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纪中叶,中国南部正处于梁武帝萧衍的统治之下。太清元年(547年)正月乙卯(十七日),萧衍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中原一带的牧守纷纷献出自己辖下的领地,归附梁朝。这真是天下重归一统的吉兆啊!萧衍把梦里的内容告诉中书舍人朱异,期盼着美梦成真的时刻。
同年二月,东魏的河南道大行台侯景以其所辖的十三州土地前来投诚。侯景派来的使者丁和表示,侯景正是在这年的正月乙卯定计归顺梁朝的。时间上的不谋而合,让萧衍相信:南北一统的预兆,或许就会应验在侯景身上!
萧衍就是否接纳侯景一事,招集大臣廷议。尚书仆射谢举等人表示:梁朝与东魏遣使通好已有多年,边境无事。此刻,若是接纳东魏的叛臣侯景,于两国关系恐怕会有巨大损害。尽管大臣们提出这样的建议,但萧衍依然觉得机会难得。
最后,萧衍还是决定接纳侯景,并封其为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
侯景南来,真的会让萧衍南北归一、天下太平的美梦得以实现吗?那时,他无法想象,这个名为侯景的东魏叛将,将会给他的王朝带来多么巨大的灾难!
自公元502年称帝以来,萧衍统治南朝已近半个世纪。南朝在宋、齐两代,出了不少嗜杀的昏暴之君。皇室之间的自相残杀也在这两朝频频上演。南齐末年,残暴酷虐的少年天子萧宝卷杀戮朝臣,招致众叛亲离。时任雍州刺史的萧衍于襄阳起兵,最后攻克建康,取代南齐,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
王朝伊始,百废待兴。在梁朝建立之初,萧衍废除了许多前代苛政。随后,他下令制定了新的律法。新朝政绩,非常显著。萧衍重视人才,广开言路。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梁朝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
据史书记载,萧衍是位励精图治的帝王。他勤于政务,冬月里四更天便起来批阅奏章,以致拿笔的手都冻裂了;他崇尚节俭,常年身着布衣,不求奢华。中年以后,萧衍开始笃信佛教,断酒肉,持长斋,日止一食。五十岁后断房事。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奏乐。可以说,萧衍把个人对欲望的节制做到了极致。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帝王,史称他“博学能文,阴阳、卜筮、骑射、声律、草隶、围棋,无不精妙”。
江南在萧衍的统治下兴盛一时,史家对他的萧梁王朝颇有赞誉之声。《南史》记载:
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
逮有梁之君临天下,江左建国,莫斯为盛。
萧衍经营了半个世纪之久的王朝,确实成为了一方乐土。
然而,外在的光鲜亮丽难以掩盖内部的阴暗腐化。在盛世的围墙里,暗流正在涌动。
萧衍晚年越加沉湎于佛教,数度舍身同泰寺,朝臣每次都不得不花重金将之赎回。对于政事的懈怠也越渐严重,并且对奸佞之人颇为亲近。史称萧衍“好人佞己,末年尤甚”,意思是说他喜欢听别人奉承自己的话,晚年时尤为严重。朱异,因为善于揣摩萧衍的心思,成为了君王身边的宠臣,揽权达三十年之久。此人在几个重要关头做出的判断,深深影响着梁朝的命运。我们将在后文提到。
萧衍在位期间,极其优待士族。当时的法律是“急于黎庶,缓于权贵”的。直白地将,就是对百姓严酷,对权贵纵容。百姓犯法,从严办理,该连坐的,不论男女老幼,一个也不放过;权贵犯法,从轻发落,能宽恕的就宽恕,毫不吝惜。据说,在天监十年(511年),萧衍前往南郊祭天的途中,曾有一位老人拦在他的车驾前,诉说这种律法的弊端。并希望萧衍可以有所更正,若能如此,则“天下幸甚”。萧衍对此表示愿意反思。
当时的南朝,承平日久,人不知兵。特别是那些士大夫,慵懒成性,弱不禁风。后来流寓北方的文士颜之推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中提到一件事,颇能反应这种情况:据说有一个叫王复的人,时任建康令,性格儒雅,不会骑马。有一回他看到马儿嘶鸣跳跃,居然吓得瘫倒在地,并对身边人的说:“这哪里是马?这明明是老虎啊!”
在皇室内部,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定因素。萧衍的几个儿子皆身居要职,权势极大。萧衍六子邵陵王萧纶为丹阳尹、七子湘东王萧绎在江州、八子武陵王萧纪在益州,各镇一方,令太子萧纲倍感压力。史称“上年高,诸子心不相下,互相猜忌”。
除去儿子们,萧衍的其他晚辈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有一个侄子,名叫萧正德。在萧衍还没有子嗣的时候,曾一度收萧正德为养子。萧衍称帝后,萧正德一直盼望着皇储的地位。但当时萧衍的长子萧统已经出生,太子之位自然与他无缘。
萧正德后来被封为西乡侯,继承皇位的美梦就此破灭。萧正德心怀怨恨,一心期望着宫内生变,他好趁乱渔利。他曾在普通六年(525年)逃奔北魏,一年后又回到梁朝。萧衍甚至没有责怪他,还恢复了他的爵位。但萧正德怙恶不悛,招集亡命之徒,在夜里劫掠路人,杀人于道旁。
另外,萧衍的孙子萧詧(chá)也在暗中秘密积蓄着自己的力量。萧詧是萧统的三子。萧统于幼年被立为太子,但英年早逝。按例来说,萧统逝世,继承他地位的理当是他的嫡长子——即萧衍的嫡长孙萧欢。但萧衍并没有立萧统的儿子为继承人,而是改立自己的儿子萧纲为太子。
作为补偿,萧衍将萧统诸子统统封在大郡,以示安慰。但萧统诸子依旧心怀不平,特别是萧詧,他见萧衍年迈、朝政日非,便开始蓄积财富、阴养死士,以备有朝一日天下剧变,他好建立自己的霸业。
以上种种,如同数条暗流,潜藏于萧梁王朝浮华的盛世之下。
当时的北朝,正值东西两魏大交锋的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六世纪三十年代分裂,孝武帝元修因为无法忍受权臣高欢的独揽大权,于534年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同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标志着东魏的建立;次年,宇文泰毒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西魏建立。自此,王朝分裂,帝室垂拱,大权掌握在权臣手里——东魏的高欢和西魏的宇文泰是其王国里的实际掌权者。
东西两魏之间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爆发了小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玉壁之战等数场战役。公元546年的玉壁之战,西魏将领韦孝宽坚守城池,东魏大军苦攻五十余日不下,将士死伤惨重。高欢绞尽脑汁设法破城,但依旧无济于事,最终积劳成疾,于该年十一月退兵。
自此之后,高欢的健康状态每况愈下,他的长子高澄开始逐步继承高欢的权力。一天,高欢见高澄面带忧愁,就问他怎么了,高澄不语,高欢说:“你是在担心侯景反叛吗?”高澄点头。高欢说:“侯景专制河南长达十四年之久,常有飞扬跋扈之志,只有我能镇得住他,非你所能驾御的了的……”言下之意,侯景日后将成为高澄的心腹大患。
侯景,究竟是何许人也?史书记载他本是北魏的怀朔镇人,魏末大乱时,他曾效力于尔朱荣帐下,受到器重。高欢诛灭尔朱氏后,侯景率众归降,成为高欢的得力干将。
据说侯景的右腿偏短(后来有人因此骂他为“跛奴”),不善于骑马射箭,但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他曾对高欢说:“请给我三万兵马,我当帅之横行天下,渡江生擒萧衍老儿。”高欢让他统领十万之众,专制河南,倍加重用。
侯景曾表示:“高王在,我不敢有什么异动;若是高王不在了,我是不会听命于那个鲜卑小儿的!”他口中的“高王”指的是高欢,“鲜卑小儿”指的是高澄。可以看出,他是完全不把高澄放在眼中的。
高欢病重时,高澄曾写信召侯景入朝。古时候,镇守在外的大将被招进朝中,往往凶多吉少。侯景素以善于谋略著称,不会不思索再三。而且,他曾与高欢秘密约定:凡是高欢写给他的书信,信中必加微点。此番侯景收到信后,打开一看,见上面并没有“点”!他知道这封信不是高欢给他的,定是高澄想诓他入朝,加以铲除。
于是,侯景拒绝了高澄让他入朝的要求。此时,他听说高欢病重,便听从谋臣王伟的计策,拥兵自重。高澄的忧虑由此而来。面对苦闷的继承人,高欢给了他最佳方案:“可以匹敌侯景的人,唯有慕容绍宗了,你要好好重用他!”
公元547年正月,枭雄高欢辞世,享年五十二岁。此时的侯景与高氏已经互生嫌隙了,为了不使自己陷入被讨伐的窘境中,侯景踏上了反叛之路。
当时的局面,北有东西两魏,南有萧梁王朝,侯景周旋于三者之间,何去何从呢?起初,侯景打算投靠西魏。他计划在暗中夺取西魏的土地,但遭到识破。
对于侯景的反叛,东魏方面也做了及时的应对措施。高澄派遣韩轨都督诸军讨伐侯景。
547年二月,西魏方面封侯景为太傅、河南大行台、上谷公。同月,侯景又派丁和为使者,向萧梁投诚——一边依附西魏,一边又向萧梁派出使者,这堪称是两边下注的行为。
梁武帝萧衍决定接纳侯景,并派遣司州刺史羊鸦仁等将运送粮食增援侯景。东魏方面不敢放松,继续投入兵力进讨侯景。同年五月,东魏韩轨在颍川包围了侯景,侯景惊惧,准备割东荆、北兖州、鲁阳、长社四城给西魏,以求得西魏的援兵。对于是否要出兵救援侯景,西魏一方颇有争议。尚书左仆射于谨反对出兵,认为应当静观其变;荆州刺史王思政则认为应该果断出兵。最终,宇文泰派遣太尉李弼、仪同三司赵贵率领一万人马赶赴颍川,增援侯景。
对于侯景的态度,西魏方面始终有所保留。他们之间曾在战场上交过手,对于彼此不可谓不了解。侯景的“奸诈难测”,西魏方是了然于心的。
刚才提到,侯景此时不仅仅只向西魏示好,也向萧梁派去使者,表示投诚。因此,他担心向西魏割地求援的行为会招致梁武帝萧衍的怪罪。所以,他派人去萧梁那里,解释说自己目前境况危急,而南朝的援军未到,只好求援于西魏,以解燃眉之急。萧衍对此表示理解。
该年六月,西魏的李弼、赵贵领兵逼近颍川。东魏韩轨见西魏的军马来增援侯景,便解围撤去。侯景与西魏人马汇合一处,他见西魏军马强盛,心中产生一个念头:他想趁着与西魏将领李弼、赵贵会面之际,设伏兵拿下两人,夺走他们的兵权。然而,侯景的心思被赵贵看破,他和李弼拒绝了和侯景的会面。赵贵当时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侯景召到自己营中,派人将之拿下。但被李弼给阻止了。李弼颇有谋略,他的想法是:眼下就算拿下侯景,仓促间也无法把侯景的地盘全部并入西魏的版图,反倒是替东魏铲除了一个大患。
就在这个时候,萧梁将领羊鸦仁派来的援军已经赶到汝水了,李弼带领西魏军马返回长安。侯景则率军屯驻在悬瓠,他再度向西魏发出请求,希望宇文泰继续出兵助他抵御东魏。宇文泰还真派兵去支援侯景了。大行台左丞王悦听说此事,立马前来劝阻宇文泰,他对宇文泰说:“高欢刚死,侯景便掀起叛乱,足见此人野心极大,终不为人下。况且,他连高氏都能背叛,又岂会效忠于我们!”宇文泰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召侯景入朝,以此来试探他的反应。
侯景自然是不会答应的,他并非真心要依附于西魏,只是尽可能的利用西魏来缓解来自东魏的压力。宇文泰召他入朝,于他来说自然是不利的。于是,侯景给宇文泰去了一封信,以表达自己的态度:“吾耻与高澄雁行,安能比肩大弟!”此处的“大弟”指的是宇文泰(侯景比宇文泰年长几岁);“雁行”和“比肩”均可解释为“并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侯景把高澄和宇文泰放在同等地位,表示自己既然不愿和高澄为伍,又岂会和宇文泰同列?
此信一出,昭示着侯景与西魏的决裂。宇文泰召回了前往增援侯景的所有部队。当时,西魏方面只有一个名为任约的将领归降了侯景,并在日后颇为活跃。
于是,侯景决定彻底归降萧梁。在侯景与西魏的周旋之中,双方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西魏一方对侯景处处提防,导致侯景无法逞其奸谋。西魏知道侯景是不易驾驭的,所以并不信任他。当时各方角逐,明争暗斗,西魏方面始终保持谨慎态度。正如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两晋南北朝史》里总结的那样,西魏当时的做法是“度德量力”的;而萧梁则是“贪利冒进”的,因此给自己带来了忧患。
侯景的反叛,搅动了当时的天下大势,东魏的讨伐、西魏的警惕、萧梁的接纳,高澄、宇文泰、萧衍都打着各自的算盘。侯景则盘桓于三方势力之间,寻求着最适合自己生存下去的方案。那么接下来,他会采取何种行动呢?
评论区
共 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