她暗恋着忍。慎次郎又因为铃所说的“会为自己应援”而产生了铃喜欢着自己的想法。
可是在大家面前非常自信且美丽大方的瑠果,实际上也会在喜欢的人面前害羞得说不出话来。看似非常理性的弘香却会不合理地喜欢上了年长的老师。
而铃和弘香为找出龙的真实身份而列出三个嫌疑人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看起来十分可疑。同时,他们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忽略了看似幸福美满的惠一家三口。世人又因为这一家三口的父亲展露出来的形象而对他深信不疑。
无论在哪一个世界,人们都没有去关心事情背后的真相,也没有去思考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单纯凭借着一己之见便下了最终的判断。
铃也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对龙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因为看到碎裂的女性画像与“秘密的玫瑰花”,便认为他是遭遇了爱情的挫折,并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治愈他心灵的创伤,而轻易地伸出了“援手”。可最后带来的结果却是惠和知在U世界的栖身之所被毁,以及现实生活中父亲的又一次毒打。
而龙在被Belle发现藏身之所的时候,会因为“阿尼玛”的投射而对其产生抵触,又会因为现实和虚拟的双重挫折而对铃产生误会,抗拒她的好意,发出怒吼。
惠单方面挂断视频之后,铃试图通过U世界传达自己希望帮助他的心声。而她最为擅长的歌声恰好能够完成这种“空间超越”。
铃在身边好友们的鼓励下以真面目示人,跟着旋律,唱起了《致消失在人海的你》,将剧情引入最高潮的部分。
《致消失在人海的你》主要分为三段,每一段都有着不一样的意味,且层层递进。第一段是铃的深情独唱。
铃在唱词中加入了以往的经验,试图以自己的心声呼唤不知身在何处的惠。
这幅画面蕴含着一种古老、深刻、伟大的意义,让铃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那一天母亲向那个孩子伸出援手,即使献出性命也要将其拯救的真正原因。
那是与时间之初便已存在的世界的根源秩序一同诞生,却以无比温暖、纯净、柔和的光将其照亮,于人类的头脑中生而有之,并扎根于心灵最深处,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以特定方式理解世界,且不可磨灭的原型意象。它让我们领略到了生命的本质,亘古以来的法则,以及当下生活的现实,并促使认知与意识的不断演化,分化与衍生出了不同的神话体系。在那些神话中,提亚马特和阿勃祖、女娃和伏羲、伊邪那美和伊邪那岐、舒和泰芙努特等等Syzygy(the divine coupl)进行交媾和融合诞生了世界,诞生了人类。
它就是孕育了生命,又给予生命无微不至的呵护,且为了让生命能够延续下去,任何时刻都会不计后果地站出来提供保护的永恒之母。
意识到了这一切的铃于脑海中形成了另一幅独特的画面。
然而,这幅画面,对于他人而言还是超验之物。若想将其传达出去,唯有推翻众人心中的那座“巴别塔”。
在第二段唱词中,铃使用了在乐曲中常见的非词法音节la,以连接着世界上大部分语言的第一个元音字母a,可被称为人类最真实的声音唤醒了U世界每一个用户心中的原型意象,引起广泛的共鸣。
铃以自己的歌声为结构工具和世界互动,并赋予其现实,形成了道,也让自己的爱、希望和真心顺着第三阶段的进行曲穿过U世界,抵达了惠的内心深处。
可是,U世界终究不是现实。现实中的惠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他和知的危险也没有被解除。于是铃决定踏上拯救他们的路途——让自己的手真真切切地触碰到他们。
回到现实世界的铃,已通过“自性化”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人格,成为了一个真正强大又坚强的女性,故而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也能够独自长途跋涉,去到惠和知的身边,并义无反顾地挡在他们的身前。
此时的铃,为了保护两个孩子,面对无论何种威胁,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就算遭遇再多的危险,也不会有寸步退缩。
面对如此伟大而又圣洁的形象,惠和知的父亲这一没有被命名的,各种不同类型危险与邪恶的象征只得落荒而逃。一同消散而去的,还有积郁在惠心中的那团阴影。
细田守结合当下的现实,以现代化的视点去发现经典名作的新的内在叙事价值,然后利用动画电影的表现形式让其成为了不单单局限于爱情的,更为宏大的“现代互联网世界的《美女与野兽》”。在作品中,他将美与丑、善与恶、表面与内面等等拥有着一体两面性质的事物带入了互联网与现实的虚实关系愈来愈紧密的语境,表达了自己对于其中一些现象的不满,以及“只有将两者好好结合,立于两者之间的‘道’上,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的想法。
另一方面,我认为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在西方世界中与传统模式相反的故事作为蓝本,不仅仅是因为角色的象征性恰好满足了编排需要,还因为其中的角色形象引起了他内心的共鸣。
在一直以来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津津乐道的,以圣乔治为原型的诸如王子救公主,勇者救少女的西方故事模式中,男性都是作为一种阳性的形象,将没有勇敢的向前意识,坠入了无意识和恐惧的女性给拯救。他们就是在混沌之中驱散黑暗,照亮世界的光的隐喻。可是,对于自幼便由女性照顾的细田守而言,年长的女性才是他世界里的光,为他驱散了前方的黑暗,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那些女性将自己的阳性意识推到了最前线的举动,在细田守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温暖的种子,影响着他一直以来的创作。
而本部作品中,细田守在通过聚焦当今最为热门的元宇宙话题延续着自己歌颂女性的传统的同时,又跳出了以往日式传统和现代文化融合的叙事氛围,采用空间跳跃、意识流动的方式将接受自我、成长、母性之伟大的主旨都寄寓在主人公铃的身上,将过去塑造的家庭女性的形象向外延展。
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可以看作是细田守试图改变观众们对于动画的传统认知,让人不再将视点单纯的局限于“故事是否合理”,“是否好哭”的一种努力,也是让他的作品在保持日本动画“总是能够感动他人”之传统的同时,又在走出日本之后,可以产生更为广泛和深层次影响的一大原因。
能在或许是最后一次的瑜亮之争到来之前让我看到这样的一部作品,实在是幸运。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