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文主体完稿于1月19日,并未完全收录S01E02~E03的内容
2023年1月16日,在第一代游戏于PS3平台发售近十年之后,由HBO和顽皮狗工作室共同操刀的《最后生还者》终于在云上平台与观众见面了。作为疫情时代最具征候性的电子游戏,《最后生还者 Part2》与其所引起的争议与论战一度撕裂了大陆主机玩家群体,并引起了我们关于“身份政治”“云玩家”“游戏媒体”“电子游戏艺术性&现代性”的诸多思考。
令人惋惜的是,上述几种话题的讨论虽已持续三年,但玩家群体与游戏评论界都未能回归《最后生还者》两部曲的文本本身,而是仅在一些浅层问题上喋喋不休,导致大量情绪导向的二元对立概念增殖,挤压了理性的赛博讨论空间。不过,我相信随着剧版资源的释出,会有更多从未接触过系列的受众被《最后生还者》精湛的视效和饱满的故事吸引,我在此也以一个“普通玩家”“老影迷”的视角来为尚未看过此剧的朋友解答几个要点问题,以供前瞻。
我想这也是许多“热爱”《最后生还者》第一部的玩家在观影前的首要忧虑,就第一集来说,编剧克雷格·麦辛与尼尔·德拉柯曼并没有像“谣传”的那样添加许多不合时宜的情节,也没有对原作的叙事结构做较大的更改,一切都原汁原味地还原了Part1当年以顺时序为轴的线性叙事,甚至连“闪回”这样影视剧常见的手法都仅用了一次。视点也被牢牢固定在2003年的乔尔、沙拉/2023年的乔尔、艾莉、马琳、泰丝这个大致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能预估《最后生还者》的故事将会与原版保持一致,甚至每集都会对应到游戏里的具体关卡,譬如第一集就是游戏里“家乡”和“隔离区”章节的整合。
在这点上狐疑的朋友,完全可以打消疑虑,并通过流媒体来一睹这部现象级作品了。
然而,就像IGN在评测剧版时所讲:“最好的改编并不仅仅是对原作的简单模仿,还应对原作进行补充,同时将整个系列推广给那些不熟悉它的人。”HBO在第一集里就完美地实践了这项工作,它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为一些当年看来“有尾无头”的人物和情节增添了“前史”,以便已经对游戏陌生的朋友更快地进入游戏的世界观。
最显著的“增补”正发生在第一集一开始,与当年以乔尔的女儿沙拉为主观视点的幕启不同,HBO增加了一个发生在1968年美国的电视访谈节目作为序幕,而戏中戏所讨论的主题正是游戏里引发感染尸变的“真菌”。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和台下观众多次忽视科学家对真菌的警告并哄笑起来,在这种极为尴尬的气氛里,我们领略到美国社会对科学的傲慢与无知,并显露出作者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进化论式的社会发展观”(或曰现代化理论)的反动——恐怖直立猿根本算不上自然的敌人,即便是处于全盛时期的美国也难逃被其击败的命运。
在这一幕看似突兀的序章之后,HBO把重心投向了“灾难爆发过程”和“隔离区生活”的叙述,以便未接触过游戏的潜在受众快速进入情境。当然,这一改动我并不是非常满意,因为观众只有在缺乏信息和判断时才会被激发出恐惧感,正如游戏里我们操控的沙拉在一片混乱未知中和乔尔、汤米踏入逃难之旅,他们面对各色威胁无能为力,一种打破日常生活的失序在玩家和角色心中同时激起了难以平复的恐慌。
此外,剧版的故事时间也被迁移到了2003至2023年,这一举动让我有些迷惑,因为编剧们显然想让故事里的“真菌爆发”和近三年的灾难产生互文。但比起这样牵强附会,我还是更喜欢同为“后疫情题材”的HBO改编剧《第十一站》,起码后者更侧重于抚慰与疗愈“后疫情”时代“幸存者”的内心创伤。而《最后生还者》的原始文本并不足以支撑此类思考,它公路片的底子与其说适合表现后启示录时代的人性,毋宁说只能被用来塑造个体与个体的情感羁绊。
当然,故事开始的时间设定在2003年也不无好处,就像Reddit网友指出的那样,“《最后生还者》电视剧更改时间线的原因是,如果生活在一个后世界末日的世界中,那么从20年前获得看起来破旧的汽车、道具等比从10年前获得更便宜、更容易”,而我想补充的是:2003是非典肆虐全球之年,将真菌与前者同构似乎更能显露作者希冀在故事中隐喻当下的野心。当然,新释出的第二集也佐证了故事中的“传染方式”会与原版相异,作者特意在这集的序幕通过一个印度尼西亚真菌学博士的视角,向观众解释了“真菌爆发”的前史,以及剧版中的“真菌”和游戏里“孢子”的不同。
另一方面,得益于影视剧的场面调度比游戏更自由,在“隔离区生活”这一部分,HBO可以更好地渲染隔离区百姓和FEDRA威权政府、真菌感染者之间的张力,尤其是在游戏中作为背景板的FEDRA军警,他们关于人性与服从的矛盾心态被一场处理感染者的戏码很好地诠释了出来。对FEDRA政权的补充性描绘也让火萤的反叛不再是对空气挥拳的自说自话,而是弱者在压迫下的“最后一搏”。这对于在只沉浸游戏中的“战斗”,而轻视收集品与人物对话的玩家来说,是了解故事背景板最好的途径。
此外,剧版中还在一些无关痛痒的情节线索上做了更改,我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总的来说它们并不影响故事走向和人物性格,甚至会为我们带来一些有别于原版的新鲜感。
自剧版公布伊始,大陆粉丝就因尼尔·德拉柯曼在Part2“杀死乔尔”为剧中角色的命运捏了一把汗,这点也在之后的多次互联网论战中被逐渐发酵,形成了诸多混淆视听的“胡乱猜测”。现在,当剧版真正上映,我们也可挨个清理起这些谣言,并理性地分析剧版对人物的改动了。
这里我先下一个结论,剧版相较于原版,角色变动并不大,只是在外形、性格上做了更为顺应欧美主流语境和现实情况的调整。当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变化最大的就是乔尔·米勒一家的族裔。在原版中,乔尔和汤米兄弟来自德州的传统白人家庭,他们虽算不上红脖,骨子里却也有直性子、热心肠的德州性格。那时欧美的社会思潮与当下有较大区别,这类公路题材游戏自然要以白人为主人公。随着时代演变,欧美主流话语开始转向“身份政治”,作为文化商品的影视、游戏自然会受其影响,这并不是一个很让人很难接受的事实——毕竟,我们与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框架。那么,当我们把文本还原到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中,试问:这次族裔更替影响到人物原本的角色弧光了吗?
答案显然是没有,有“老爹专业户”著称的拉丁裔演员佩德罗·帕斯卡在服化道的加持下,不仅外表上与游戏里的乔尔几乎一致,还在表演的细腻程度上部分超越了游戏版乔尔的饰演者特洛伊·贝克。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很满意佩德罗·帕斯卡给我们带来的中年乔尔且期待他在故事中对角色的创意加工。
最为意外的是,佩德罗·帕斯卡实际上并没有自己打通游戏,他是以“云玩家”的身份坐在侄子旁边通关整款游戏的,因此他与乔尔存在着一点距离,也正是这种间离感让他拒绝单纯的模仿,反而尝试结合自己的阅历体验角色的感受。这里,我们来最为触动我的是佩德罗对“丧女之痛”的演绎。
此外,本剧对真菌爆发前乔尔的人父形象也有了较为立体的呈现,他不再是白纸一张的“白男老爹”,而是一个努力维持家庭运转,却时常忽视子女与私人情感的蓝领承包商,尽管他对莎拉的管教仍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剧集还贴心地将汤米·米勒设定为参加过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的退伍老兵,作为经历过战争磨炼的人,汤米要比乔尔更加理解亲情与义务间的张力,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他会选择为火萤效力。相比之下,乔尔则侧重于个人利益,直到艾莉闯入他业已腐朽的生活。
而让我最为惊喜的一点是,在之前涉及乔尔和泰丝的访谈里,一代游戏主创们在二者的亲密关系上表现出了模棱两可的态度,但到了剧版,包括原版编剧的尼尔·德拉柯曼在内的主创团队却向观众明示了乔尔和泰丝是一对情侣。在我看来,这既是对忍耐幸存者不可承受之回忆的乔尔的一丝关怀,也是为乔尔之后坚持护送艾莉提供了又一不可驳斥的正当性——因为他是在遵循泰丝的遗愿。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剧版乔尔的心境将会更加复杂,一方面马琳、泰丝和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了他曾麻木封闭的心上,另一方面对沙拉的愧疚和对艾莉有别于父女、朋友情感的羁绊也驱使着他用疲惫的身体完成救赎,同时他还要扛起寻回汤米的重担。
在第一集中能佐证我上述猜测的情节是,当乔尔、泰丝和艾莉等人溜出隔离区时,剧版主创为保护艾莉而挡在士兵枪口前的乔尔增添了一个闪回镜头,使乔尔记忆中难以忘怀的“沙拉之死”和当下受到生命威胁的艾莉同构,从而在蒙太奇的帮助下向我们阐释了一个不言自明的观点——乔尔与艾莉将会成为一对没有血缘的父女。更有意味的是,在《最后生还者 Part2》结尾艾莉与埃比的终焉之战中,艾莉也同样在闪回中看见了正要与之和解的乔尔。游戏第二部和剧版一前一后两个闪回串联起了乔尔与艾莉具有悲剧性质的救赎之路,从而使这款游戏有了自“系列故事(Franchise)”升格为欧美语境下“神话(Saga)”的资格。
另一需要我耗费笔墨评述的剧版角色自然是艾莉。当我们拒绝那种人云亦云的说法,把Part1&Part2故事当做一个整体看待时,就会意识到艾莉不仅是勾连起两部之间裂隙的“浮桥”,还是两部曲真正要书写的主人公。叙事重心的迁移,早在第一部后半段就已暗示,并在第一部的DLC彻底显影,艾莉才是那根“线”,而乔尔是将她缝入这场救赎之旅的“针”。第二部的主题因此也不是所谓的“复仇”,“乔尔之死”这一外部驱动力只是把艾莉与埃比并置的前提,真正得到解决的是悬置在艾莉心中的创伤与愧疚。
从这样的角度看来,本剧对艾莉的塑造最该值得我们细究。
就选角而言,“小熊女”贝拉·拉姆齐确实不是当下欧美童星中与艾莉在外貌上最为相似的,曾出演过《侏罗纪世界2&3》的伊莎贝拉·瑟蒙和《金刚狼3》达芙妮·基恩都在原版粉丝中保有一定期待,但显然有些网友用“唐氏”这样冒犯病人的话去攻击“小熊女”的相貌是过分且不负责任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最早对贝拉·拉姆齐在剧中扮演的艾莉感到无感,刚在剧中看到她时,也发现了她相貌上的一些不完美之处,诸如可能因为牙齿地包天,贝拉·拉姆齐在放松状态下是习惯口呼吸的,这导致她在剧中无时无刻不保持张着嘴的状态。因此尽管她在肢体上极力传达感情,但半合的嘴却令人有些出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她嘴部的“不完美”丝毫没有影响她与佩德罗·帕斯卡对手戏时的绝妙表现,就表演而言,她有着较同龄人更高的领悟能力,完美地表现出了艾莉早期的那股“痞”劲儿。
当然,剧版艾莉的性格,要比原版更接近14岁女孩应有的状态,后者似乎是很多人在游玩中忽视的问题。无论如何,十年前顶着艾伦·佩吉18岁的脸,并由彼时30岁的艾什莉·约翰逊配音的艾莉,呈现出了比现实生活里的同龄女孩更“成熟”的心智。而在Part2中,艾莉在行为上更接近真实的青春期少女,这或许是长达数年的和平生活对其影响的结果。“小熊女”在尽力还原原版艾莉那股机灵劲时,依旧保留了部分青少年独有的迷茫,这也让艾莉第一次获得了走出电视荧幕成为立体之人的机遇。如果在未来,“小熊女”能利用好自己诠释艾莉时打造出的真实感,并在形如公路片的旅途中一点点为艾莉的性格增添层次,那么今年美剧的年度场景就莫过于对长颈鹿那场戏的复现了,她也会超越“咕咕”(尤达宝宝)和佩德罗·帕斯卡组成新的最火荧幕搭档。这一切的前提是,剧版主创不对既有情节做较大改动,同时给予艾莉这一角色足够的成长空间。
我们该如何把握《最后生还者》与其改编剧真正的“核心”
大约在《最后生还者 Part2》发售一周之后,我于机核上传了一篇名为 《Come And See |<最后的生还者2>》 的文章,在彼时关于这款游戏嘈杂、混乱的舆论场中留下了自己的声音,似乎这篇文章到现在都还保持着站内《TLOU2》话题里严肃内容评论数最高的记录。已经两年半过去了,在此期间里我和许多持有不同声音的游戏玩家探讨过《最后生还者》系列,尽管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却始终理性地输出着自己的意见。去年在B站评论区下,我甚至曾和一位文艺学出身的玩家切磋了几页从当代戏剧角度读解游戏文本的看法。当然,如何理解故事,权由玩家自己的鉴赏力和经验决定,但就像我上文所述,大量由错误消息增殖出的“误读”实则遮蔽了讨论空间,比较著名的“误读”就是当年那个关于《TLOU2》侮辱黄种人的谣言。这里我无意继续讨论所谓的“云玩家之争”,因为即便是2013年末就接触过《TLOU》的我,也是从彼时还在优酷发布视频的“黑桐谷歌”那里获知的这款游戏。 我只想推翻自己当年的“误读”:或许“复仇”并非是读解《TLOU》系列的楔子,依我看,“自我救赎”才是理解两部曲的钥匙。 当然,“自我救赎”一次自然要牵扯到人、人性、人道主义这些词汇,读到这里某些朋友可能又要斥责我宣扬“圣母&人性论”。我无意在这里拿青年马克思或者19世纪的某些哲学流派背书,只是对末世语境而言,故事所要聚焦的,与其说是“寻回人性”(自然不是人性决定),毋宁说是通过救赎寻找到人存在的目的。后者才是跟随着乔尔与艾莉整个末日危途的“幽灵”,正是乔尔通过护送艾莉这一行为完成了自我救赎,才寻觅回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他割舍了拯救人类的理想(乔尔有没有这一层觉悟都存疑),选择成为一位居住在杰克逊镇里的“良友、慈父,以及领导者”。
而在这一逻辑链条里,作为“被拯救者”的艾莉的选择是被忽略与刻意隐藏的,这点也《是TLOU2》中艾莉与乔尔裂隙的所在——艾莉必须阉割掉自己成为乔尔欲望对象的冲动,才能找觅回自己的主体性。 简单说就是,在乔尔带着艾莉逃出盐湖城时,完全无视了艾莉本人的意愿,而是以“拯救生命”为由借用艾莉了却了自己的心结,即他不愿再失去一次“女儿”,但这却无意中抹杀了艾莉在莱利、泰丝、比尔、黑人兄弟死后逐渐完善与确立的 “自身存在的意义” ( 为什么大家都因我而死,我却能安心理得地苟且偷生?) ,而拒绝这一思考无疑会把人推向行尸走肉的境地。
二代里的艾莉正是在这一问题的两难境地中得到了乔尔的死讯,而愤怒与复仇几乎遮蔽了她仅剩的理性,驱使着她丢下一切责任与义务去猎杀埃比 。换句话说,19岁的艾莉所面对的创伤,要比乔尔、埃比等人更甚,她目睹了陪伴自己前14年所有亲友的死亡,同时又为自己没能拯救人类的未来感到苦闷、自责与悔恨。这一将多种矛盾集于一身个体,或许是线性动作游戏难以驾驭的。
有趣的是,尼尔在剧版S01E03中对比尔命运的改编,正印证了我上文的猜测:“救赎”才是读解《TLOU》系列最好的切入点。
聊到这里,文章也迎来尾声了。实际上,由于对《TLOU》系列的文本过于熟悉,这次观剧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般“新奇”,反而有种极强的逃避情绪笼罩在我心头:如果抓不到那根串联起情节的“线”看再多遍这故事又有什么用?游戏归根结底是拿来玩的,《TLOU2》出色的动作系统曾一度让我忽视了其变扭的叙事结构,可作为一个“老影迷”和“普通玩家”而言,剧版就绝对不能含糊了,因此对寄生在《TLOU》系列上各种误读的清理迫在眉睫。我相信,随着《TLOU》剧版一整季的播出,会有更多原来不熟悉一代文本的云玩家朋友和一部分已然遗忘的老玩家朋友会重新审视这个故事,并尝试从“救赎”角度进入情境,或许在那时,我们会迎来关于系列作品更宽松、理性和公平的讨论空间。
评论区
共 6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