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因为《骑砍维京征服》《全战不列颠王座》所以十分痴迷维京时代,于是一直想做一套北佬的衣服,在制作过程中收集和经过指点找到了不少资料,于是一边制作的同时,一边记录下自己的笔记,本文中的任何错误都欢迎指正,谢谢。
突尼卡(tunica)是古罗马对贯头短袍的称呼,通常都只用一块布料制成,在布料中心开洞并对折缝合即可,突尼卡使用时间非常非常长,西罗马帝国覆灭后也也是欧洲和东罗的日常着装。
维京人的突尼卡虽然没有文物,图像资料也十分欠缺,但是根据同时期的文字描述来看,以及维京时代晚期克努特王的画像来看,和同时期欧洲的区别不大。另外因为很多加洛林时期的抄本插图或画像一时搜不到来源,故而下面使用的图片都是维京时代末期的,但是同维京时代早中期,加洛林时期的服饰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从上面给出的图画可以看出,在维京时期西欧地区的突尼卡,比罗马时期突尼卡呈现出的特点是:
袖子变长,尤其是在奥托三世的武士画像和克努特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出,袖子在小臂处出现了明显的堆积。
下摆扩大,在这些画像中能感受到的显著特点是下摆呈现梯形扩大而非直筒式。
本节最后再来看一段维京时代的文本资料,来自法兰克,查理大帝的友人艾因哈德(Einhard)在查理大帝逝世后,于829—836年所著《查理大帝传》(Vita Karoli Magni)中第23节描述的查理曼的服装,可以让我们对此时代贵族的服饰有一个大体的理解:
Vestitu patrio, id est Francico, utebatur。 他那时使用祖国的服饰,即法兰克的。
Ad corpus camisam lineam, et feminalibus lineis induebatur, 他贴身穿着亚麻的短衫(Camisa),和亚麻的短裤(Feminalia),
deinde tunicam, quae limbo serico ambiebatur, 接着是突尼卡(Tunica),那边缘被丝绸环绕的,
et tibialia; 和直筒裤/裹腿/长袜?(Tibiale)(我倾向于这里写的是紧身的直筒裤,毕竟下文又写了一遍裹腿);
tum fasciolis crura et pedes calciamentis constringebat, 然后小腿用带子和脚用鞋子束缚,
et ex pellibus lutrinis vel murinis thorace confecto umeros ac pectus hieme muniebat, 和用水獭或鼠类的皮制成的短衣(Thorax)在冬天保护他的肩膀同胸部,
sago veneto amictus ,披着蓝色斗篷(Sagum)
et gladio semper accinctus, 和总是佩着剑,
cuius capulus ac balteus aut aureus aut argenteus erat。 那剑柄和佩剑带(Balteus)或是金的或是银的。
突尼卡一直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目前发现的保存十分完好的突尼卡之一是瑞典博克森沼泽出土的14世纪尸体,被称为博克森人(Bocksten Man),其身上所穿的服饰全部被完整的保留下来,被很多历史复原爱好者们反复研究和复刻,很多维京时代的复原也会以此为原型。
本文接下来将会指导读者们如何制作一件维京突尼卡,注意其中包含了很多本人的臆断以及省事材料选择,因此并非完全的复原历史。
主体部分为一整个长方形,在中央身体前侧部分开洞,长度应该在膝盖以上,宽度适当留宽不要显得过于紧身,材料以羊毛为主,建议使用纯色法兰呢。
领口也可以做成方的,目前发现的维京时代服饰与抄本中不少都使用了方形领口。
袖子建议收口而非直筒,且应当做长,而非正好位于手腕,应当在上臂处形成堆积。腋下的插片是为了防止袖子被拉断,从下文中版型图我们可以看出袖子和身体缝合接口部分是衣服的薄弱点,最容易被扯破,所以在腋下插入插片后,可以将拉力分担走,插片的大小上边长等于袖口对折显得比较自然。
下摆的三角形是为了提升腿部活动能力,因为突尼卡一般长度位于膝盖以上而非胯部以上,试想一下,如果从肩到大腿都是一个直筒,腿部是很难做大幅度的动作的,而三角形的插片解决了这个问题。
最常用的装饰,用于领口和袖口的镶边,也有不少出土文物,网上搜“织带”一搜一大把,不过请勿选择涤纶刺绣的,应当选择编织的织带,这里建议选择“上海织带”,虽然是棉线而非羊毛线编织的,但已经足够接近,建议选择宽度2cm以下,几何图案的织带。
在维京的墓穴中大量出土了丝绸织物,而且大部分都被裁减为2cm左右的丝带,主要集中在骸骨的上胸部、颈部、肩部和手臂周围,推测也是用于给服装进行镶边装饰。
维京的丝绸以阿拔斯产为主,其次是东罗,再次是西欧(一些维京的丝带被发现可能是用法衣或祭坛布裁开的),还有极少数案例可能来自中国(发现了一些混纺金线的丝绸),选择上要注意尽量贴近8-11世纪的丝绸风格,或是以几何图案为主。
刺绣可能在斯堪的纳维亚发展较晚,因为在9世纪的文物上才开始发现刺绣的痕迹,最有名的便是丹麦Mammen教区发现的维京时代墓葬,其中出土了大量的刺绣织物碎片。如果不嫌麻烦可以考虑制作,建议上应当使用多种颜色的线而非单色刺绣,比如在红羊毛布上可以用蓝线绣主体,用黄线绣细节等,如同下图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的复原。
以丝绸带为底,在上面加上金银线编带,这类型的文物在比尔卡墓葬群出土了很多,所以我也找了很多图。将金银制成的线缠绕某线(羊毛或丝线,我不确定)上,形成这种一圈一圈的粗金银线,再将粗金银线编织成各种图案,缝到丝绸带的上方或是边缘。网上搜到的印度丝看上去很类似,但我不确定能不能做出来,因为看上去印度丝十分的硬,而且一般都是被用来做硬质的刺绣的,建议不做,一来是做起来很麻烦,后期也难以清洗。如果一定要做,请勿在下摆处使用银带和金带。
如上文提到的,查理曼在突尼卡底下,穿了一件亚麻卡米撒,即短衬衣。短款长袖的服装历史也非常悠久,早在古罗马时期罗马人笔下的蛮族就开始穿着这种样式的服装。而且经常和外袍一起被统称为突尼卡,因为其版型十分类似,可以说几乎就是同款,只是一件穿在内一件穿在外。
在古罗马人笔下,北方蛮族们穿着长袖短袍,德国Thorsbjerg出土的羊毛短袍印证了这一记录。
维京时代的维京人短衣我们以两件文物为范例,丹麦Viborg的亚麻衬衣和德国Bernuthsfeld的羊毛短袍。
维京时代之后的抄本中有相当多描绘内衣的插图,而且款式基本固定为到胯部与大腿上部的白色亚麻短衬衣,亦有到膝盖的款式,但是穿着到膝盖款式的内衣的人其外衣会更长。
综上所述,制作上与突尼卡基本一致,长度推荐应当比外袍短,材料商应当使用无色(白色,米白色)亚麻。
在维京时代的抄本中,几乎所有有一定地位的人都会披一件斗篷。而考古发现告诉我们,不止有一定地位,穷人也时常会披着斗篷,比如上文中提到过的穿着百衲衣的德国Bernuthsfeld Man,在发现他的墓地时,他的尸体被一件饰有流苏的斗篷所包裹。
在维京时代,斗篷不像后世的版型那么复杂,大体上就是一块长方形的羊毛布(用于普通人),将其环绕身体左侧裹在身上,于肩部固定,露出右臂。或是一块半圆形的羊毛布或丝绸(用于大贵族),拖在身体正后方,或者也可以位于一侧,于肩部固定。其大小并不固定,比如冰岛记录中有一种小型的贸易斗篷,长160cm,宽80cm,在萨迦中,斗篷通常长度超过2米,宽度超过1米。
斗篷在肩膀处可以用环形别针固定在一起,如同在比尔卡墓葬群中发现的那些,以及贝叶挂毯所绘制的一样,或是长别针。亦或使用带子将其绑在一起,如同贝叶挂毯和生命之书中的克努特。
从上面的文物和插画可以看出,一些大贵族的斗篷边缘会加以华丽的装饰,而普通人也可以用流苏作为斗篷的边缘。目前发现的最华丽的维京时代斗篷就是丹麦Mammen墓葬中发现的刺绣镶边斗篷残片,外部为红色羊毛,内部为土拨鼠毛皮。
裁剪出一大块长方形羊毛布料就行,或是可以直接购买羊毛毯/披肩等作为替代,长度应当能够垂到膝盖,宽度要能环绕包裹身体。边缘处可以使用织带,丝绸等作为装饰,不做装饰也可。
一个很棒的维京建筑、服饰、日常生活的科普+复原网站:http://www.hurstwic.org/history/text/history.htm#Daily_Living
一篇介绍丝带和银带的文章:https://vidars-horde.de/en/a-for-articles/mens-tunic-from-birka
银带金带的高清大图,文章里的图基本全来自这个:https://database.birkaposamente.de/
比尔卡维京墓葬群资料库,详细到每个墓地每件文物,但是图片极少,描述也极少,还是瑞典语,贡献给有需要的人:https://gravegoods.rails-apps.de/de/graves
《Viking Clothing》的在线阅读:https://vdocuments.net/viking-clothing.html?page=1
一篇分析Mammen刺绣的文章,解析其花纹和颜色:http://heatherrosejones.com/mammen/index.html
贝叶挂毯博物馆的在线观看:https://www.bayeuxmuseum.com/en/the-bayeux-tapestry/discover-the-bayeux-tapestry/explore-online/
一个维京服饰小百科网站,在其主页右下角有英国历史复原组织Regia Anglorum复原指南可看:http://www.vikingage.org/wiki/wiki/Main_Page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