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月计划”——作为“移山计划”的子计划,“逐月计划”将在月球表面建造三座“逐月发动机”,为月球提供足够的推动力,驱使月球脱离绕地轨道。“逐月计划”是确保地球摆脱地月引力束缚,顺利实施“移山计划”的必要配套计划。
“移山计划”——该主计划将在地表建立一万座行星发动机,驱使地球离开太阳系原有轨道,前往4.2光年外的半人马座α星系,重建新家园。“移山计划”的目标是,最大限度保护人类生命,保障人类文明的延续。
“方舟计划”——作为“移山计划”的备用计划,在“移山计划”未得到圆满验证,或无法实施的情况下,“方舟计划”将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量建造可以满足恒星系间航行需求的运载器,将人类运往目标宜居星球。这一计划是目前条件下可行性最高的计划。
“逐月计划”作为“移山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内容是在月球建造三台卫星发动机,沿切线方向推进,帮助地球摆脱月球的引力枷锁。
[坎帕努斯]联合试验基地选址于坎帕努斯环形山,直径46公里的环形山外围放射状布满氦三原料采集矿坑。卫星发动机一号试验机则倚靠着2.3公里深的环形山内壁嵌入式建造,发动机结构与月球表面嵌合以保证最大的推进功率。
“理论上只要当量匹配,三台发动机就能将月球推走。”
月球卫星发动机的宏观视觉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结构设计才能保证发动机的有效作用最大化?如何在月球上建造卫星发动机?
逐月卫星发动机是《流浪地球2》里的又一大核心视觉。在长达一年半的设计周期中,导演、科学顾问团队、美术团队在视觉奇观和科学合理性之间进行了数十版的设计探索。
逐月卫星发动机的设计与地球行星发动机相呼应,但月球发动机的推进火焰与星体成切线方向,更具视觉奇观性。
前端坝体——厚重的坝体横向25公里、纵深20公里、高度3.7公里。深嵌在环形山壁上,原本2.3公里的环形山深度在靠近发动机位置又向下开垦了1400米,坝体通过3D打印建造和环形山基础紧密构建。
发动机机体——机体处于结构中轴线,长度20公里、宽3.3公里、高1.8公里。前段为发动机喷口,中后段是纵向布置的反应炉区域。机体两侧通过联动机械与两侧坝体连接,为发动机喷射提供减震缓冲作用。
缓冲墙——发动机后半段是延伸上百公里的缓冲墙,连续的巨型正方体由减震结构串联,与月球刚体连接成一体,承受发动机的所有推力以此推动月球。
发动机喷口整体呈横向对称式布局,主喷口和次级喷口总计11个。喷口结构延续了地球行星发动机的基础构造,由7幅矢量喷口和24个小喷口组成;外围依旧是可进行矢量调节的叶片。
点火操控区设定于环形山底部发动机下方,堡垒式结构,顶部有可伸缩结构,发动机点火后可关闭以保护内部结构。
[坎帕努斯]联合实验基地是一号试验机附属月球基地。
模块化是月球基地的设计核心,有别于堡垒式的长期月球基地,《流浪地球2》中的月球基地是由各种模块化的舱体和月球基地移动车结合3D打印技术来建成的。
舱体模块之间利用制式舱门对接,理论上几台月球车带上几个舱体模块和机械狗就可以随时在月表组成一组小型基地。
月球基地的搭建主要分成基地内景和月面的外景部分,在10000平米的影棚内满棚规划。稳压舱、休眠舱、网络中枢舱结合几个通道场景连接成一个整体,舱内场景占地1600平米,月面场景占地10000平米。其中稳压舱按照整体舱体模块搭建,内外景一体,可整体进行吊装。舱门开启即可连接到月面。
月球基地内景的设计视觉上延续了《流浪地球》空间站内景的视觉体系,整体以写实为主。
为了让场景的质感和未来感都有些提升,月球基地场景结构设计上加入更多一体化结构,细节的曲面造型提升了整体场景的未来感。陈设方面则将场景密度做到最大化来着重表现生活感。
月球车的设计在科幻片里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如何做一个独特且又符合《流浪地球》视觉体系的月球车是一个难题。
是在前期十几版的设计探索之后,我们还是将模块化这个词在月球车上放大,同时也开始形成《流浪地球2》模块化的设计体系,诸如门框机器人、机械狗等都是建立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下。
月球基地移动车作为月球基地的舱体模块之一,车身结构类似非承载式车身,车体本身是一个大舱体,车身舱体与底盘可完全分离,底部圆桶内有升降平台供宇航员进出月球车。底盘是六轮独立悬挂,可支持月球车的原地转向,长摆臂的设计可让车在崎岖不平的月表拥有更强的通过性。
月球基地移动车操控台的设计采用了横向双驾驶位布局,设计语言则更轻量化,有别于特别重型的飞机操控台。操控区由中央控台左右对称布局两组悬浮的环绕式操控台,简化了物理操作。车辆操作大部分集中于方向球,核心信息则主要显示在前方的巨型HUD上。
月球基地移动车操控台的驾驶方式和《流浪地球》里面运载车的方向球是一个原理,此次在设计和制作上进行了升级。月球版方向球将球体做了分体设计,增加了手动操作部件的回弹反馈。中心设计了一个圆形液晶屏,用于显示车辆行进的方位信息。
月面运输车是月球基地航天员的主要交通工具,总布置类似皮卡车,由驾驶舱和六人座的车斗组成。车身高4.75米、宽4.08米、长8.3米。中部可旋转的升降装置可让车进行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车身旋转操作。
实体制作的月面运输车整车重量15吨左右,在松软的月面只能依靠吊车移动。
逐月卫星发动机工程建设主要由550C控制进行全自动化建设。自移动机械臂、3D打印机械狗、原料采集矿车、巨型月面挖掘机等自动化机械设备构成了这套月面自动建造体系。一方面开采月表月壤作为发动机3D打印的原料,另一方面开采提炼氦三作为卫星发动机和地球发动机的能源供给。
片中涉及到两处月球返回舱的发射场,一处是靠近月球基地的应急返回舱发射场,另外一处则是刘培强逃离月球乘坐的俄罗斯首次登月的登陆舱发射场。时间设定都是2030年左右,两款返回舱外观设计一是更集成化,同时俄式则将造型做了更多的组合结构,材质更粗犷。
返回舱及返回舱发射场搭建也是在玩极限操作,由于倒棚的时间限制,整组场景制作时间压缩到仅十天左右。月面塑形、发射场搭建、返回舱舱体预制组装、操控面板及座椅精加工,在极限的时间内分组合作完成了整组场景。
标识是以地球视角看到三台月球发动机同时工作,把月球推走时的动态特征为设计灵感。参照地月关系、发动机外观设计以及其喷射轨迹等科学依据,采用斜线和半圆穿插交错加强带有方向感的势能冲击。三台发动机喷射时产生出强大的能量将会改变月球运行轨道,同时也表明发动机在月球的位置与工作状态,呼应“流浪地球计划”,阐明“逐月计划”的目标与决心。
领航员国际空间站场景在第一部的空间站通道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间站食堂和运输艇出发大厅两组场景。
标识使用领航员国际空间站平面图简化而成,凸出空间站的主体结构,细节上抓大放小,整体风格保持统一的《流浪地球》视觉语言。
领航员国际空间站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家园,像一层层梯田一样承载起它的使命,让我们祝福这些地球的领航者们。
评论区
共 226 条评论热门最新