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的阅读体验会让读者过早流失,也意味着辛苦写出来的文章,反响可能寥寥无几。
但只要持续写、从反馈中学习,我们就能越来越了解「如何写出阅读体验好的文章」。
我便是这么做的,作为一个致力于做好知识分享的创作者,2022 年的下半年,我在 机核这边一共发了 10 篇文章、7 篇被精选推荐到了首页 。而最近的 3 篇点赞收藏一篇比一篇高,收藏最高接近 300,在少数派首发的版本也收获了 320+ 的点赞。
回顾这些创作后,我发现了 12 个帮我提升文章阅读体验的写作秘诀,想通过这篇文章分享出来。
如果你和我一样经常通过文章分享知识,但不知道如何写出阅读体验好的文章 ,希望这一篇能帮到你。
在动笔写文章前,我会先定好文章的标题,而且要尽量接近能直接发的程度。
比如写这篇文章时,我就先拟定了一个标题《提升文章阅读体验,2022 年我用到的 x 个创作秘诀》,假如我已经写完了文章,这个程度的标题直接就可以拿来用。
不管是避免文不对题,还是帮助选出自己更有把握的选题,这两点最终都有助于提升文章的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做法的有效性似乎早已在视频制作中验证了。专注于生产力知识分享的 Thomas Frank 在 YouTube 拥有 280 多万粉丝(YouTube 频道 @Thomasfrank),而他在推特分享提升视频质量的 5 个简单方法时,也建议在拍视频前定好标题。
虽然我直至写这篇文章才想起他的推文,但当我发现我们都摸索出了相同的做法时,还是让我忍不住想要「啊哈」一下。
对于定好标题的文章,我曾经会直接开写,但现在,我会额外花时间写个大纲。
类似「动笔前先定标题」,我发现 这么做对我有 3 个好处 :
避免偏题 :虽然文章标题定了,但写什么还是比较模糊,多级标题和注释能让我对局部要写的内容有更清晰的预期,进一步降低了偏题的可能性,避免文不对题的负面体验
便于设计阅读体验 :这样的大纲对我来说,就像是阅读体验的设计图,而我恰好知道好的体验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因而可以通过注释,具体描述开头、中间、结尾分别要写出怎样的内容
减小写作阻力 :如果没有这些辅助信息,我会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就像是在空白的时间轴上制作视频、或是靠着文件名写代码,这个角度而言,它们起到的作用类似建房子前打的地基
针对文章标题,列出能想到的、可以写的要点
将要点分组、转为多级标题的结构
拆解出每块内容的写作要求,补充注释
写文章的开头时,我会先抛出有吸引力、且和文章内容相关的信息,力求快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内容创作领域,很多人喜欢管这种信息或行为叫钩子(hook)。
一个是我在介绍自己如何搭建知识库的 文章 中,开头第一句引用了我朋友的话「早就想偷学你记笔记的方法了」,以此让读者好奇「到底是怎样的方法」,同时也是用第三方的评价为文章的实用性背书; 在另一篇介绍游戏宣传片故事结构的 文章 中,我则在开头用了自己的内心旁白「卧槽?这片子做得也太牛逼了吧!」,以此让读者好奇「是什么片子」。 结果而言,虽然我无法精确分析这么做的影响有多大,但这两篇文章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知识库搭建的在少数派点赞 320+,宣传片故事结构的在机核获赞 100+。
避免读者过早流失 :我平时也会找各种教程文章看,但如果一篇文章开头看得差不多了,我还是没感觉没什么兴趣,我大概率就会选择关掉网页、将这篇文章抛之脑后,而这类亲历的负面体验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文章,因而会想办法避免目标读者过早流失的情况
提升读者的专注度 :据我所知更高的兴趣强度有助于学习,因而我想通过有吸引力的开头增强读者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正文的专注度,继而更好的吸收我所分享的知识
提升内容的整体体验 :基于我对用户体验和游戏宣传片的了解,我发现好的体验设计都很关注开始和结束,如果起点和终点体验够好,整体的体验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我想到了将「有吸引力的开头」用作整体体验设计的第一块积木
但 怎样的内容是有吸引力的? 我认为要尽量满足这两点:
这是由我自身体验得出的结论 ,当我在网上找文章看时,不是为了娱乐消遣、就是为了学习新知识。
前一种情况下我会更关注引发我好奇的内容,而后一种情况下,我则会依靠部分内容快速判断,这篇文章是否能帮我解决我的问题、或是否有我要找的答案。由此可以得出,一篇文章要想吸引人,引人好奇或突出价值至少得沾一点。
直观展示成果 :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示关键成果,既可以是图片、动图或视频,也可以找数据支撑,比如我在知识库文章开头提及「10 篇文章有 6 篇在机核被精选」,后面也用几个动图演示了「找笔记有多方便」
引用第三方评价 :用第三方的评价为文中价值背书,比如我在知识库的文章开头引用了我朋友的话「早就想偷学你记笔记的方法了」,暗示朋友对我的学习能力印象深刻,也为文中我能讲的实用性背了书
表明为谁而写 :提及目标读者的需求、渴望或目标,或是直接提文章是为怎样的群体而写的,让他们确信文中内容正是他们想要的,比如我在知识库文中提及「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样,苦于不知道如何做好个人的知识管理,或是面临笔记堆积成山、找起来头大的问题,我的分享或许能帮到你。」,就是在表明这篇文章是为谁而写的(当然写的内容也要真的为读者考虑)
在前言的结尾,我会为读者展示他们预期的收获,或者说他们将会了解到什么。
这个做法源自个人经验 ,我发现那些让我体验好的知识分享类视频、播客,大多都会在开头讲清预期收获,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将要学到什么,这让我有了很好的体验,因而也学着用到了自己的文章里。
动笔前先定标题
用多级标题和注释写大纲
尽早抛出钩子
开头展示预期收获
这 4 个技巧基本覆盖了写作前准备和开头的部分,接下来要讲的另外 4 个,则是和写正文有关的。
我刷了会手机感觉有点无聊, 便 拿起 Steam Deck 想着玩一会再继续写稿子, 但 这一玩就到了凌晨, 结果 这天稿子也是一个字没动。
我刷了会手机感觉有点无聊, 然后 拿起 Steam Deck 想着玩一会再继续写稿子, 然后 这一玩就到了凌晨, 然后 这天稿子也是一个字没动。
如果我用得没错的话,你应该会发现第二段变得更乏味了,而 用这种方法叙事,正是为了提升故事的吸引力。
xxx 发生了,因而导致了 xxx
但是 xxx 发生了,因而导致了 xxx
这种叙事的方法并非我独创,而是来自《南方公园》的作者(YouTube 视频'"But... Therefore..." Matt Stone and Trey Parker'),我只是有段时间在研究如何做好知识分享,发现了擅长用游戏解释复杂概念的 Nicky Case,从他的 YouTube 视频学到了这种方法(YouTube 视频"How To Explain Things Real Good (Stanford mini-talk)")。
如果文中的某一块内容有明确的目的,我会选用最合适的框架来组织语言。
这是受到了编程开发领域文档设计的启发(YouTube 视频"What nobody tells you about documentation"),当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为用户提供文档指南时,离不开 4 种文档类型:
教程 :从零开始、手把手教读者做一件事,侧重完整走完流程,比如《发布你的第一个课程》
操作指南 :旨在解决特定的问题,提供一系列步骤或不同情景下的做法,默认读者已经有一定知识储备,比如《如何将数据导入 Notion》《如何更改系统的语言设置》
参考指南 :为读者提供快捷、准确的参考信息,内容像字典或百科那样结构化,比如《Notion API 开发文档》《视频上传参数要求》
解释 :解释概念、术语、背景等信息,帮助读者学习,比如《什么是 Block》《为什么选择用 Python 开发》
而我写的文章又是以知识分享为主,目的上和这 4 种文档有所重叠,因而借鉴了过来。
但我也不是完全硬套,我会针对表达目的挑选合适的文档类型,从内心提醒自己、或用前面提到的注释写提示:
写知识分享类文章时,我会考虑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表达,因为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而不是写给我自己看的。
我的个人经历让我很早就开始关注这种做法 ,我看过太多不友好的「新手向」文章了,随处可见的专业术语和缩写、引用晦涩难懂的维基百科介绍,或是把一个概念用更抽象的方式「解释」出来,这些负面体验的影响之下,我也变得更加关注那些体验好的知识分享,每次遇到后都尝试拆解学习他们的做法。
通过在知识库搭建的 文章 实验这些所学,我也收获了读者的积极反馈: 现在每当我要解释什么时,我会考虑这从 3 种方法中选一个最合适的:
配图 :展示图片、动图或视频,用视觉元素把东西讲清,比如「用 3D 动画演示钢琴的工作原理」
举例 :给一个相关的例子,比如「《塞尔达传说 旷野之息》便是一个开放世界游戏」
打比方 :用关联的东西帮助解释,比如「笔记软件 Notion 就像一把瑞士军刀」
这个框架是我从 Nicky Case 那学来的,早前我也零零散散的有感觉到视觉化表达、类比是很好的解释方法,但直至看到他的 YouTube 视频(YouTube 视频"How To Explain Things Real Good (Stanford mini-talk)"),我才理解有 3 种方法可用,并开始有意识的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前面不少技巧都和表达有关,但除了表达,还有两个因素对阅读体验的影响也很大,它们便是样式和结构。
会这么做也是源自个人体验 ,在我关掉一篇文章页面的常见原因中,文字密集成堆、没有用样式突出重点这些原因算是位居前列,这样的文章不仅读起来累,获取信息的效率也不高,因而除非特别感兴趣,大部分情况下我都会避而远之,这也让我自己写作时更有意识的避免踩同样的坑。
用标题和子标题给内容分组
在每大块和每段开头包含要点,比如每个标题后的第一句话最好能概括后面大块的信息、每段第一句话最好能概括这一段的信息,方便读者扫读提取信息
加粗重要信息,但克制加粗的占比,毕竟一堆加粗相当于没加粗
罗列信息时用列表,像步骤一类的用有序列表,顺序不那么重要的就用无序列表
链接、英文、数字与中文之间空格,比如「这个做法是我从 少数派写作指南 学来的」「我主要用 Obsidian 来写作」「原因可以概括为 3 点」 适度用图片分割文本,降低阅读压力,尽量避免 PC 端阅读时整个页面全是文字
用因果与转折叙事
在局部用合适的框架
用通俗易懂的表达
让样式和结构更易阅读
这 4 个技巧覆盖了我写正文的环节,而最后要介绍的 4 个技巧,将会讨论在正文基础上的优化,以及长期的做法。
每当我在文中抛出一定的信息量后,我会帮读者总结要点。
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帮助读者记忆 ,人短期能记住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我写的文章又以知识分享为主,必然要传授新知识。有了每隔一段内容的总结,即便读者漏掉了一些信息,也能借助总结重新回忆,或是发现自己没理解透的地方再回去读。
写到最后,如果有灵感的话,我会为读者创造一些惊喜。
这是为了提升整体的阅读体验 ,前面我曾讲过好的体验都很看重开始和结束,而学习游戏宣传片的经历,也让我知道了结尾的惊喜有多么让人印象深刻,因而我也用到了自己的写作中。
以前写完文章我恨不得立马就发,但现在我会先缓一缓,因为我要找朋友测试。
因为 我自己无法客观的评价自己的文章 ,当我写一篇知识分享的文章,我需要确保表达是通俗易懂的、文中的知识是实用的、全文的阅读体验也是良好的,即便我知道「如何通俗易懂的解释」,我实际写出来的内容也不一定真的通俗易懂,必须通过外界反馈才能检验。
草稿即将完成时,联系找出对主题感兴趣、又有测试意向的朋友,沟通好时间
将参与测试的朋友录入清单,防止遗漏
写完草稿后,准备一个公开版的文章,比如我会将图文转入 Notion 开启分享
将文章链接发给朋友,等待读后的反馈
收集所有人的反馈,集中记录在一个地方
分出负面反馈,逐一判断是否需要优化、如何优化,然后改文章
最后要分享的秘诀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前面的所有秘诀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它便是「持续学习、大胆实验」,持续学习新知识,将对写作有启发的做法投入实验。
学的对象可以是其他领域 ,比如我的写作技巧便受到了这些领域的启发:
学习对象也可以是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比如把新的写作技巧投入实验后,从作品的实际反馈中学习,或是日常看其他人的文章时,将自己阅读体验的好坏作为信号,拆解分析别人的做法,学习是什么导致了自己的这些体验。
当然, 学完后也别忘了用在自己的新文章里,从外界反馈中检验效果 ,只有经历了实践的检验,我们才能学到更多、写出更好的文章。
动笔前先定标题
用多级标题和注释写大纲
尽早抛出钩子
开头展示预期收获
用因果与转折叙事
在局部用合适的框架
用通俗易懂的表达
让样式和结构更易阅读
帮读者总结要点
在结尾创造惊喜
找朋友测试
持续学习、大胆实验
在回顾了自己用的这些技巧后,我也学到了这 3 点:
文章不等于笔记 ,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笔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自己的写作能力,填补与读者间信息的鸿沟
读者的视角能让我们学到更多 ,我们既可以从自己文章的读者反馈中学习,也可以作为别人文章的读者、从自己的体验中学习
创作本身便是学习的循环 ,不管是通过写作分享自己的知识,还是发布文章后理解外部的反馈,都能帮助我们持续的学习成长
希望我的分享能帮你们写出更好的文章,也期待你们实践后的更多反馈。
评论区
共 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