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元年(547年)八月,梁武帝萧衍下令大举征讨东魏,萧梁王朝与东魏再度兵戎相见。自大同二年(536年)以来,萧梁与东魏两国之间频繁通使,外交关系整体处于良好状态。这次,以叛将侯景为导火索,再次引发了南北之间的激战。
萧梁方面派遣南豫州刺史、贞阳侯萧渊明和南兖州刺史、南康王萧会理分督诸将,向北进军。萧渊明是萧衍的侄子,萧会理是萧衍的孙子,皆为皇室成员。二人均非将才,史称萧会理“懦而无谋”,此次这两人带兵出征,结局可想而知。
按照萧衍在战前的规划,他让萧渊明领兵至寒山,以水攻之计拿下彭城。等占据彭城以后,继续进军,与侯景的军队联动起来,以形成对东魏的犄角之势。萧渊明一路进军,来到寒山,距离彭城十八里,开始着手水攻的安排。待一切准备就绪,侍中羊侃劝萧渊明趁势发动进攻。但萧渊明并没有听进去,迟迟不下令,结果错失了最佳的进攻机会。萧渊明缺乏军事能力,诸将与他谈论战局,他无言以对,只会说“临时制宜”。“临时制宜”可解释为“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这话从萧渊明口中说出,只能让人觉得他毫无主见,对眼下的局面无计可施。
东魏的高澄则抓住这个机会,派大都督高岳和金门郡公潘乐领军支援彭城。散骑常侍陈元康对高澄说:“潘乐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如慕容绍宗——还记得先王的遗命吗?”经陈元康一提醒,高澄想起了其父高欢给他的最佳方案:“可以匹敌侯景的人,唯有慕容绍宗了,你要好好重用他!”于是,高澄以慕容绍宗为东南道行台,与高岳、潘乐一起行动。
侯景向来轻视东魏诸将,勇冠三军的猛将高敖曹和彭乐在他看来不过是狼奔豕突的莽夫。之前高澄派韩轨来讨伐他时,他说:“那个喜欢吃猪肠的小子会有什么能耐呢?”言语上极其轻视韩轨。当他听说高澄派高岳来进攻他时,他微微笑道:“兵马确实精强,只可惜带兵的是个凡夫。”东魏诸将皆不能入他的眼。
直到他听说慕容绍宗也在前来讨伐他的队伍中时,终于面露惧色地说道:“是谁教鲜卑小儿派慕容绍宗来的?难不成,高王还活着?”从侯景的话里,我们可以解锁到一些信息。首先,高澄派慕容绍宗来是正确的,侯景惧怕慕容绍宗;其次,高欢对于部下诸将是极为了解的。他知道谁可以降伏侯景;再者,侯景也知道高欢掌握着自己的弱点,以至于发出了“高王未死邪”的惊叹。
萧梁方面的统帅萧渊明错失最佳战机,以致东魏一方的军势开始集结起来。此时,慕容绍宗正率领十万军马,浩浩荡荡地向战场杀来。
东魏慕容绍宗的十万人马一路进军,屯驻于彭城附近的橐驼岘。萧梁方面的萧渊明驻军寒山,见东魏大军逼近,羊侃劝萧渊明趁慕容绍宗领兵远来、正值疲惫之际,发起进攻,萧渊明不从。羊侃屡次劝说,萧渊明皆不以为然。
终于,两军交战的时刻到来了!慕容绍宗在战前分析敌我战力,认为梁军士卒凶悍,担心自己的人马不敌,便对部下将士安排道:“一会儿两军交锋,我会诈败而退,引诱梁军追击。到时候,你们就从后面袭击他们!”众将牢记在心。后来,战斗打响,梁军一度占据优势,东魏人马败退——注意,慕容绍宗之前说他会“诈败而退”,可此时东魏的先头部队是真的被击溃了!
梁军见东魏军败走,立马发起了追击。侯景之前曾给过梁军忠告:“追逐败兵时,切记不要超过两里!”亦即“穷寇勿追”。可这时,梁军对败退的东魏军马穷追不舍。此时,东魏士卒见梁军紧追不放,想起慕容绍宗在战前对他们的安排,认为眼下的“败走”其实是慕容绍宗的“诈败”,而梁军已经中了圈套!他们误以为慕容绍宗的诱敌之计奏效了,瞬间士气大振,争先恐后地向梁军发起反击。梁军被突如其来的进攻搅乱了阵脚,一时间措手不及,被打得一败涂地。萧渊明和北兖州刺史胡贵孙、谯州刺史赵伯超等人均被俘虏,羊侃带领所部军马结阵撤退。
这一战,梁军损失数万人马。统帅萧渊明不但错过进攻的最佳时机,而且时常在营里喝得酩酊大醉。东魏大军攻来之际,唯有胡贵孙带兵英勇作战;赵伯超则畏敌如虎,对部下说:“敌人如此强大,和他们交战必败无疑!还是全军撤退吧。”
梁军大败的消息传到建康时,梁武帝萧衍刚准备午睡。宦者张僧胤来到萧衍跟前,对他说朱异有要事禀报。萧衍一惊,大有不祥的预感。他在文德殿召见朱异,朱异上前禀道:“我军在寒山大败。”萧衍闻言,几乎晕倒在地,张僧胤赶忙上前扶住了他。待缓过神来后,萧衍叹了口气,说道:“我该不会重蹈晋朝的覆辙吧?”西晋王朝在经历了永嘉之乱后逐步走向毁灭,萧衍担心历史会重现于今日。
寒山一战,南朝军马一败涂地。萧渊明被俘往邺城,迎接他的会是怎样的命运呢?
萧梁军马败退,慕容绍宗率军进击侯景。侯景带领辎重、马匹以及四万士卒退守涡阳。慕容绍宗率十万人马长驱直入。交战前,侯景派人去问候慕容绍宗:“明公到此,是来送客呢?还是来一决雌雄呢?”慕容绍宗回应他:“打算在这里与阁下一决胜负!”双方纷纷布阵,大战一触即发。慕容绍宗告诫部下说:“侯景诡计多端,善于背后袭击,必须小心!”尽管东魏军已有防备,但依然着了侯景的道儿!侯景专门派出一批战士,身穿短铠、装备短刀,冲入东魏军中,专砍人和马的脚。东魏军阵大乱,兵败如山倒,连慕容绍宗都坠下马来。这一战,侯景获胜。
东魏军马与侯景在之后又交战了几回,双方相持了数月,直到侯景一方粮食耗尽。
这时,已是太清二年(548年)正月了,侯景见粮食已尽,便打算领兵南下,投奔萧衍。慕容绍宗立马派五千铁骑夹击侯景。侯景部下许多士兵和将领都不愿南渡,于是借此机会纷纷投降慕容绍宗。侯景的兵马因此溃不成军,最后只剩步骑八百人随侯景南逃。此时,慕容绍宗若是穷追侯景的话,八成可以将侯景一网打尽。侯景当时颇为脆弱,只求生存。他派人对慕容绍宗说:“我侯景若是在这里被你擒住,那么接下来,你会面临怎样的结局,你不会不清楚吧?”侯景意在告诉慕容绍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古训。慕容绍宗会意,没有继续追击,放任侯景向南逃窜。侯景捡回一条命,领着八百人一路退走。
萧梁朝廷听说侯景被慕容绍宗打败,有点不知所措。更有传言说“侯景全军覆没,无一幸免”。侍中、太子詹事何敬容听说此事,说道:“如果侯景真的死了,那真是朝廷之福!”太子萧纲闻言失色,问何敬容何出此言。何敬容答道:“侯景是个反复无常的叛臣,若是他还活着,终将祸乱大梁!”何敬容的话就如同预言家的忠告一般,只可惜未能引起萧梁统治阶层的警惕。
此时的侯景已经站住了脚跟。他得到马头戍主刘神茂的协助,从监南豫州事韦黯手里夺取了寿阳。他派遣部下于子悦前往建康,把兵败的情况告知萧衍,并求削职贬官以自罚。萧衍没有降罪于侯景,反而让他做了南豫州牧。光禄大夫萧介极力劝谏萧衍不该信任侯景,他认为侯景乃是弃乡背君之人,绝不会效忠于萧梁。萧介的苦心谏言并未得到萧衍的采纳。
萧衍至此依旧认为侯景的投诚会给萧梁带来极大的利益。此时东魏已经收复了悬瓠、项城等地,高澄派使者前往萧梁,意图和好。萧梁朝廷并未答应。高澄没有放弃,他找到被俘的萧渊明,对他说:“先王与梁主修好,已有十几年的时间。我清楚眼下的局面并非梁主本意,乃是被侯景所煽动的。如果梁主不忘旧好,我也不会违背先王的意思。只要两国可以和好如初,我愿让你们回归故国,连同侯景的家属一起送到南朝。”
萧渊明被俘东魏,受到高澄的礼遇。此番一席话,让萧渊明颇为心动。他派夏侯僧辩前往建康,传达高澄的意思。
东魏与萧梁议和,是否为高澄真心所愿的呢?还是说,在议和的表象之下,潜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阴谋?
侯景未除,东魏方面居然主动提出与萧梁议和,高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夏侯僧辩来到建康,向萧衍传达萧渊明的口信:“渤海王(高澄)是位弘厚长者,如果南北重新修好,他愿意放渊明回来。”萧衍得知萧渊明的消息,激动落泪,他招集群臣,商议与东魏议和的事宜。朱异和御史中丞张绾等人认为:“如果能使敌寇停止对边境的侵扰,让百姓休养生息的话,我方应该接受议和。”
可司农卿傅岐却不这么认为,他揭露了东魏议和背后的真正目的:“高澄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提出议和呢?你们都看不出来吗?这明显是他的离间计!他在利用贞阳侯(萧渊明)!南北议和,侯景夹在中间必然生疑。若侯景心生不安,必定会掀起叛乱,为祸大梁!如此,则正好中了高澄的计!”然而,朱异等人坚持要求接受议和,而萧衍也厌倦了与东魏的战争,便听从朱异的建议,下书给萧渊明说:“我已知晓你的近况,高大将军待你不薄,我深感宽慰。朝廷会遣使北上,重修邻好。”
傅岐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若是东魏与萧梁议和,那侯景将处于尴尬的境地。套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如果说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那么,萧梁如果与东魏为敌,侯景又与东魏敌对,那侯景与萧梁的关系才能稳固;若东魏与萧梁友善,侯景又该处于怎样的立场呢?狡猾多智如侯景不会不这么考虑。
事情的发展也确如傅岐所料。夏侯僧辩带着使命北上,路径寿阳,遇到侯景。侯景得知了萧衍欲与高澄议和的消息,马上写了封书信给萧渊明,劝他不要相信高澄的话,万不可与东魏讲和。他更是提到了当年北魏强大之时,萧梁尚且与之大战钟离;现在北朝已经不如当初,而萧梁居然考虑与之议和,“舍已成之功,纵垂死之虏”,实在是让“志士痛心”。
除了给萧渊明写信,侯景还给朱异送去一封信和黄金三百两,让他传达自己的意思,劝萧衍莫与高澄讲和。朱异收下了黄金,但并没有把侯景的想法告诉萧衍。
不久后,萧衍遣使往东魏,吊唁高欢,南北和好的意味越来越浓了。侯景颇感不安,再度写信向萧衍表示:“臣与高氏已经势不两立,如今陛下与高氏议和,将置臣于何地?”萧衍回应道:“朕与阁下大义已定,岂会轻易相弃?高氏遣使求和,朕也有终止战争的想法,阁下切勿多虑。”侯景不放心,再度送去书信说:“我如今积累粮草、聚集兵马,正准备北上攻克赵、魏之地。军队出征,不可无名,所以我归顺陛下,欲以陛下之命来收复失地。现在陛下抛下我,与东魏议和,只怕我不久后就会丧命于高澄之手!”萧衍得书,再次回应道:“朕为万乘之主,岂会言而无信?我想阁下是明白我的心意的,请不必再回复了。”
萧衍的态度看似非常坚定,仿佛绝不会辜负侯景似的。可侯景并不放心,他打算试探一下萧衍,看看萧衍在东魏和自己之间,究竟会选择谁。
侯景伪造了一封书信,信里以东魏朝廷的口吻提出想用萧渊明来交换侯景。萧衍收到这封信后,居然表示欣然接受。这时,傅岐再度提出异议:“侯景在穷途末路之下来投奔我们,弃之不详;况且他身经百战,岂会束手就擒?”可朱异等人却表示:“侯景目前就是个狼狈的败军之将,要拿下他轻而易举。”萧衍点点头,回了封信说:“你们上午把萧渊明送回,我们下午就把侯景给你们送去。”这封回信不出意外的落入了侯景之手,侯景看到信里写的话,气得咬牙切齿,怒斥道:“我就知道这老家伙是个薄情寡义之人!”
萧衍最终还是没有选择侯景,所谓的不会“相弃”已被他抛诸脑后。萧梁君臣的反复无常、摇摆不定着实令人反感。侯景通过一封伪造的书信炸出了萧衍的真面目,眼下该怎么办呢?是等待着萧梁的人来擒拿自己吗?这时,侯景的重要谋臣王伟向他献策说:“如今我们服从萧衍是一死,举兵一搏也不过是一死,请大王下令吧!”王伟的话击中了侯景的心坎,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心中慢慢产生了。
侯景决意叛变了!他试图拉拢一些人参与自己的谋反大计,但都遭到了拒绝。侯景叛乱的消息传到建康,萧梁朝廷似乎并不为意。当时萧衍把边防要事交付朱异管理,朱异认为侯景手下只有数百残兵,掀不起什么大浪。鄱阳王萧范屡次上书谏言,提醒朝廷要关注侯景谋乱之事,萧衍却说:“侯景在危难之际投奔于我,就如同渴求哺乳的婴儿,岂会反咬一口?”萧范再次陈述道:“不早点消灭此人,恐将祸及天下苍生!”萧衍闻言,颇有点不耐烦了:“朝廷自有安排,不用你担心!”萧范提出愿意亲自带兵前往剿灭侯景,但还是被萧衍拒绝。自此以后,萧范的上书被朱异拒之门外,不复通报。
萧梁高层避开了所有可以扼杀灾难于摇篮里的机会,任由事态逐渐恶化。然而此时,外难还未到来,内部就出现了问题。临贺王萧正德,与侯景的使者取得联络,决定和侯景合作。在得到侯景的书信后,萧正德大喜过望,声称“侯公要做的事情,和我不谋而合!实在是天赐良机啊!”他回信给侯景说:“朝廷的情况,阁下是清楚的。眼下正是机会!如今我在内、你在外,何愁大事不成?”就这样,最大的隐患在萧梁内部诞生了。可此时,以萧衍为首的萧梁朝廷却浑然不知。
太清二年(548年)秋天,侯景以诛杀中领军朱异等佞臣为名起兵,反于寿阳。萧衍听闻侯景起兵叛乱的消息,轻蔑地笑道:“他能怎样呢?我用一根短棍就能把他打跑。”玩笑归玩笑,萧梁还是派出大军前往讨伐侯景。朝廷下诏以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为南道都督、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萧正表为北道都督、司州刺史柳仲礼为西道都督、通直散骑常侍裴之高为东道都督,以侍中、开府仪同三司邵陵王萧纶持节统领众军,声势浩大地征讨侯景。
侯景听说大军来伐,立马找谋臣王伟商议对策。王伟献计说:“朝廷大军来势汹汹,彼众我寡,形势于我极为不利。不如放弃淮南,一路向东,帅轻骑直逼都城建康;临贺王萧正德在内策应,我军从外进攻,大事可成!事不宜迟,请快下令吧!”侯景依王伟之计,立刻采取了行动。
另一边,萧衍则问计于都官尚书羊侃,羊侃建议派两千人占据采石,令邵陵王萧纶袭取侯景的大本营寿阳,使侯景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用不了多久,贼军自然瓦解。可朱异却认为“侯景并无渡江之志”,于是朝廷没有采纳羊侃的建议。羊侃失望地叹道:“如今必败无疑了!”
朱异的主观判断让萧梁朝廷再一次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侯景渡江是势在必行的。自起兵以来,侯景已于该年十月袭取谯州、历阳。历阳太守庄铁投降侯景,并向侯景献策道:“朝廷承平日久,人不习战,一听闻大王起兵,必然内外震骇。于今之计,唯有速取建康,可兵不血刃成就大业!如果稍有迟疑,让朝廷有所防备,守住了采石——哪怕只是派去弱卒千人,也足以抵挡百万精兵!”庄铁之言再度肯定了采石的重要性,这一点和羊侃不谋而合。只是不同之处在于,萧衍没有采纳羊侃的策略,而侯景则接受了庄铁的提议。
临贺王萧正德在这时暗中派遣大船数十艘接济侯景。侯景则在不久后来到采石,当时,他拥有士兵八千人,战马数百匹。
侯景的兵马已经占据采石,渡江在即。萧梁朝野上下开始弥漫起紧张的气息,朝廷下令戒严。侯景分兵袭击姑孰,生擒萧梁的淮南太守文成侯萧宁,击溃了南津校尉江子一等人。情势越来越不妙了!太子萧纲见军情紧急,立即身穿戎服入见萧衍,请求萧衍授予自己调度军马之权。萧衍说:“这是你该做的,没什么好问的。内外诸军都听你调遣。”萧纲接过兵权,调度人马,然而当时上下恐惧、人心惶惶,没多少人前来应募。
萧梁朝廷遣将镇守都城内外,修复城墙,做好了迎敌的准备。直到这时,朝廷还不知道萧正德通敌的情况,仍派他屯军于朱雀门。
这年的十月二十二日,侯景兵临慈湖的消息传到建康,城中一片大乱,百姓惶恐不已,御街上的人们互相劫掠物资,乱成一团,道路都无法通行了。朝廷再度布下防线:以扬州刺史宣城王萧大器都督城内诸军事、以羊侃为军师将军辅助萧大器、命南浦侯萧推守东府、西丰公萧大春守石头城;命轻车长史谢禧、始兴太守元贞镇守白下,以太府卿韦黯与右卫将军柳津等人分别镇守宫城诸门以及朝堂。
萧梁方面的布防能否挡住侯景的攻势呢?我们可以想象,在此刻,渡江后的侯景正把目光投向建康的宫城,暗自描绘着破城后的景象……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