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我们试图去讨论魔法“货币”,让我们先百科货币的定义。
货币(Money),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通货的一种。
在传统的魔法作品里,大多是中世纪的货币体系,也就是铜/银/金币。但显然,魔法社会拿稀有金属当通货,这实在是太不范特西了。作品里的魔法师一旦掌握了点金术之类的魔法,这一交易体系就直接崩溃。所以魔法师之间应该拿什么做交易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请容我引用金融资本的概念,在结合假想的魔法例子,一起去试探这一可能的答案。
在现代金融市场中,无论是股票、债券、期货、保险等金融产品,它们的价值都与人们的主观期望直接相关,同时也越发脱离对应现实实体的客观价值,也就是所谓的“脱实向虚”。为了更好的理解“脱实向虚”与魔法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借助新现代“民俗”——圣诞老人,作为魔法的素材来具体做一假想实验:
在这一魔法社会里,也有一个和可口可乐类似的公司,他们捡起了这一民俗,并将圣诞老人的形象设计成了可口红色的象征色,再以商业宣传将这一民俗和新形象潜移默化给了每个人。众所周知,在圣诞节的前夜,会有圣诞老人偷偷将礼物放进孩子床头的圣诞袜里。这一常识在这一魔法社会里变成了现实,也就是第二章所谓的“魔法常识”。平安夜孩子床头的圣诞袜,真的会有“圣诞老人”放进去的礼物。
自然,这些礼物都是不确定的。我们只能笼统解释为可口可乐对大人们和孩子宣传的集体无意识的具现。而这份不确定性,在某些投机商人中就成了巨大商机。他募集了大量财产,向所有有红袜子和孩子,但不想要礼物的家长们签订了一份契约。他会将他的财产平分给每个签约的家长们,作为条件,家长们必须要把平安夜之后,红袜子里的礼物交给他。
显然投机商人自信掌握了信息差,可口可乐公司今年将投巨资,将圣诞老人与可乐的形象在各大杂刊、邮票、插画还有给孩子看的连环画刊登宣传,他深信圣诞袜里的大多数礼物都会是魔法版的可乐饮料。
而过了平安夜,商人真的收来了口味不一的魔法版可乐。于是他把这一批存货,以“再次体验孩子气”、“梦回童年”等噱头,将这一批绝无仅有,限量版独一口味的可乐们重新包装高价向市场售卖,大赚了一笔。
这就是魔法金融市场的一角,上例中的圣诞袜就是做生产的魔法象征,而魔法象征的产出是不确定的。因此交易魔法产品的商人们,需要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去平衡魔法产品的不确定性风险。投机商人和家长们所签的这份契约,就是所谓的金融产品。
那么当然,这份契约也可以在魔法金融市场上流通交易。假设前文他没有可以兑现家长们的大量财产,他就可以将这一契约的持有权挂在魔法金融市场上售出。假设有接盘侠,相信了他讲的“可口可乐今年将投巨资做宣传”的故事,花高价购买了这一持有权。那么我们的投机商人,就可以开心变现离场。将兑现家长财产,收集售卖礼物等具体事物转让给这位接盘侠去做。
这一例子,我们能看到这一契约的交易,它就是在“脱实向虚”,这一契约在市场的价值,就是人们对收集孩子圣诞袜的魔法礼物,这一事情所有看法的价值。而这一主观价值,不对应任何实体的客观价值,它是虚构的只存在于人主观概念之中的,但它能够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直接变现成具有客体价值的实体(就比如接盘侠拿这一张契约,换来了家长们的礼物)。
广义的魔法定义,是将人脑海中虚构的概念,直接现实具现化。从这个意义来看,现代金融市场真可谓是“现代魔法”。但这显然和魔法朋克所定义的魔法,还有些距离。因此我们必须要继续深入“价值”这一词,得到魔法对金融的全新阐释。
在《来自深渊》的生骸村里,村子里的生骸(被诅咒变形成怪物的人)们用一种名为“价值”的货币去交易。具体来说,一个名为伊尔缪伊的女孩被献祭给了“欲望的摇篮”,化身成为了生骸村。这个生骸村能用“清算”,将人的“欲望”转换成“价值”。(其实你可以直接把这“欲望”对号成第一章所提的“力比多”)
图中展示的就是生骸“嘛啊啊”所珍藏的玩偶被“清算”转换成“价值”的过程。
那么没完成的另一半呢?就是对应“价值”的象征。土桥章人只是简单把“价值”对应成了可量化,统一的货币。显然,这对于魔法朋克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正如第一章洛克与休谟的因果论争论一样,魔法朋克绝不会认同一个可以客观发现规律,底层被量化的系统逻辑。魔法朋克主张的是一个,只能被人主观感受去认知,由大多数人都认同的共识。那么一个抹去数值,只能用感受去认知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正所谓故事源于生活,我们直接拿现实开刀。你每个月到账支付宝的工资,它显示是有4000,是量化的。但4000这一量化的数字,其实是你的错觉。本质上你从未拥有这一4000的“价值”,你只是拥有一个和支付宝兑现4000元现金的契约。正如魔法可乐的例子,契约只是你的主观价值,它从来就不对应客观的实体价值。只要你不提现成现金,支付宝就可以挪用你的“价值”去花呗贷款给别人。
那么你直接要4000元的现金,它就是客观量化的吗?
显然这也是你的错觉。回顾历史,现金在恶性通胀面前,只有作为纸擦屁股都嫌痛的客观价值。你所拥有的现金,其实也是一纸契约,其对应的主观价值是国家背后的信用。
那我拿现金买商品,店员会为我找零,这难道不是客观量化吗?显然这也是你的错觉。同一商品,你可以拿人民币买,也可以在另一地方拿美元买。而看似客观的汇率转换,其实也是可以被人主观协商修改,广场协议就是这一佐证。
结合上述现例,我们可以看到,至少金融并没有一个所谓的绝对客观量化,主宰一切的系统。金融系统看似客观计算机结算的交易成果,其根基的汇率和货币,也是人主观价值的映射。可能人主观价值的背后,还有名为物理等自然规律这一唯一底层的系统主宰。但有趣的是,在《三体》第一部当中,科学家杨冬也正因为意识到,物理其实也是人类的错觉,而最终选择了自杀。
为了更好理解这一观念,我们必须需要一个理论去汇总去在阐释。这里参考的是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系统”,“代码”和“象征”这一概念。感谢土桥章人,我们得以简单阐述。由伊尔缪伊的欲望所化身的生骸村,就是“系统”;而实行“清算”的黑色触手们,就是“代码”;“价值”所对应显现的货币,就是“象征”。如果我们假设“价值”是客观唯一……
好吧,这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我们魔法朋克想要尝试的,正是让多元的“价值”对应多元的“象征”。正如现实中,人的财富“价值”不仅仅可以对应错觉量化的货币“象征”,它的“象征”也可以对应成“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钻戒,或是满满一屋子的死宅二次元手办,亦或是一张梵高的名画。无论是钻戒、手办和名画,在魔法师看来这都是汇集人力比多的“象征”。在现实中,一堆二次元手办想要交易成梵高名画,你需要通过“系统”,也就比如闲鱼等网络平台,转换成银行卡的数字,这一“代码”,然后用这一系列“代码”,在拍卖会这另一“系统“上竞标成功,兑换成梵高名画这一”象征“。恭喜你,终于完成了魔法师口中的象征交换。如果只是消费社会所塑造的“象征”,自然可以通过消费社会的“系统”和银行卡数字这一“代码”去交换。但如果是第一章所提,由魔法师们所创造的魔法象征,那该怎么交易呢?
想要完成魔法象征的交换,那选择更是极其多元了。就“系统”上,可以是由两个魔法师意愿所构成的以物换物;也可以走封建王国的货料市场,国王指派劳动力去采集稀缺的自然资料,去互相兑换魔法师们的魔法象征;也可以走消费社会的金融市场,用契约将魔法象征包装成新的金融商品,用货币这一“代码”去交换魔法象征;甚至可以走由虚构常识构成的魔法社会“系统”,就比如《来自深渊》的生骸村,将自己的魔法象征借由黑色触手们的“清算”,转化成“价值”这一“代码”去交换魔法象征。
上述似乎已经足够结论完篇,但视角似乎还有些狭窄。让我们再回到对“价值”的多元讨论里,来一窥“价值”与货币的关联。
在过去的游牧部落中,人们没有货币,用以物换物完成交易。因为生存是整个部落社会的最优先导向,所以被拿来交易也是最利于生存的食物和毛布等生活材料。部落中的人通过内部或对外血腥的生存竞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可以说游牧部落的“价值”等于对生存的欲望。
而在以农耕而建立的奴隶及封建制王国中,人们以贵金属做成货币交易。因为金属对应农具等更好的生产力工具,而组织开采、制造、普及都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的人去完成。文明内部的人,通过读书在成官之路和官职竞争中,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王国的“价值”算是对开发自然的欲望。
而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资本社会中,社会的一切都服务于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而这又第一次造成了生产剩余,因此也就需要纸币这一更流通,对应国家信用的货币,去消耗多余的生产剩余。社会内部,开始用资本去确认他人的价值。工业社会的“价值”就是对掌握工业资本的欲望。
而当今的虚拟资本社会,财产被虚拟数字化。社会的一切都服务于虚拟数字的扩大。能扩大虚拟数字的扩大,就能在社会中获得更高的价值(就比如比特币挖矿)。对应的货币,就成了代码所对应的数字。社会所对应的“价值”,就是对掌握虚拟资本的欲望。
强调这一关系,是因为货币所对应的社会价值观,是会切实影响魔法师所创作出来的魔法。在魔法朋克之外的传统DND魔法,就是对应封建王国,也就对应掌握各种自然元素的魔法。在第二章举例的凡尔纳,其魔法也对应了工业资本的“价值”观。甚至可以说,你只能在特定时代背景,创作特定的魔法(所谓的作者无法脱离时代局限性)。比如你在工业社会里,创作了德墨忒尔的麦田丰收魔法,也会因为违背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收集不到社会集体的力比多,最后失效。
运用进故事里,《来自深渊》的“价值”,就对应着探险家对深渊最低处的探索欲,因为整个生骸村都是由一群化成深渊的探险家们组成。
魔法社会内部对没有魔法的外部社会,我能想到的一种可能货币,是印有魔法象征边框,中间一大块都是空白的羊皮纸纸币。
类似于可以书写的鬼画符,作为纸币也有写下魔法的一定实用价值。当然具体可以头脑风暴的点子非常多,就比如说《辐射》的核子可乐瓶盖,还有《地铁》的子弹,这还是要看具体世界观的细节,去具体构思设计的。
而魔法社会,由虚构的魔法常识所构成的社会。其实应该是新的魔法常识所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和现代的虚拟金融极其相似,并且能通过每个人所拥有的魔法象征,反映出个人具体所拥有的“价值”,并且“价值”在一系统中流通迅速,还有类似契约精神的魔法常识,去确保“价值”市场的契约履约。它需要找到一个特别好的故事文本,将金融市场的“价值”对应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一点,抹去明显现代城市文明的气息,解释包装成特别架空和奇幻的魔法设定,这样才能一窥魔法金融社会的全貌。但这样的故事文本我并未能找到,看来只能等我之后原创相关的故事文本,再去阐释这一具体形态了。
总之我实在是没活儿了。之后的最后一章(?)应该还会额外用西方视角的魔法,和东方视角的道术,去对比讨论出魔法文化的不同。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